后现代社会的职业教育走向——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与完全解放的全人教育
湖南省教育厅 时间:2023-05-27
成果题目:后现代社会的职业教育走向——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与完全解放的全人教育
成果类别:论文类
作 者:蒋晓明
所在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本成果根植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类型特色的宏大背景、多维视角和无限空间,基于职业教育独特的发展范式和更高的发展诉求,从科技进步、闲暇生活、闲暇教育、课程思政、职业素养等要素切入,以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尝试探索职业教育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与完全解放的改革路向,主要探讨了现代社会职业教育目的的演变轨迹、科技进步呼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后现代社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点以及全人教育理念引领下的未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在学术思想层面,本成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和理念支撑;在实践应用层面,本成果指明了一条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路向,为湖南省乃至全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过程实施和考核评价提供了哲学基础,也对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有较好的启发作用。
一、基本观点
(一)科技进步和闲暇生活是后现代社会的显著标志,也是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和深层变革的动力源泉,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未来走向。
后现代社会是以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为出发点,最终走向闲暇社会。现代科技革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产品和富足的自由时间,促使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世界发生剧变,闲暇越来越成为影响人生幸福的关键因素,自由职业成为时尚选择,人的自由发展从教育理想成为现实追求;这些既是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也是职业教育变革最为深层的动力源泉,为职业教育注入领跑时代的智慧和能量,影响并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未来走向。
(二)现代职业教育目的经历了从技能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变,后现代社会的职业教育则更加注重个性的充分发展。
工匠精神给职业注入了家国情怀,丰富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文内涵,拓展了人的发展价值,人的素养习养由此凸显为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职业教育不再仅是传授专业技能,还应传递核心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和建构高尚人格,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后现代社会,职业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生活、工作的价值所在,追求和拥有人生目的,从专注于工作的投入感和成就感中寻找自由与满足,在为社会和他人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存在价值,获得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
(三)科技进步引发传统工作世界的颠覆性变化,直逼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科技进步与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表现为相互适应与促进的动态 关系,面对现代科技革命浪潮,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使命的职业教育变革必然应时而生;新一轮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重塑了劳动力市场格局,催生出新职业、新行业和新服务的需求,特别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智能技术”,呈现出鲜明的人机协作、多任务组合与跨界融合等新特征,提出了复合型、创新型、智能型和生态型人才规格的全新劳动力市场需求,对单一性、功利性技能训练的职教模式带来极大冲击,直逼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个性化世界的发展需求和定制化的生产方式引发传统工作世界变革,职业教育需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四)人的自由发展和完全解放是后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点。
闲暇社会改变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狭隘认知,建构“闲暇社会”的生活意义,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不仅是生存哲学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教育哲学尤其是职业教育必须面对的时代性问题;职业教育在重视其社会功能的同时,还应强化人的发展功能,打破那种囿于职业本位、就职业教育论职业教育的陈陋思维,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科学的全方位视野审视我们的教育,开展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旨归的闲暇教育,并与职业教育协同成为人的发展的双翼,提升人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陶铸整全人格;在后现代社会,职业教育理应将人从旧的生产方式和传统观念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在生物个体的“人的解放”的基础上,培养生活力和创造力,自主地选择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理想之路,进而实现社会个体的“人的发展”。
(五)职业教育的走向是在全人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培养有才的职业人、有魂的社会人和有趣的自由人。
人的自由发展与完全解放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自觉和根本价值取向,职业教育应包含更高的目标诉求,亦即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后现代社会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从教育理想成为现实需求,职业教育应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培养出有才、有魂、有趣,活出精彩的“完整的人”,亦即学会知能,有才,成为职业人;学会做人,有魂,成为社会人;学会生活,有趣,成为自由人。
二、主要创新和价值
(一)主要创新
1、视角创新
本成果从科技革命、闲暇社会、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融合的多重视角,以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对职业教育的改革路向进行了理性分析和系统探讨,深化并拓宽了职业教育研究的视野,同时,为培养有才、有魂、有趣的“完整的人”提供了全新路径。
