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实践新探索
湖南省教育厅 时间:2019-06-28
成果题目: 高师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实践新探索
成果类别:专著(论文)类
作 者: 李振中
所在单位: 衡阳师范学院
一、成果主要内容、主要观点、主要创新据举措
(一)主要内容
本成果是李振中主持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项目“高师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实践新探索”(立项文件:湘教通[2011]315号:301)的结题成果。2013年结题(结题文件:湘教通[2013]223号:316)。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6月第1版。
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培计划”的实施加速推进,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有序开展,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按部就班进行,这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给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实践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本成果在这三大教育发展形势背景中,对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学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实践进行了新的探索。具体内容包括16章:
第01章 高师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新探索
第02章 高师汉语语言学课程内容更新机制新探索
第03章 高师现代汉语课堂教学环境新探索
第04章 高师普通话教学新探索
第05章 高师汉字学理论与小学识字教学双向互动新探索
第06章 高师现代汉语语音表达教学新探索
第07章 高师现代汉语音译外来词语素认定教学新探索
第08章 高师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来源教学新探索
第09章 高师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分合教学新探索
第10章 高师现代汉语复句类型划分教学新探索
第11章 高师现代汉语表时标记“的”教学新探索
第12章 高师现代汉语新词语“裸X”教学新探索
第13章 高师现代汉语框式结构教学新探索
第14章 高师古代汉语转注教学新探索
第15章 高师古代汉语象形会意构形特征教学新探索
第16章 高师汉语语言学教师网络环境教改新探索
(二)主要观点
针对高师院校汉语语言学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现状,本成果始终贯穿一个基本理念:“基于汉语运用的汉语教学和汉语研究”。始终强调汉语研究和汉语教学的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并创造性地提出汉语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汉语教学的五点建设性观点:
(1)高师汉语语言学研究必须提升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适配层次和适配水平;
(2)高师汉语研究必须结合汉语教学注重句子、语篇的语义分析;
(3)高师汉语研究必须从汉语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吸取灵感;
(4)高师汉语教学必须从汉语研究中吸取营养;
(5)高师汉语教学必须及时引入汉语本体研究成果为我所用。
(三)创新举措
首先是体现在四个“紧密联系”上的创新。
第一,紧密联系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来研究汉语和汉语教学。
本成果十六章。可总归三大部分。这三部分的内容都是上述三大教育发展形势背景中思考和实践的结果。
第一部分(第1至2章)是绪论和总论篇,从总体上对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及内容更新问题进行了宏观上的新探索。
第二部分(第3至15章)是分论篇,从局部上分别用13个专题对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实践问题进行了微观上的新探索。
第三部分(第16章)是落脚点篇,从全局上对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语言学教师网络环境教改问题进行了宏观上的新探索。
本成果采用总(宏观)—分(微观)—总(宏观)的结构模式,将这三部分内容置于上述三大教育发展形势背景中进行研究和论述,特别注重中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与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实践改革的无缝对接。
这使本成果贴近中小学语文教学和高师汉语教学实际,既具有理论性、逻辑性,又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从宏观上来看,对高师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内容更新及教师网络环境教改问题,所提出来的观点或建议之所以都明显地具有可操作性,是因为成果研究者长期从事高师汉语语言学课程教学,从而累积丰富的汉语教学经验;而同时,所提出来的观点或建议之所以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是因为成果研究者对有关汉语教学理论的提升作长期不懈追求的结果。
从微观上来看,对高师汉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实践问题,由于成果研究者在对具体汉语言事实的研究中,处处着眼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和高师汉语教学的需要,因此发现了一些难得的、平时不太为人注意和重视的普适性规律。
第二,紧密联系汉语教学中有争议的重大普适性问题来研究汉语和汉语教学。
事实上,在汉语教学中,一些颇具争议性的问题确实长期存在。对这些问题,学界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由于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因而往往容易令人生发出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反正一时解决不了,不如干脆回避省事。可本成果则不然,偏偏要去触摸它。这需要勇气。很明显成果研究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汉语研究和汉语教学的实践经验。这得益于研究者一直长期从事汉语研究和汉语教学工作。所以在这类问题的研究中做到了:既一语中的、言之有物,又切中时弊、有理有据。
