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与真实: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研究
湖南省教育厅 时间:2019-06-28
成果题目:虚假与真实: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研究
成果类别:专著(论文)类
作 者:张俭民、张剑、胡赟、唐小艳、王婷
所在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一、成果主要内容、主要学术观点和理论建树
(一)成果主要内容
1.大学师生虚假交往的界定、主要特征、表现类型及原因分析。
该书以大学师生虚假交往的批判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对大学师生虚假交往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大学师生虚假交往具有交往目的的工具性、交往地位的不平等性、交往主体的片面性、交往内容的褊狭性和交往方式的抽象性等主要特征,其主要表现为占有式的交往、对抗式的交往、偏爱式的交往、表演式的交往等四种类型,大学师生虚假交往的主要原因包括教育观念的错位、教育制度的制约、社会转型的消极影响和文化传统的负面效应等。
2.大学师生交往关系重构的理论渊源研究。
该书认为孔子对话的师生交往理念、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以及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等主体间性的交往理论为重构大学师生交往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3.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的理论建构。
该书认为主体间性是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真实的师生交往关系应是一种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主体间性关系,应至少具有平等性、交互主体性、情感精神性、共享性和发展性等基本特征。对话是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建构的基础;理解是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建构的核心;欣赏是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建构的艺术。
4.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的实现路径。
该书认为互动教学和对话德育是实现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的主要路径之一和之二。当前大学师生课堂互动正面临师生冲突的现实困境,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褊狭性的互动目标抑制课堂师生互动;二是单向度的互动主体限制课堂师生互动;三是凝固化的互动内容制约课堂师生互动;四是形式化的互动方式阻隔课堂师生互动。实现大学师生课堂互动关系从冲突到和谐的转变,需要互动目标从知识占有走向全面提升,互动主体从单向控制走向自主建构、互动内容从封闭预设走向开放生成,互动方式从机械灌输走向心灵对话。传统德育的现实困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工具化的德育目标导致人性的缺失;单向度的德育主体导致主体间性的缺失;知性化的德育内容导致生活的缺席;规训化的德育方式导致对话的丧失。实现传统德育到对话德育的转变,需要德育目标从工具理性转向生命关怀,德育主体从单向控制转向主体间性,德育内容从科学世界转向生活世界,德育方式从规训灌输转向对话生成。
(二)主要学术观点和理论建树
1、社会转型对大学师生交往关系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冲击,进而导致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的异化。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功利化取向冲击着大学师生交往的价值观念。二是文化的多元化引发了大学师生交往的文化价值冲突;三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大学师生的交往模式。当前大学师生关系正面临着交往目的工具化、交往主体的片面化、交往内容的偏狭化、交往方式的抽象化等虚假交往的现实困境。
2、大学师生虚假交往的界定、主要特征、表现类型及原因。
(1)大学师生虚假交往的界定。主体间性体现了交往的本质。交往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交往是一种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它意味着交往双方的相互承认,交往双方在交往机会上的均等、权利和道德上的平等。在交往实践中,如果交往的双方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主体--主体关系就会在某种意义上降格为主体——客体关系或物物关系,这种交往就会被异化。异化的交往实质上是一种虚假的交往,因为它把现象当作本质,不具备真实交往的实质性内容和意蕴。
(2)大学师生虚假交往的主要特征。大学师生虚假交往主要具有交往目的的工具性、交往地位的不平等性、交往主体的片面性、交往内容的褊狭性和交往方式的抽象性等特征。
(3)大学师生虚假交往的表现类型。主要表现为占有式的交往、对抗式的交往、偏爱式的交往、表演式的交往等四种类型。
(4)大学师生虚假交往的主要原因。包括:教育观念的错位、教育制度的制约、社会转型的消极影响、文化传统的负面效应等。
3、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的理论建构
(1)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主体间性是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大学师生主体间性交往是指师生通过交往以达成理解和一致为目的的行为。它是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相互沟通和社会一致性为基础,致力于达成理解,形成非强迫性意识。在大学教育交往中,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均能充分、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丰富性,以各自的全部经验、情感、个性投入教育生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2)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的价值追求。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提出的根本意义在于对单子式师生虚假交往关系的超越,体现其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从独白到对话,从占有到生成,从“我—它”关系到“我—你”关系等价值追求。
(3)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平等性、交互主体性、情感精神性、共享性和发展性等基本特征。
(4)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的理论建构。主要包括:对话是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建构的基础;理解是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建构的核心;欣赏是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建构的艺术。
4、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的实现路径
(1)互动教学: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的实现路径之一
①课堂互动:大学师生教学符号意义的生成与协商。
从米德符号互动论的视角来看,大学师生课堂互动既是师生以教学符号为媒介的主体间的交往过程,又是师生对教学情境意义进行双向建构的生成过程,还是师生重建自我与整合冲突的协商过程。
②互动冲突:大学师生课堂互动的困境与原因。
一是褊狭性的互动目标抑制课堂师生互动;二是单向度的互动主体限制课堂师生互动;三是凝固化的互动内容制约课堂师生互动;四是形式化的互动方式阻隔课堂师生互动。
③互动和谐:大学师生课堂互动的目标追求。
和谐的大学师生课堂互动具有师生互动的建构性、师生互动的理解性、师生互动的体验性等基本特征。
④从冲突到和谐:大学师生课堂互动关系重构的路径探讨。
实现大学师生课堂互动关系从冲突到和谐的转变,需要互动目标从知识占有走向全面提升,互动主体从单向控制走向自主建构、互动内容从封闭预设走向开放生成,互动方式从机械灌输走向心灵对话。
(2)对话德育: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的实现路径之二
