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外语教育改革
湖南省教育厅 时间:2023-05-21
成果题目:“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外语教育改革
成果类别:论文类
作 者:蒋洪新
所在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一、基本观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语教育始终与国家战略同行、同向,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扩大中外文化交流、提升国民整体素养、参与国际治理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理念,国家和社会对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高素质国际化专门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在这一背景下,申报人受教育部委托,作为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与国内外专家一同研制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以下简称“《国标》”)。为了进一步推进《国标》精神生根落地,申报人又领衔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在研制和贯彻落实《国标》《指南》过程中,申报人着重思考“一带一路”战略下外语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应对方略,形成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外语教育改革》等为代表的新时代外语教育研究成果。成果立足新时代、新战略,深入论述、全面阐释了外语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实施理念、具体路径,站位高远、格局宏大、价值突出、影响深远。同时,成果也是申报人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外语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子课题“我国外语教学国家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研究”、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外语创新人才培育探索与实践”、湖南省教改课题“新时代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与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阶段性成果。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外语教育改革》,发表于《外语教学》2020年第1期,CSSCI来源期刊,论文被引20次,被下载1344次。文章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从办学理念、学科设置、培养目标与路径等视角进行了全面阐释。其成果观点如下:
一是外语教育面临着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全新要求、新兴科技变革给外语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归国留学生和非外语专业学生对外语人才市场的大冲击等多重因素挑战。因而,外语教育必须积极服务国家大国外交的战略转变,致力于培养具备沟通能力、人文素养、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促进改革开放、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和全球治理等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是外语教育必须与国家战略、人民要求、社会需求等结合,深入贯彻外语《国标》《指南》理念,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等维度推进内涵式发展。①科学设置外语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在学科建设上,鼓励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打破壁垒、交叉融合,推动外语院校与综合型大学、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在语种布局上,将我国的语言战略同沿线国家的语言战略相结合,建立起高质量、多样化、菜单式的语言教学体系;在研究方向上,重点推进国别与区域研究等方向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双边与多边合作,为资政咨商、防范风险、启民育人等提供智力支持。②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强化“外语+外语”“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聚焦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精心打造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尝试开设“一带一路+”系列课程;深入挖掘沿线国家和地区特色鲜明的教学资源,助力教师向专业型教师转型,鼓励学生通过主辅修、第二学位等途径,习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政治、经济、教育、文化。③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理念更新,在做好智慧教室、校园等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增设智能翻译等应用类课程;实现模式变革,利用人机交互、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做好SPOC课程设计,营造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实体虚拟相结合的智能化教学环境;推进体系重构,通过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形成规范统一、安全互联的外语教育数据开放体系。
该成果紧扣外语《国标》《指南》,对外语教育改革的整个推进流程都进行了深入思考,并辅之以相应的解决方案,构成了由抽象向具体、由普遍向特殊层层推进的研究路径,为全国院校如何进一步统一思想、理解外语《国标》《指南》的要求和内涵、明晰今后外语专业建设重点和加快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提供了详尽指导,一经发表就被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英语专业教育指导分委员会采纳,文章观点成为英语专业《教学指南》工作组的编写原则和学界的共识。在该成果观点的支撑和影响下,申报人相继出版了一系列相关著作、论文、教材,获批了多项高层次科研与教改项目,并在教学、科研领域斩获了一些标志性奖项。
二、主要创新和价值
本成果的创新之处主要有: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紧密结合国家需求,提出的理论具有开创性。该成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论述,立足于国家大国外交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外语教育发展规律,在科学调研、严谨论证后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教育改革的原则、思路和导向,为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研究观点的创新:立足最新政策文件,为外语教育改革开辟新路径。该成果有效地呼应了外语《国标》《指南》价值理念,不仅提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改革的总体理论架构,还围绕方向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清晰勾勒出具体路径,是理论阐释与实践方案充分互释的结晶,具有承续传统、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等特点。
(三)研究对象的创新:充分考量实际情况,从宏观微观多个层面综合研究。该成果在实际应用层面具有规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实施理念,既明确了从国家层面统一外语教育改革方向和行动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各院校、院系的自主地位、自身特色和自我责任,较好地实现了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结合,有利于促进总体改革方针与具体办学实际的衔接。
本成果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该成果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全国开设外语类专业的高校院系具体落实外语《国标》《指南》精神、解决教学改革创新的瓶颈性问题、深化育人模式改革以及探索特色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行动路线和解决方案。
(二)该成果直接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旨在推动当前外语人才培养改革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实现同频共振,对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外语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和较强的支撑作用。
(三)该成果聚焦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要求、新特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符合我国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为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较强的借鉴和参考。
三、成果影响与社会效益
该成果发表后,在外语学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也对我国外语教育改革以及高校学科建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依托该成果形成的智库研究报告还得到省级以上领导批示,产生了显著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直接服务国家外语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该成果得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肯定,成为推进实施《国标》《指南》的具体阐释和学界共识。其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杨金才、郑燕虹,教育部外指委、大外指委、英分指委、俄分指委委员王守仁、蔡基刚、宁琦、李莉文、常俊跃、曾艳钰,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等知名专家在各自论著、学术报告中直接引用了本成果。全国开设外语类专业的院校亦以此为参考,制定符合外语《国标》精神、《指南》要求和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推动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二是有力助推高校“双一流”高水平建设。申报人充分发挥所在高校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将成果与“双一流”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科的飞跃式发展。如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于2017、2022年两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湖南省文科学科唯一);湖南师大外国语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外语类唯一一家),申报人受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外国语言文学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外语类仅两家);“基于新文科建设的外语拔尖人才培养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科技部、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英语系获2020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
三是显著推进湖南省外语教育跨越式发展。该成果在申报人所在单位的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效显著。英语、法语、俄语、朝鲜语、日语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英美文学导论”等三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近十门课程获评省一流本科课程;所培养的学生先后获得“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冠军、“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一等奖等荣誉。申报人所在单位作为培养湖南省乃至华南地区外语师资的“母机”,通过“国培计划”、建设乡村外语教育研究基地、共建外国语实验学校等途径扎实推进全省各阶段的外语师资能力培养、外语教育课程改革和外语考试评测分析工作,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