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综合研究与实践
湖南省教育厅 时间:2019-06-28
成果题目: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综合研究与实践
成果类别:专著(论文)类
作 者:罗汝珍、唐小艳、谢露静、曹珍、孟子博、张之浩
所在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一、成果主要内容、主要学术观点和理论建树
本成果主要由6名副教授职称人员完成,其中博士2人(包括第一完成人),硕士3人,本科1人,主攻方向有管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环境工程等。所有人员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科研、教学和管理一线工作,主持了产教关系相关课题多项,其中完成了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省教改课题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2项,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规划课题1项。在研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公开发表了产教关系相关学术论文23篇(北大核心期刊5篇),专著1本。曾获得过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教科研成果奖1项,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全省高职院校获奖教师共6人,罗汝珍排名第三)。取得的产教关系相关理论成果如下。
(一)成果主要内容
本团队人员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和相关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就职业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产教关系”领域开展综合研究,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和专著的形式公开发表和出版,提出了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
1、成果内容对产教关系的涉及主要体现在:
(1)在产教关系的层面上:研究成果涉及到了①宏观层面的“产教融合”;②中观层面的“校企合作”;③微观层面的“工学结合”。
(2)在产教关系的内容上:研究成果涉及到了①产教融合的价值取向、政策体系构建、组织运行及其机制、现实困惑及其对策等;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教师团队建设、教师发展的社会支持、学校提供的社会服务及其评价等;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等。
2、涉及产教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以论文公开发表的情况如下:
(1)罗汝珍. 《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研究》——《教育与职业》,2014(7)【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2)罗汝珍.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制度学逻辑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16(6)【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3)罗汝珍.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价值判断、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职业技术教育》,2017(9)【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4)罗汝珍.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进的价值取向》——《职教论坛》,2017(13)【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5)罗汝珍. 《“中国智造”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及对策》——《职教论坛》,2018(5)【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6)罗汝珍, 谢露静.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准入体系构建——《当代职业教育》, 2014(11);
(7)唐小艳. 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角色定位分析——《中国市场》, 2017(7);
(8)唐小艳. 高职环保人才培养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机制分析——《中国校外教育》, 2017(12);
(9)唐小艳. 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科教文汇》, 2015(10);
(10)曹珍. 职教集团模式下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研究——《中外企业家》, 2016(14).
(11)曹珍.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新探——《中外企业家》, 2017(9);
(12)曹珍. 新常态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探——《经济研究导刊》, 2016(13);
(13)曹珍. 深化校企合作的途径和价值新探——《职业》, 2016(18);
(14)曹珍. 以职业培训促进校企合作研究——《办公室业务》,2016(18);
(15)曹珍. 高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型教师团队研究——《媒体时代》,2015(11);
(16)孟子博. 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环保类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评价研究—— 《职业》, 2015(18);
(17)孟子博. 行业办学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能力培养研究——《文教资料》, 2015(7);
(18)孟子博. 湖南省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评价框架设计——《文教资料》, 2015(11);
(19)孟子博.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及评价范式研究——《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7);
(20)孟子博. 集团化办学视野下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经济研究导刊》, 2015(21);
(21)孟子博. 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成熟模式的维持研究——《课程教育研究》, 2014(21);
(22)孟子博. 战略协同视阈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一般机制研究——《课程教育研究》, 2014(6);
