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教育厅 > 教科院 > 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 成果发布

学区制改革:困惑与厘清——基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视角

湖南省教育厅  时间:2019-06-28

成果题目:学区制改革:困惑与厘清——基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视角                       

成果类别:专著(论文)类                                

作    者:彭波、邹蓉、胡耀华        

所在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成果主要内容、主要学术观点和理论建树

    (一)主要内容与主要观点

   此次参评成果主要包括7篇系列论文:

   彭波,邹蓉.学区制改革:困惑与厘清——基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2016(6).

   彭波.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差距研究——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5).

   彭波,邹蓉.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均衡发展的内容体系研究——基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2017(3).

   彭波.义务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内涵要求及路径选择——兼论义务教育质量的特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3).

   彭波,袁东敏.城市外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三难”困境及突破[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1).

   彭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与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15(5).

   彭波.学业负担过重:归因分析与解决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15(1).

   这7篇系列论文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同时也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以湖南为例”(编号:XJK015AJC001)的主要成果,课题结题鉴定等级为“优秀”。这7篇论文主要围绕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题从宏观到微观进行了多层次的研究。

研究认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核心是质量,而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通过对联合国等有关“教育质量”的论述的发展变化的考察,“教育质量”具备发展性、系统性、规定性与可控性等特性,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质量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内部因素等方面,其内涵要求主要包括协同发展、内生发展和个性发展三个方面。在众多保障质量发展的因素中,教师发展是重中之重,教师均衡发展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教师结构、教师素养及教师培训等三个方面,其中教师结构是教师均衡发展的外显部分,包括年龄、学科、性别、学历、职称等方面,教师素养则主要体现教师均衡发展的内隐要求,包括职业精神、专业知识与核心能力等,教师培训与交流是两者转化的重要环节。基于这些基本认识,研究者从宏观到微观对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宏观层面,研究者通过现实考察发现,目前在追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区域和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和学校同质化发展严重等问题,需要建立科学完备的义务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质量监控;加强区域、城乡及校际间的统筹规划并倡导学校加强自主发展,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特别是针对县区范围内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进行学区制改革的建议。对学区的科学定位、划分和如何避免学区的同质化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学区制改革,首先需要加强学区建制,明确学区职能,赋予学区一定的财权、人权和事权,充分调动学区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需要深入了解学区内学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远景,充分考虑城市的规划布局,综合协调学区内学校的不同管理部门和单位的关系,合理划分学区并加强对学区的监管与评价;最后,需要在相对均衡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学区及学校的办学特色,鼓励薄弱校在保持自身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借助资源共享的契机,充分挖掘与发挥自身潜力,进一步发展特色,并以特色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学校整体进步,变薄弱为优质,不断增加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和家长满意度,促进学区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微观层面,则主要从学生的学业水平入手,通过量化研究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差距进行了研究,得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城乡学生家庭环境的差异、学前教育及学校教育质量的差距等。要缩小这种差距,一是加强农村社区资源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二是创建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加大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三是大力推进农村学校小规模化及小班化教学,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理论建树

   系列论文围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现实考察和理论分析,其中在理论方面主要有以下建树:

   1、对“义务教育质量”的特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归纳、总结、提炼,在对有关义务教育质量的概念及相关内容的历史发展进行全面考察与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义务教育质量的四个特性:发展性、系统性、规定性、可控性,为整个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本质出发,结合系统论等理论,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外部环境及内部因素等方面首次提出了协同发展、内生发展和个性发展三个内涵要求,涵盖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各个方面。

   3、从资源配置理论出发,对义务教育优质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教师发展的内容体系进行了梳理与归纳。从外显与内隐两个角度提出了教师均衡发展的内容体系,为教师培养与培训理清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4、多层次、全方位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宏观方面,针对追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制约瓶颈,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特别是创新性地提出了在县域范围内进行学区制改革的建议,提出加强学区建制、明确学区职能,加强学区规划、监管与评价,鼓励学区发展特色与个性等有针对性的措施。微观方向主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差距进行了全面的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差距的主要原因,从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二、成果被引用、转载、交流、应用等方面的情况

   (一)引用情况

   截止到2018年10月30日,7篇系列论文在知网共被下载1791次,引用31次。

   (二)转摘情况

   《学区制改革:困惑与厘清——基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视角》被《新华文摘》2017年第5期论点摘编

   《学区制改革:困惑与厘清——基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视角》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17年第4期全文转载。

   《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差距研究-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被《新华文摘》2015年第1期论点摘编

   《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差距研究-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第2期全文转载。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均衡发展的内容体系研究——基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视角》被《新华文摘》2017年第17期论点摘编。

   《学区制改革:困惑与厘清——基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视角》被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收录。

   《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差距研究——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被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收录。

   《城市外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三难”困境及突破》被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收录。

   (三)交流与应用

   系列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专题研究形式进入《湖南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6),专题名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内涵、问题及路径选择”。

   系列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专题研究形式进入《湖南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7),专题名为:“学区制改革:历程、制度阻抗与突破路径”。

   学区制改革的内容以《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应积极试行学区化管理改革》为题刊发于《教育决策参考》2017年第5期并报送省委省政府及厅领导。


学区制改革:困惑与厘清——基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视角

3245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