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教育厅 > 教科院 > 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 成果发布

“双师素质”教师资格分级认定与技能分级培养研究

湖南省教育厅  时间:2019-06-28

成果题目:“双师素质”教师资格分级认定与技能分级培养研究                      

成果类别:专著(论文)类                                

作    者:曾全胜、朱厚望、黎湖广、刘琼、 刘逸众、刘文娟、刘永明、黄登红、彭圣文        

所在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一、成果主要内容、主要观点、主要创新据举措

    本成果以2015年湖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与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为依托,以当前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与培养工作现状分析为切入点,诠释了“双师素质”教师专业技能的内涵,研究构建了“双师素质”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模型与教师专业技能分级标准;开发了航空类专业群教师专业技能考核与评价标准及配套题库;建立了“双师素质”教师资格分级认定测评体系;依托“军、政、行、企、校”五方联动的“双师素质”教师协同培养平台,开展了“五位一体、五培合一”的“双师素质”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成果在长沙航院4年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丰硕的物化成果,主要包括:3篇学术论文、1部专著、1份“双师素质”教师资格分级认定标准、4个航空类专业群的教师专业技能考核与评价标准及配套49个技能模块的题库、11份管理制度文件。

    (一)成果主要内容

    诠释了专业群背景下“双师素质”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理论、教学技能、职业指导等方面总结提出“双师”应该是“传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师”“职业指导师”三个角色的有机结合,提出专业群背景下“双师”教师在知识与技能储备上的专业性、深入性、广博性和交叉性特征以及在跟踪产业链发展动态上所要求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构建了“双师素质”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模型与专业技能标准

    通过深入研究 “双师素质”教师职业能力,采取统计分析、因子提取与归类得到性格特质、团队意识、教学能力、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等5项反映“双师素质”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的特征因素及其特征权重,构建了“双师素质”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模型。从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实践素养等方面,遵循能力递进原则分级设计构建了“双师素质”教师专业技能分级标准。

    开发了航空类专业群教师专业技能考核与评价标准及测评项目

    按专业群分类设计教师专业技能分级测评指标体系,建立了实践知识、实践能力、实践素养三个一级测评指标和教师职业实践知识与行业实践知识,教师职业实践能力与行业实践能力,现场管理、质量、安全、成本、保密素养等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下又按初中高的等级分级设置可量化、可观测的若干个测评点。4年来,我们根据专业群教师通用能力要求和专业方向的特殊能力要求,与企业一起根据专业技能考核与评价标准开发了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航空机械制造、航空服务与管理4个专业群的专业教师专业技能测试项目,建设了测试题库。

    建立了“双师素质”教师专业技能测评与资格分级认定体系

    在实践层面探索设立专业技能测评组织机构、建立测评制度、强化测评结果应用。2014年以来,我们统筹规划,平稳推进、持续改进,使学院的“双师素质”教师资格分级认定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极大地促进了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探索了“双师素质”教师协同培养、分层系统培养与个性化培养新模式

    2013年以来,我们依托学院成立的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军队、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五方协同,通过企业顶岗、校本培训、政府培训、国际交流、高校进修等多样化培养途径,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针对教师个体情况,分层系统设计专业技能培养方案,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个性化培养,并对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形成了“五位一体、五培合一”的培养新模式。

    (二)主要观点

    “双师素质”教师资格分级认定与技能分级培养是解决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难题的重要抓手

    “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是选拔、培养和评价专业教师的重要依据。开展“双师素质”教师资格初中高分级认定与教师专业技能分级培养,畅通专业教师成长路径,为专业教师成长开辟了“第二通道”、开设了“第二职称”,对于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

“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体系设计应遵循四大基本原则

    “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体系建设设计应科学合理,遵循分类、分级、可观测原则,即按专业群分类、按初级、中级、高级分级设计体系,具体有四大基本原则:一是以不同专业群分类进行资格认定;二是在同一类专业群内按职业发展和能力进行分级认定;三是确定测评能力要素,建立分类分级的考核与评价标准;四是按照考核与评价标准要求开发可操作、可测评的测试项目。

    “双师素质”教师专业技能培养需要产教协同搭建培养平台、创新培养模式与途径

    大多数的校本师资培训存在培养系统性、针对性不强、成效不显著以及教师内驱力不足等关键问题,无法适应新时代“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需要。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政府与学校等多方资源的优势,搭建协同培养平台,建立协同培养机制,实施协同联动培养。要优化培养模式,规范培养流程,针对教师个体情况,按新进教师、初级“双师”、中级“双师”、高级“双师”分层系统设计培养方案,通过企业顶岗、校本培训、政府培训、国际交流、高校进修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实现系统、个性化协同培养,解决教师“双师素质”不高的问题。

    (三)创新举措

    构建了“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体系

    形成了较完善的“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体系:构建了“双师素质”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模型,开发了专业技能分级标准;按专业群分类设计教师专业技能分级测评指标体系,按专业群分类构建了专业群“双师素质”教师专业技能考核与评价标准;依据考核标准校企合作开发了专业技能测试项目,规范了考核,有了统一的标准,建成了覆盖四个专业群的考核题库。

    搭建了产教协同培养平台,创新了“五位一体、五培合一”的培养模式与途径

    创新构建了“五位一体、五培合一”的培养新模式:依托学院牵头成立的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这个产教融合平台,与协同中心理事成员单位共建“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搭建 “军政行企校”五方协同培养平台,完善平台运行机制。建立如图1所示的规范的培养流程,我们对教师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全方位测评,根据测评情况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