第三,紧密联系汉民族的文化和汉族人的思维特点来研究汉语和汉语教学。
本成果之所以在涉及有关语言文化理论的研究中多有创获,是因为成果研究者自己对于汉民族文化对汉语影响的了解相当全面而深刻。从语言文化视角研究汉字及其教学早已成为汉字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取向。在此背景下作者进一步运用语言文化理论,探讨汉字字理问题。这对于高师现代汉语汉字教学乃至中小学语文的有效性识字教学来说,有其现实意义和方法论上的启示作用。
第四,紧密联系句子和语篇的语义分析来研究汉语和汉语教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汉语研究表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即:语义在句子和语篇中的作用和地位开始引起重视。这正如学界著名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所指出的:汉语研究要更好地服务于汉语教学,最为关键的一条是:汉语研究必须结合汉语教学注重句子和语篇的语义分析。综观成果,很显然在这方面用功较勤。这种细致而全面的研究,势必有助于进一步对语言及其教学问题作深入探索,势必有助于汉语教学由简单的碎片化描写提升为规律性的探讨。因此本成果的研究,具有持续性和前瞻性。
其次是体现在三大“有机对接”上的创新。
第一,回答并实践了高师语言研究如何跟高师语言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机对接问题。
第二,回答并实践了高师句子的句法语义研究如何跟句子篇章教学有机对接问题。
第三,回答并实践了高师语言文化研究如何跟汉语教学有机对接问题。
以上两大方面的创新举措,对高师汉语语言学教学,尤其对当今强调必须提升学科研究与语文教学适配层次和适配水平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主要实践成果及社会影响
本参评成果所依托项目的启动,始于2010年李振中主持衡阳师范学院教研课题“‘国培计划’视阈中高师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立项文件:校教字[2010]12号:Jykt201001),提升于2011年李振中主持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项目“高师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实践新探索”(立项文件:湘教通[2011]315号:301)的结题成果。本成果是省普通高校教改项目结题成果。前后实施近十年来,本成果最为主要的有四个方面的实践成果及社会影响。
(一)实践和学术成果被充分认可与广泛引用
形成的部分实践成果或学术成果获湖南省语言学会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湖南省教科研究工作者协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衡阳师院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衡阳市社科成果三等奖1项。获国家社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省社科课题、省工程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各1项。出版“说文解字与传统文化”系列公共校选课教材1部,获学界书评好评。发表与成果相关实践和学术论文11篇:被引用156次、下载6548次(截止2018-11-08 11:35);其中,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8年第3期全文转载1篇,CSSCI来源刊4篇,二本以上高校学报和教育类期刊6篇。本参评成果以著作出版后,在学界书评中引起好的反响。
(二)提升了我校中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本成果有力地促进我校中文专业将已有人才培养优势转化为卓越人才培养优势。有力地推动人才培养实质性转型,贯通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育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的改革,整体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是:
1、将包括母语素养在内的核心素养转化为专业课程,在2010年版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于2015、2017年先后修订中文专业三个人才培养方案,增设“汉字构造与书写”“汉语言文字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等系列汉语言文字方面特色课程,夯实了基础。
2、修订出版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和新出版公共选修课“说文解字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各1部,抓住了关键。
3、申请获批包括“现代汉语(1)”课程在内的校级优质课程6门,获批校级“校-校”合作项目1项,新建创新创业与“校-校”“校-企”合作基地13个,获校级“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获“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验班项目3项,且在实验班开设“汉语言文字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等“学科研究与初中语文教学”系列特色课程,具备了坚实的平台。
4、实施强化学生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三个一”工程,即:重在训练学生汉语口头表达的每天一“说”,重在训练学生汉字规范书写的每天一“练”,重在训练学生汉语书面表达的每周一“篇”,收效明显。
5、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种各类与语言文字相关赛事,其中国家级赛事共获奖4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3项,入围奖1项,省级赛事共获奖57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15项,组织奖4项。
6、品读传统经典,体验汉语魅力,传承“礼义”核心价值观,已举行了三届“大学生成人礼”,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7、承办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培”“省培”项目,在所承办的9个项目的课程设置中增设“字理文化与识字教学”等一系列颇具特色专题讲座,实现了中文高师教育与基础语文教育的对接。
