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湖南省教育厅 时间:2023-05-18
成果题目: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成果类别:专著类
作 者:杜启平
所在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第二个百年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作为城乡流动人口主力军和生力军,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不仅关系到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力资源支撑,而且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果能够巩固,决定着城乡融合发展的全面现代化能否顺利推进。有效市民化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保障,农民工终生职业教育素质提升是其市民化的核心问题。本次成果主要依托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编号:DJA180330)产生,形成著作成果和系列论文,产生了积极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基本观点
(一)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内在必然要求。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镇后的技能水平、文化程度、职业素养决定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市民化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份、户籍的转变,而需要的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面向终身的职业教育环境,更需要一个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来促成他们内生性市民化。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和竞争激烈的职场,新生代农民工必须将职业教育视为“终身事业”,接受零散短期职业培训不能只是解就业的燃眉之急,而应遵循“就业—职业能力提升—择业—职业成长”的终身职业教育思路。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是农村劳动力累积人力资本的永久“蓄水池”,是充分挖掘他们职业成长内生动力的必然要求。
(二)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构成是“四位一体”的形式。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应该是开放的、广泛的、多元和协同的,各类型的终身职业教育主体都可以纳入体系运行机制当中,整合终身职业教育各个主体和内容模块形成有机的运行系统。体系构成是以统筹职业教育体系和技能培训体系的政府主管部门为核心,以教育机构、经济组织和社区组织为主的“四位一体”终身职业教育构成体系,如下图所示:
(三)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运行机制是多元主体融入协作。处于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中心的政府有关管理部门,需要统筹协调学历教育为主部门和职业培训有关部门,积极探索组建国家终身职业教育体系领导小组,实行一元管理,推进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终身教育教育学习体制,淡化自身的行政指令功能,强化其统筹协调与科学指导功能,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去鼓励不同主体之间协作,让处在圆形构成体系周围的经济组织、教育机构和社区组织之间融合协同运行,共同推动他们优势互补、相互补充、互为依托,让运行机制体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发展局面。农民工终身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外部性,政府统筹部门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之中,建立终身职业教育共同体,实行例会制和定期反馈机制,强化激励举措和有效的监管,统筹引导经济组织、社区组织和教育机构三者融合推进开放、系统、多元协作的新生代农民工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有效运行。
(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激励机制是供需双方协同推进。在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之中,经济组织、社区组织和教育机构是为三大教育供给主体。首先,经济组织是农民工终身职业转型和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及素质提升的实战阵地,也是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供给经济单元和直接受益方,因此,政府统筹管理部门鼓励企业建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台账,并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终身职业教育培训的有效凭证,实施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素质提升在经济组织之间有序反馈和连续性流转。其次,尝试构建社区产业园区。社区是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主阵地,也是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的自觉载体,要加大对社区有效需求的投入,构建社区智慧服务平台,探索新生代农民工智慧学习和社区微教育的累积推进机制,与教育机构积极配合,构建富有区域特色的社区学院,实施以职业长期转型发展和岗位未来发展的终身教育学习体制。最后,对于教育机构,在终身学习制度框架下,鼓励他们应从单纯的学龄人口教育转向统筹兼顾学龄人口和社会人员接受终身职业教育的需求,这有利于职业院校与社区组织和经济组织紧密联合,三方共同促进职业院校在生源渠道、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内涵式发展创新。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最终是要落实到需方个人身上,面向劳动力市场发展变化和职业类型发展的新趋势,立足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人长远发展的实际需求,不仅要从外能赋予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更多从他们内生动力机制和个人终身职业学习领域认定的接续机制及流动性学分银行入手。当然,体系有赖于政府层面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及相应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农村劳动力的自我提升,因此在终身职业教育过程中引入学习自激励机制尤为必要。
二、主要创新和价值
(一)主要创新