    开展系统培养,严格过程考核,形成了图2所示的“五位一体、五培合一”的培养新模式。


    创新了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创新了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实施教师入职岗前测评,做好教师培训规划,系统设计培养方案,加强培养全过程管理和考评;建立教师企业顶岗培训制度,严格落实新进教师先下厂后上岗,到企业顶岗1至2年,老教师五年一轮赴企业顶岗培训半年到一年的做法;开展“双师素质”教师专业技能测评工作,推行“双师素质”教师资格分级认定,构建教师专业技能成长通道;设立“双师”津贴,激励教师成长。这些举措促进专业教师培养的准入、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完善,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实践成果及社会影响

    (一)主要实践成果

    实践开发成果

    1.开发了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系列标准

    通过因子提取、分析得到性格特质、团队意识、教学能力、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等5项反映“双师素质”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的特征因素及其特征权重,构建了“双师素质”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模型1个;从实践知识、实践能力和实践素养三个维度按初、中、高三级开发了“双师”教师专业技能分级标准1份;按专业群分类开发了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航空机械制造、航空服务与管理等4个专业群的“双师素质”教师专业技能考核与评价标准。

    2.开发了航空类专业群“双师素质”教师专业技能测评项目及题库

    依据“双师素质”教师专业技能分级标准,按专业群分类,以专业技能模块为基本单元的条目组织形式,开发了航空机电设备维修等4个专业群的“双师素质”教师专业技能考核模块

49个,分模块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技能测试项目233个,分专业群建立了“双师素质”教师专业技能测试考核试题库4个。

    3.建立了“双师素质”教师分级认定、培养与考评管理系列制度

    研究制定了《“双师素质”教师认定与考核管理办法》《“双师素质”教师专业技能考核暂行办法》《教师企业顶岗培训管理办法》《技能大师培养对象选拔、培养与管理办法》《大师名师工作室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制度文件,为“双师素质”教师分级认定、培养与考评等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操作层面的制度,形成了“双师素质”教师分级认定、培养与考评管理的系列制度文件。

    实践应用成果

    1.“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成果

    “双师素质”教师资格分级认定与专业技能分级培养研究与实践,有力推进了学院“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极大促进了“双师素质”教师的专业成长,学院“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大幅提升,培育了一批高素质的课程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全国及省级技术能手。4年来,学院完成专业教师半年至一年的企业顶岗培训311人次,国际交流培训148人次,高校进修139人次,校本培训4285人次,参加省培国培95人次;“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由2012年的52%提高到93 %,其中培养认定初级双师251名,中级双师教师35名,高级双师9名;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21名、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20名、国内外访问学者31名、全国技术能手4名、省级技术能手12名;培养大师2名,建设大师(名师)工作室9个。

    2.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

    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有力推进了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教师教学内容不再枯燥乏味,企业案例顺手拈来,实训操作也能真刀真枪,职业素养的培养自然融入课程与课堂。4年来,立项教改课程120门,校企合作开发120个课程标准、49本工学结合教材,全面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2015年,学院入选教育部立项建设的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院主持的飞行器维修技术教学资源库被教育部立项为2018年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

    3.人才培养成果

    课程内涵建设的深化、教学改革的推进,助推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竞赛获奖数、技能抽查合格率、职业技能鉴定取证率、专业对口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均有较大提升。4年来,我院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74项,其中特等奖、一等奖、金奖22项(含国家级一类、二类),获得省级奖项151项,其中特等奖、一等奖57项(含省级一类、二类);专业技能抽查合格率提高到100%,毕业生双证率从95%提高到98%;专业对口就业率从58%提高到8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从77%提高到96%。

    4.社会服务成果

    “军政行企校”五方协同参与“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有力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教师的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服务与推广的能力有显著提高,2018年湖南省科技厅批准学院成立湖南省飞机维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年来,学院开发空军装备修理系统从业人员培训大纲20个、培训教材20本;立项地方和军队各类科研项目522项,其中省部级项目330项,进院科研经费3120余万元;教师获国家专利166项;获省部级教学与科研成果奖27项,其中2018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5.人事管理体制创新成果

    “双师素质”教师资格分级认定与技能分级培养工作的实施,有力推动学院完善了教师准入机制、师资培养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建立“双师素质”教师资格分级认定、培养与考核机制,为教师开辟了初、中、高级“双师素质”教师专业晋升的新通道,“双师素质”教师资格已成为学院专业教师的“第二职称”。

    (二)社会影响

    教育行政部门充分肯定

    成果完成人多次在全国、全省职教会议上介绍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和典型经验。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执法检查组、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调研组等来湘调研座谈会上汇报学院“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典型经验和成效;开发的“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校内标准入选了《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双师”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研究成果被省社科成果评审委鉴定为“省内先进”水平。

    校企纷纷来校调研学习

    省内外40多所职业院校、军队和地方企业纷纷来校学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经验,典型经验和做法已在20多所院校得到借鉴应用;9家空军航空修理企业和5家地方企业在企业培训中心培训师的培养中借鉴我们的做法;技能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在空军航空修理系统人才建设中得到应用。

    新闻媒体广泛报道

    成果应用以来,学院推行“双师素质”教师资格分级认定与培养、“新进教师先下企业车间,后上学校讲台”“在职教师五年一轮赴企业顶岗半年”“教师合不合格企业说了算”等经验和做法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10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双师素质”教师资格分级认定与技能分级培养研究

3245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