(23)张之浩,李威, 赵甘林,唐小艳. “双导向”视域下专业群构建的职教集团创新研究——《价值工程》, 2015(1)。
(二)主要学术观点
1、在对产教融合价值取向的追问中,提出了产教融合不仅丰富了产教关系的内涵,尊重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思路,也为多元办学主体提供了合理依据。但受内外部支持体系欠缺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产教融合活动并没有产出预期价值成果。须强化政府公益性身份特征,保障产业部门非公益性行为的有效性,以明确合理的价值取向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形成。也有必要构建和完善产教融合的内外部支持体系,引导参与主体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为产教融合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环境。
2、在对产教融合政策的制度学逻辑分析中,提出我国产教活动的许多现行制度一般受同构逻辑、认知逻辑和积淀逻辑的影响,呈现出“政府主导作用强大,市场力量明显不足”的特点,必须转变认知方式和政策范式,进行制度创新,催生产教自主融合的意识。
3、在对产教融合组织内部运行机制的探索中,首次提出了产教融合机制的构建应以“技术”为切入点的观点。同时提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应该遵循企业化的管理机制、产业化的运营机制、价值主导的评价机制、市场导向的进退机制和行业协会负责的人才流动机制的观点。
4、针对中国智造需要产教深入融合的问题,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解剖,提出:由于智造业发展环境复杂,相关产教融合理论指导比较缺乏,自身组织系统不完善,标准体系不健全,价值体现不明确,职业教育内涵升级走向不明确等问题,不利于智能制造环境中的产教融合工作开展。认为,有必要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明确产教融合价值,细化相关标准体系,形成产业公共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和智能产业向高端化转移。
5、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对合作培养的参与者进行了角色定位,即权威利益相关者、核心利益相关者、紧密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等,他们之间遵循“和而不同”的动力机制,冲突化解、利益共享的协调机制等;并提出要培养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说服力和谈判技巧,又拥有精且广的知识结构,具有宽广的现代经济、管理和科学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6、针对社会服务,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提出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评价的基本思路,设计了职业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评价框架,开展了特定专业的社会服务评价工作。
7、针对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准入的问题,提出一个完善的职业准入体系至少包含以下两大方面的内容:即从业准入体系,包括学历/学位、教师职业资格证、技术行业职业资格证以及从业准入管理制度;执业准入体系,包括教学许可证、任职许可证、教学考核制度和执业进退制度。
8、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社会支持问题,提出构建“三主二辅一补充”的社会支持组织结构,即政府、高校、专业学术组织(专业协会)为主,私人基金组织和工会组织为辅,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为补充。社会支持体系内部运行应遵循规则整合机制、利益整合机制、社会调控机制、社会参与机制、沟通交流机制、社会交换机制。
9、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问题,提出,高职院校现有单一型或者双项型教师团队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结构要素中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从有利于教师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提出有必要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创新型教师团队,并提出此教师团队应具备的基本结构要素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合理规模的资源要素,适合有效的资源配置。发展的基本规律分为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其中外部规律是指教师团队的发展必须得到国家、社会、高职院校的大力支持,形成良性互动;内部规律是指组建时采用自主开展模式、校外合作模式、联合型合作模式等,建设时经历动荡、稳定和创新三阶段等观点。
(三)理论建树
1、在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研究中,提出从同构逻辑、认知逻辑和积淀逻辑三方面对现行政策制度进行分析,基本可以得出系列政策制定、执行及其成效呈现的基本特点,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比较好的理论思路。
2、在对产教融合价值的研究中,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其价值的具体体现,即丰富了产教关系内涵,尊重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思路,也为多元办学主体提供了合理依据。这些为利益相关主体开展产教融合工作提供了清晰而合理的价值依据。
3、在对产教融合机制的研究中,以“技术”为切入点构建了产教融合模型(见图1),为产教融合工作推进提供了比较清晰的思路。此模型对本院的产教融合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技术服务中心、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培训中心等都是本模型在实践中推广后的成果。同时,学院也积极在合作企业中推广产教融合模型,以技术为合作切入点,构建了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将双方的合作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层面提升到了产教融合的高度,证明了产教融合模型的可操作性。
4、在对中国制造背景下产教融合工作的研究中,明确提出智能标准体系细化、产业公共体系形成以及职业教育和智能产业向高端化转移的观点,并从教育链和产业链的视角,构建了不同于市场需求背景下的产教融合新模型(见图2)。
5、在对产教融合工作的人力资源素质研究中,为促进高职学校教师更好地与企业融合,明确提出并构建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准入标准体系,即从业准入标准体系和执业准入标准体系(见表1,表2)。并研制了一系列相应的评价指标,在本学院的人才引进、教师考核、培训、聘用等方面进行了运用,对提高教师整体职业能力效果比较明显。