8、有研无教则空,有教无研则浅,因此,激励教师主持申报省级教科规划项目或者省级教改项目7项,通过教学与教研双向互动,贯彻了“基于汉语运用的汉语教学与汉语研究”的核心理念。
9、鼓励汉语教师赴国内外参加与语言文字相关学术交流,收到了教学与教研与时俱进的效果。
10、指导学生主持申报省级以上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5项,引导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训练了学生深度思考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
11、指导学生独立或者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3篇,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
12、通过其他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母语核心素养。比如书画艺术作品展,汉字英雄大赛,学术论坛,船山论坛等。
(三)引领了同类院校中文专业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工作
本成果有力地促进我校中文专业将学科研究优势转化为专业教学优势。使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工作在省内二本院校中步伐迈得更扎实、更稳健。因而在2018年教育部新批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学科教学(语文)被确立为教育硕士专业的主干方向。此外,我校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在2018年被确立为湖南省应用特色学科,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与教育是其中三个主干方向之一。这标志我校中文专业的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迈上两个新台阶,将进一步引领或推动我校其他专业乃至全省二本学校中文专业和学科建设及硕士点建设工作。
(四)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和积极的推广价值
除了上述的引领同类院校中文专业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工作的效应之外,这主要的还表现在七点:
第一,不管是参评专著,还是与之直接关联的“说文解字与传统文化”系列公共校选课教材,都在学界深获好评。
第二,与参评成果直接关联的其他成果被学界高频下载和高频引用。
第三,不仅大部分成果被CSSCI源刊收录,有的成果还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转载。
第四,举行的大学生成人礼,被红网、中国教育新闻网、新华网等数家媒体报道。特别是在2014年申报《文化引领价值 信仰驾驭青春——“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项目之“大学生成人礼”》获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
第五,“五个一”工程的实施、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等举措,使学生的汉语口头表达能力和汉字书面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有量到质上的提升。比如我校文学院2016级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殷志远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撰写了学术论文《陈寅恪手稿遗墨研究》,并独立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中国书法》下半月刊《中国书法•书学》2018年第四期上,全文共占17个版面。《湖南日报》2018年5月29日星期二第6版以《青春,书法做伴》为题专门报道。
第六,近年来,我校中文专业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96.8%以上;学士学位授予率98%以上;初次就业率平均在89.52%以上,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达96.6%以上。经过母语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学生在为学、为人方面做到了兼修。比如李宝生同学,在校参军入伍,作为战士、列兵,评为优秀义务兵,作为报务员、上等兵,还是评为优秀义务兵,退伍复学后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比如彭烨同学被共青团湖南省委评委“向上向善湖南好青年”;再比如杨梅同学,11月7日,全国201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讨会在浙江杭州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菁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表彰了全国高校20名“2017——2018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我校毕业生杨梅作为湖南省高校唯一代表获此殊荣。组委会给予她的颁奖词是:“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
第七,本成果有力地促进我校中文专业将卓越人才培养优势转化为教师培训优势。在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培计划”项目实施的课程设置中,开设包括“字理文化与识字教学”等颇具特色的系列专题讲座。这促使“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模式更具清晰性、操作性与实效性,所以效果良好,反响强烈。这有力提升了我校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培计划”项目的有效性实施。因此2014年以来,我校中文专业9个“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绩效考评成绩显著:教育部“国培”项目名列第三,湖南省“省培”项目名列前茅。深受上级主管部门和行业专家高度评价,兄弟高校也纷纷学习与借鉴。另外,由包括“字理文化与识字教学”等颇具特色的系列专题教学案例打磨而成的《特色专业建设与语文教师培育》一书,列为“‘国培计划’课程资源丛书”第一辑,深获教育部许涛司长作序点赞。还有,国培经验反哺到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19日)以《国培工作融合师范生培养的七条经验》为题予以了报道。
综上,本成果有力彰显了地方高师院校中文专业“以‘文’化人”(以“文字、文学、文化”化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