①传统德育的现实困境
现实困境主要包括:工具化的德育目标导致人性的缺失;单向度的德育主体导致主体间性的缺失;知性化的德育内容导致生活的缺席;规训化的德育方式导致对话的丧失。
②对话德育的价值意蕴
对话德育的教育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交互主体间关系中实现相互理解;在鲜活的生活世界中提升生命意义;在自由和谐的对话情境中实现视域融合。
③对话德育的实现路径
对话德育要求实现德育目标从工具理性转向生命关怀,德育主体从单向控制转向主体间性,德育内容从科学世界转向生活世界,德育方式从规训灌输转向对话生成。
(三)创新之处
国内关于大学师生关系的学术专著并不多见,本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视角的时代性。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宏观时代背景下,对大学师生虚假交往关系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和系统研究,既是顺应社会转型发展对大学师生交往关系提出的新要求,又是对大学师生交往面临的挑战和冲击做出正面回应和积极应对,体现了研究视角的时代性。
二是内容的系统性。该研究以社会转型期为时代背景,在对大学师生虚假交往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大学师生虚假交往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负面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以主体间性理论探讨了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重构的主要路径,体现了研究内容的系统性。
三是实践的针对性。本研究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路线,着力从教学、德育和班级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重构的具体途径,体现了较强的实践针对性。
二、成果被引用、转载、交流、应用等方面的情况
(一)专著修订版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
该专著《虚假与真实: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研究》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获得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和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资金项目支持,该专著修订版已于2018年10月以《迷失与重建:大学师生关系探讨》为书名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
(二)专著在“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研讨会”的交流情况
张俭民教授于2018年4月20-21日在华中师范大学组织召开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研讨会”上,对该专著的学术观点及其相关内容做了大会交流,学术交流获得了来自河南省教育厅、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新疆石河子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广西百色学院等30余位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大家一致认为该书是一本兼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的学术专著。
(三)专著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主编的评介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主编、《教育研究与实验》杂志主编董泽芳对该专著进行了高度肯定和评介,认为该书回应了时代的呼唤,弥补了当下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研究的不足,同时也体现了当前这一领域研究的前沿成果,具有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视野开阔、观点新颖;关注现实,注重应用等三大特色。
(四)专著在湘潭大学、湖南商学院、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等不同层次高校的交流应用情况
1.该专著的相关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在湘潭大学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为该校采纳应用。该书中所构建的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特别是如何将这种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应用于互动教学,以及对话德育的相关学术观点和实践成果,已较好地应用于该校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管理工作,为促进该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2.该专著所构建的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经学术交流和相关部门推荐,已被湖南商学院推介并采纳应用,特别是该书中所提出的高校师生课堂互动关系重构路径的学术观点及其实现的具体措施,已较好地应用于该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促进该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3.该专著所构建的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经相关部门推荐,在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已应用于该校的教育教学、德育和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产生了较好的反响。特别是该书中所提出的高校对话德育的相关学术观点及具体措施,已较好地应用于该校学生管理及德育工作,这为该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和启示。
(五)专著中发表的论文被西南大学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全文转摘和推送
专著中发表的论文《对话德育:高校传统德育的困境与超越》于2017年2月在《教育科学》(CSSCI来源期刊)杂志发表后,于2018年3月27日被西南大学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作为思政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全文转摘和推送(见微信公众号搜索“思政学者”,2018年3月27日)。
(六)专著中的7篇论文获得公开发表和引用
1.《从冲突到和谐:高校师生课堂互动关系的重构——基于米德符号互动论的视角》,现代大学教育(CSSCI来源期刊),2014年第1期,第一作者。中国学术期刊网被引用17次,下载1718次;
2.《理解型师生关系的诠释学建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来源期刊),2017年第5期,第一作者。中国学术期刊网被引用3次,下载289次;
3.《对话德育:高校传统德育的困境与超越》,教育科学 (CSSCI来源期刊),2017年第1期,第一作者。中国学术期刊网被引用1次,下载277次;
4.《主体间性: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黑龙江高教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第1期,第一作者。中国学术期刊网被引用62次,下载1151次;
5.《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重构师生交往关系的启示》,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1期,独著。中国学术期刊网被引用52次,下载1213次;
6.《虚假交往: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的异化》,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7期,独著。中国学术期刊网被引用8次,下载300次;
7.《对话: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及其启示》,教书育人,2007年第2期,独著。中国学术期刊网被引用1次,下载1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