1、研究视角上的创新。城乡流动人口中,以往研究主要是基于户籍制度、培训政策研究多,从终身职业教育体系视角上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几乎是一片空白。成果研究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特别是“千禧一代”的新特点、新需求进行深入调分析,研究终身职业教育体系问题,视角独特。
2、学术思想上的创新。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运行和激励机制,拓展了现代职业教育终身化发展思路,体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开放、包容、多元和终身性,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自身创新发展。体系激励多主体融入、合作协同实施好终身职业教育,突破原有制度安排、外部条件等“外能”,更重要的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和市民化的内在要求,即依靠自身“自能”,只有实现“自能”才能有效地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化,真正实现城乡人才自由流动与乡村人才振兴,丰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的学术思想。
3、学术观点创新。终身职业教育是城乡流动人口发展不同阶段系统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总和,终身职业教育本质上强调职业教育“人本回归”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全程服务”的需要,是职业教育“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成果的价值。
1、理论价值
(1)有助于探究终身职业教育理论分析框架。市民化是一个长期动态发展过程,调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终身职业教育的供给和需求,并深入分析对市民化的影响,从而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和运行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
(2)有助于丰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论基础。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终身职业教育,大大扩展现代职业教育在纵向上的学习通道,同时有益于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等横向多元主体终身教育学习的立交,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出彩机会,推动社会和谐公平,从而丰富现代职业教育的功能体系。
2、实践价值
(1)有利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新生代农民工的终身职业教育,必将对目前以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为主的管理部门和以技工教育及技能培训为主的管理部门统筹协同,改变“二元”管理上长期分裂的状态,有利于国家职业资格框架顺利推行和现代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2)有利于职业院校发展创新。现代职业教育不仅是一次学历的终结教育,更为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设计“成长路线图”。在终身学习制度框架下,职业院校应从单纯的学龄人口教育转向统筹兼顾学龄人口和社会人员接受终身职业教育的需求,这有利于职业院校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的价值转变,促进职业院校在生源渠道、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内涵式发展创新。
三、学术影响及社会效益
(一)成果的内容形式、获奖和报道情况
成果主要依托课题,经过4年多的潜心研究,形成了专著1部,高质量论文3篇,2个省领导批示、1个省级案例、1个省级课题,3次论文获奖,1次政府官网报道,具体如下:
序号 |
成果内容或形式 |
出版、发表、采纳、实践等情况 |
时间 |
备注 |
1 |
论文《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人口流动》 |
《宏观经济管理》(C刊,中文核心、国家机关决策咨询期刊) |
2020.4 |
被下载引用1857次 |
2 |
案例《科研育人助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
中共湖南省教育工委发文收录 |
2021.11 |
|
3 |
课题《湖南新生代农民工内生性市民化的终身学习体系研究》 |
湖南省社科评审委员会立项 |
2020.12 |
省级课题 |
4 |
论文《新生代农民工内生性市民化的终身学习研究》 |
《学习月刊》 |
2022.4 |
党报期刊 |
5 |
论文《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运行机制》 |
《科教导刊》 |
2020.7 |
|
6 |
报告《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 |
通过《湖南日报》 内参获省领导批示 |
2021.7 |
成果部分内容 |
7 |
报告《打造更高水准的农博会》 |
通过《湖南日报》 内参获省领导批示 |
2021.1 |
实地调研 |
8 |
论文《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人口流动》获长沙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
长沙市委宣传部 长沙市社科联 |
2021.11 |
长沙市社科成果 全文收录 |
9 |
论文《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运行机制》获二等奖 |
湖南省农村电商 产教联盟 |
2020.11 |
|
10 |
论文《新生代内生性市民化的终身学习体系研究》获一等奖 |
湖南省农村电商 产教联盟 |
2021.12 |
|
11 |
讲座《农民家庭终身教育学习》 |
长沙市开福区政府 官网报道 |
2018.11 |
服务乡村社区 |
(二)成果的应用交流情况。成果2020年11月首次出版以来,在国内公开发行后,引起了教育界和对“三农”问题研究相关人士关注及好评,受到湖南省知名专家陈文胜的点赞并为本书写序,2021年7月第2次印刷。2021年9月27日在全国教育科学论坛上进行推介,目前正为职业院校、继续教育与成人学校、农民培训机构等选用,为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决策咨询提供参考。
(三)成果产生的社会效益。团队5次赴长沙市开福区沙坪街道檀木岭村、青竹湖街道天胜社区等为当地农民工家庭做终身教育学习讲座,被开福区政府官网专题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成果内容为学校服务浏阳市官桥镇苏故村旅游规划、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以此学校专门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协作驻村第一书记为乡村振兴献策献力,得到广泛好评,被新华网、中国教育网等媒体报道4次。在成果影响下,学校有关城乡职业教育方面立项的课题10个,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