2、方法创新
针对职业教育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三重属性,本成果依据大学科方法论思想,确立复杂性思维、人本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和多元文化主义等范式的研究理路,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进行了多元透视,提供了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范例。
3、应用创新
本成果的《职业素养习养教程》实现了职业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职业素养习得与养成的融合、职业素养培育与校园日常生活的融合、职业素养培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一是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青年大学生立身之本、成才之基,通过重拾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来强化学生的和谐自由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职业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应;二是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深入社区、下基层参与社会活动,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三是透过校园生活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养,如校园文化建设、各类社团活动、专业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大赛、勤工助学与志愿者服务、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等;四是开发职业素养习养习得管理平台和移动端APP,真实记录学生职业素养习养过程,智能分析学生职业素养习得行为,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教育支持和决策参考。
(二)主要价值
1、理论价值
本成果(系列论文)围绕“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展开,对于拓宽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视域,对于解决职业教育在高质量发展、类型发展及科技革命多维视角下的“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源性问题具有积极的理论创新意义。本成果从“现代社会职业教育目的的演变轨迹”“科技进步呼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后现代社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点”“全人教育理念引领下的未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四个层面和“适应与超越”“单向与整全”“同质与差异”三对范畴进行系统探讨,拓展了思考职业教育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与完全解放的问题域。本成果从文明源头、教育原点寻求经久不变的内核与原生动力,从科技革命、闲暇社会及互联网思维引发的变革中寻求富有时代气息的外形与再生源泉,为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的深化提供理论依据和理念支撑。
2、应用价值
本成果(系列论文)探索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塑造“有才的职业人”“有魂的社会人”“有趣的自由人”,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的七条路径,即“无用之用的通识课程是内核”“有用之用的职业课程是外形”“古典教学的启发诱导是原生动力”“互联网教学的开放共享是再生源泉”“摆脱‘适应性’成才的束缚——走向‘超越性’成人”“跳出‘单向度’成才的困境——走向‘整全性’成人”“摈弃‘同质化’成才的弊端——走向‘差异性’成人”,既为职业教育类型的高质量发展和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也为普通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些许启示,同时,还将为各行各业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产业生力军提供开阔的视域支持、丰富的智力支持和优良的实践支持。
三、成果影响或社会效益
(一)主要学术影响
本成果围绕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共发表高质量系列学术论文6篇,其中CSSCI论文2 篇、光明日报文章2篇(含理论版1篇)、北核论文2篇。成果中3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索引,1篇分别被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西藏网及中工网全文转载,6篇论文共被引用18次,下载 2330 次,有较强的学术影响。
(二)主要实践影响
基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本成果广泛应用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之中。学术论文成果被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美术职业学院、长沙汽车工业学校等借鉴应用,效果良好。与武汉美和易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学生职业素养测评系统架构应用于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三全育人工作管理平台,并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鄂州职业大学、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校等多所院校进行落地实施交流,反响强烈。
(三)主要社会效益
近几年,成果主持人蒋晓明教授分别在清华大学课程思政研讨会、全国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座谈会、中国教育电视台《职教中国》栏目、全国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课程思政分论坛活动、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研讨会、人民网公开课课程思政专题直播、湖北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能力培训、湖南省高职课程思政实施与设计培训、中职文化艺术类和教育类专业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项目国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紧缺专业教师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国培等过程中大力宣传推广理论及实践成果,好评如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成果教材《职业素养习养教程》发行一年多来,印刷3次11577册,发行量达到6536册,被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吉林技术工程师范学院、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信息职业学校等多所兄弟院校使用,师生评价良好。湖南农业大学教科院、武汉大学教科院等本科院校教科院和博世汽车配件(长沙)公司、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对编写理念、教材内容、结构设计、资源呈现等给予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