6、在对教师团队及其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中,“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创新型教师团队基本结构要素,团队发展规律等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拓展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并为产教融合工作中复合型素质人力资源团队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提出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有足够社会支持的观点,构建的“三主二辅一补充”的社会支持组织结构(见图3),将教师专业化发展融入了大的社会环境之中,这不仅符合产教融合的大趋势,也为产教融合工作在人力资源上发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表1:高职教师从业准入标准
序号 |
准入项目 |
基本要求 |
1 |
学历/学位 |
本科及其以上 |
2 |
教师职业资格证 |
所有单项考核与综合考核项目≥60分 |
通用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师法律法规。(对非师范类毕业生考核) |
||
专业知识:专业核心课程(考核至少两门) |
||
课堂教学技能:(按理论课评价标准考核) |
||
实践教学技能:(按实验或实训课评价标准考核) |
||
专业技能综合考核: 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创造素质等 职业技能素质: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
||
3 |
技术行业职业资格证 |
从业时间:不少于半年 |
经历:至少曾在一个相关行业技术部门工作 |
||
行业评价:部门领导评价和同事评价以及服务对象的评价均良好 |
||
技能等级:职业资格证至少需中级水平 |
表2:高职教师执业准入标准
(三主两辅一补充:“政府、高校、专业学术组织为主,私人基金组织和工会组织为辅,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为补充”)
二、成果被引用、转载、交流、应用等方面的情况
(一)成果被应用等情况
本团队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对本学院的建设带来了以下成效:
1、以职教集团为基本组织模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集团管理制度和校企合作制度,职教集团发展势态良好:职教集团成员由初建时的81家,发展到现在的120余家,其中合作企业70余家,科研院所14家,相关院校与出版社20家,学校组建了产教融合性质的技术服务中心2个,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推广工作。
2、以技术为切入点,校企合作逐步深入,产教融合推进初见成效。本学院与合作单位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工作以及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合作研发项目13项,为合作单位提供的技术支持获得的经济效益达165万余元。联合制定的多个标准也成为了国家、地方、行业标准。同时组建的2个专业技术服务中心,3年内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400余项,互惠收入达到3000余万元。截止2017年,本院的科研技术服务经费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排名57名,横向技术服务到款排名25名。为将新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学校每年都进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工作,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的制定都积极征求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意见,目前,我校已开发校企合作课程40余门,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3、职教集团人力资源整合工作进展顺利,组建了一支专业技术培训队伍,积极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工作。目前学院专业技术培训队伍由开始的260人,发展到现在的300余人,师资力量雄厚,年承接专业技术培训任务达5000余人,为本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4、职教集团内部的人力资源互补流动已成常态,有多家相关企事业单位技术负责人已成为我校外聘专家,并对我校开展了实质性的教学指导工作,在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我校教师积极进入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多名教师被企业聘为技术指导专家,为他们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援,同时也接受了企业的再教育,把新技术带回了课堂。
5、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校级平台。学院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根据教师职业准入体系开展教师的引入、培养、开发、评价、考核等工作,将产业需求有效融入了教师职业能力之中。
(二)成果被引用的情况
1、罗汝珍:《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研究》,教育与职业(北大核心),2014,被下载1515次,被引36次。
2、罗汝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制度学逻辑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北大核心),2016,被下载643次,被引7次。
3、罗汝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价值判断、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职业技术教育(北大核心),2017,被下载325次,被引4次。
4、罗汝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进的价值取向》,《职教论坛》,2017,被下载369次,被引1次。
5、孟子博:《战略协同视阈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一般机制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4,被下载28次,被引1次。
6、罗汝珍、谢露静:《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准入体系构建》,当代职业教育,2014,被下载88次,被引1次。
7、唐小艳:《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科教文汇,2015,被下载83次,被引1次。
8、唐小艳:《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角色定位分析》,中国市场,2017,被下载26次,被引1次。
(三)成果被交流和推广的情况
本学院校企合作处代表学校,在与其他合作企业签订协议前,双方均对产教融合以“技术”为切入点的模型进行沟通和交流,以达成共识。在后期的调研中,以湖南澄源检测有限公司、永清环保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合作企业均反映,此模型对于推进产教关系很有益处。学生也反馈,他们所学的技术能适应岗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