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教育厅 > 教科院 > 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 成果发布

大学社会评价体系与机制研究

湖南省教育厅  时间:2023-05-10

成果题目:大学社会评价体系与机制研究

成果类别:专著类

    者:余小波

所在单位:湖南大学

一、基本观点

本研究从体系和机制入手,从宏观的视角系统探讨了大学社会评价的基本问题、核心理论和体系建构;从微观的视角深入研究了大学评议、大学排行和大学认证;比较的视角对比分析了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大学社会评价的经验及启示,形成以下基本观点:

1.大学社会评价是除政府和高校之外的社会力量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

2.大学社会评价涉及到的核心要素引伸出大学社会评价的理念、主体、标准三大基本理论问题。

3.我国应努力构建以评议为基础、排行为特色、认证为中坚的中国特色大学社会评价体系。

4.大学评议是高等教育系统之外非官方的个人、群体或组织根据自身的立场、经验和价值观对大学质量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

5.大学排行是一些社会机构将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信息整理成可比的数量指标,最后加权汇总后形成的排序。

6.大学认证是经认可或授权的第三方机构依据科学的标准和规范的程序,认定被认证院校或专业是否达到最基本的标准要求的评价活动。

7.大学社会评价的实现机制主要由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三个部分组成。

8.境外的大学社会评价各具特色,富于启示。借鉴境外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社会评价体系和机制,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主要创新与价值

(一)主要创新

1、研究高度上,本书在管办评分离背景下研究大学社会评价。以往大学社会评价的研究,主要从质量保障的角度进行,致力于高等教育质量及水平的提升。本研究根据国家治理转型的新要求,把大学社会评价置于管办评分离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力求依据现代教育治理的新理念,梳理和分析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研究的立足点和层次更高。

2、研究广度上,本书致力于大学社会评价体系的构建。传统上人们习惯于把大学社会评价等同于大学排行,相关研究也大都囿于大学排行研究的狭小范围内。实际上,大学社会评价除了大学排行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表现形式,如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的评价、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素质的议论、报刊杂志及媒体网络对大学的评论、社会中介组织的认证和评估等等。本书将把这些统一纳入进来,从大学社会评价体系构建的角度进行系统专门的研究,研究的视野更开阔。

3、研究深度上,本书深入剖析大学社会评价体系实现的内在机制。机制研究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在剖析,既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以往大学社会评价的研究主要是一般意义作用的论述,国外的研究也主要是普及性的介绍,缺乏有深度的研究。本书紧扣大学社会评价的理念、主体、标准等核心问题,从体系构建及其实现机制角度进行研究,对大学社会评价本质和规律的挖掘更透彻,研究更有深度。

(二)理论价值

1、研究视角的拓展。本书首次从管办评分离的角度,把大学社会评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专门研究,集中探讨大学社会评价的体系及其实现机制,是研究视角的全新拓展和学术思想上的大胆尝试。

2、研究内容的深化。本书紧扣大学社会评价的理念、主体、标准等核心问题,提出了大学社会评价的评议、排行和认证三大体系框架,深度剖析了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这三大机制,深化了大学社会评价的研究内容,是学术观点上的重要突破。

3、研究方法的创新。除采取文献资料、政策分析、比较研究等常用研究方法外,本书还根据需要采用典型案例及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这是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成果影响或社会效益

(一)本书作为大学社会评价研究的基础理论专著,被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及深圳图书馆等地方图书馆纳入馆藏。(附件14

(二)本书作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探索,受到学术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附件15

1蒋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社会评价体系与机制研究》是国内大学社会评价研究领域的首部重要著作,填补了国内同类研究的空白该书作者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为目标,以系统整体、协调有序、动态反馈为原则,从理论层面构建了以评议为基础、以排行为参考、以认证为中坚的中国特色大学社会评价体系,从而为大学社会评价体系的实践构建和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2廖湘阳(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社会评价体系与机制研究》一书,深入探索我国大学社会评价的有效体系,全面揭示大学社会评价的内在机制,研究厚重扎实,是目前大学社会评价领域的第一本研究专著,为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意义重大。”

(三)本书在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取得较好成绩(附件16。围绕教育质量与评价方向,作者以本书为重要教材,培养硕士生毕业25人、博士生5人和博士后2人;2016年指导的《大学社会评价的模式研究》获评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2020年指导的博士生刘潇华获评“湖南大学博士生校长奖学金”;2021年主持完成教学改革项目“‘三模块、四流程、五融通’学术沙龙:文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湖南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四)本书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和外溢效应,对当前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组织主办八届“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附件17为发挥理论先导作用,助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小规模、高层次地邀请国内外本领域顶级专家,采用主题发言、自由讨论等形式集中研讨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问题,自20122021年已连续主办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业界产生广泛影响,先后《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报道。例如,《光明日报》以“专家关注高等教育质量”、《中国社会科学报》以“细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等予以专题报道。

2、主编“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丛书”八部(附件18。该套丛书已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被国家图书馆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图书馆收藏包括《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高校学生评教研究》《比较视域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高校教师质量的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法与案例》《高校学生学习评估国际比较研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实践探索》等目前第二套系统丛书“教育质量与评价丛书”正在组织中,已有三部交出版社待出版。

3、在《大学教育学科》杂志推进教育评价研究,打造品牌栏目成果完成者发挥《大学教育科学》编委会主任的有利条件,组织和动员所在单位研究人员开展团队协同攻关,在《大学教育科学》杂志开辟教育质量与评价专栏,先后刊登了一系列教育质量与评价方面的高质量论文,形成杂志的特色栏目,受到业界高度评价,2021年获“第八届湖南省期刊优秀栏目”(附件19

4、受邀在各地及相关学术会议推介研究成果(附件2020185月,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四十周年庆祝会暨新时代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并发言;201811月,应邀赴武汉大学参加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双一流建设高峰论坛,作“转换教育评价机制,助推双一流建设”主题报告;201812月,应邀到杭州师范大学开展“改革开放四十年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脉络”专题讲座;20199月,赴江西南昌参加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双一流建设与评价论坛并发言;201911月,应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邀请,分别为两校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师生作了题为“教育改革发展漫谈”的学术讲座;202011月,赴河南郑州参加202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加快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题年会,参与“高等教育研究年度热点问题的研判与前瞻”圆桌对话;202011月,赴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学术年会并发言。

5202194日至6日,受邀在湖南经视台“经视观察”栏目参加三期“双减进行时”的电视节目访谈,阐述教育评价改革与双减政策落地的关系。(附件21

大学社会评价体系与机制研究

32458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