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教育厅 > 教科院 > 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 成果发布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本科课程研究

湖南省教育厅  时间:2019-06-28

成果题目: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本科课程研究                       

成果类别:专著(论文)类                                

作    者:曾健坤、范丽娜、罗璇         

所在单位: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成果主要内容、主要学术观点和理论建树

   (一)成果主要内容: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已有三十余年历史,其办学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课程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因而,讨论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关键在于对其课程的强烈观照。

本成果从课程现状和课程问题、原因分析、课程设计思路和实施策略建构四个维度展开,在认识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现状的同时,透过现象看本质,弄清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设计课程的思路和建构课程实施的具体策略。因此本成果的主要内容由五大部分构成。

    第一,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研究与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着重论述了知识价值论与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课程知识的选择问题;跨文化理论与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文化多元问题;教育目的论与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培养目标确定及其规格问题;以及课程论与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建构问题。

    第二,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现状的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对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方面的现状开展梳理和分析,以把握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本科课程的现状。

    第三,结合案例,首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本科课程存在如下问题:课程目标的依附和悬空;课程设置的移植和拼盘;课程实施的守旧和单一;中外合作办学师资的不适应。然后从课程理念、课程机制、办学环境、文化多元四方面对问题的成因展开剖析。

    第四,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计。针对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三个方面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进行了设计。在课程目标设计上,要坚持 “开放性”、“协调性”、“共享性”、“创新性”、“跨文化性”的原则,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民族心”、“国际性”和“整全人”。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要将“国际化”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取向,建构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方案。在课程实施设计上,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海外锻炼三个方面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实施进行设计。

    第五,提出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实施的策略,即理念创新策略、文化创生策略、途径拓宽策略、师资优化策略和健全机制策略。确立创新、开放、人本、整合的课程实施理念;创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多元融合的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实施的文化;拓宽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实施途径;明确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策略:最后从垂直管理、运行管理和第三方评估委员会三个层面着手建立健全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实施的机制。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入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我所用,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中外合作办学所要培养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的最终落脚点是课程,因而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便是课程的引进、吸收、消化和利用,也正是本成果所观照的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研究和建设的主要内容。

   

   (二)主要学术观点

    国内外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兴起于近年,本人试图通过自己的研究将这一课题推向深入,并提出以下学术观点:

    第一,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理念:创新、开放、人本、整合。

    以往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将重点放在管理模式、政策、教育主权等方面,研究成果多停留在宏观层面。然而,模式再精巧,管理再完善,一方面在实践中终难避免教育质量不尽人意之处,另一方面也无法真正触及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之所在——课程。要解决这个问题,势必要将研究视线转向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课程研究。把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作为研究的中心和重点,从人才培养目标着手,将研究的落脚点放在课程上,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方面全面阐述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问题及其成因,使研究不再局限于表象的现状与问题,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将研究的主旨指向中外合作办学特有的课程理念建构上。

    中外合作办学本身的特性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理念必然应该是“混血”的,是既不同于中国传统办学的课程理念,又非全然照搬外方合作学校的课程理念的。因而,首先,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理念首在“创新”二字。若无创新之理念,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必然面临诸多掣肘而左顾右盼。其次,要将“开放”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理念的基本成分。唯有开放,才有胸怀,才能海纳百川,才能兼容并蓄。“开放”是中外合作办学与生俱来的应然特质,若无开放,中外合作办学只是徒有其型罢了。再次,“人本”是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理念的核心元素之一。中外合作办学的产生和发展既是教育国际化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外合作办学只有坚守人本的课程理念,才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结合社会的多元需要,接轨国际,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四,是“整合”的课程理念。整合是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建设体现“中外合作”特性的基本途径和必然选择。

    第二,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塑:家国情怀与国际意识并重;专业特长与“整全发展”协调。

    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目标决定课程。从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开展以来,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常常是顾此失彼或非此即彼。“国际意识”、“社会需要”等词汇频出,目标定位大而空。总体而言,学校对引进、吸收、创造还是保留却显得“左支右绌”。如何结合实际,引进精华,创新发展,重塑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目标,是本研究难点和重点,也是创新之所在。中外合作办学应当以培养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具备国际视野的外向型和开放性的国际化人才为己任。但是无论怎样千般“国际”,万般“外向”,家国情怀才是“根”。否则必然是与我国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是相悖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大前提是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服务的人才。这是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重塑的第一关切点,也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民族心”。另外,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绝不仅限于“才”更要关照“人”,“成人”先于“成才”。如果说“才”对应的是“专业特长”,那么“人”所对应的就是“整全发展”。实质上,“专业特长和整全发展”与“家国情怀和国际意识”是有机统一于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内容。因而,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是遥相呼应的,即不同于立足国内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更绝非全然西化。

    理论建树:

    1、本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为丰富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奉献了绵薄之力。前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对本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础。但是总体而言,前人对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且较为零散,不够系统和深入,为本研究的开展留下了空间。因而,在此意义上,本研究是对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研究的一种突破。

    2、本成果从知识价值论、跨文化理论、教育目的论和课程论的角度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进行了一一论述。着重论述了知识价值论与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知识的选择问题;跨文化理论与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文化多元问题;教育目的论与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及其规格问题;以及课程论与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建构问题。为丰富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研究的理论,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建设理论做出了一定贡献。

    3、在以上理论基础的指导下,本成果进行了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本科课程的系统设计。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三个方面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进行了设计。在课程目标设计上,提出要坚持 “开放性”、“协调性”、“共享性”、“创新性”、“跨文化性”的原则,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民族心”、“国际性”和“整全人”。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将“国际化”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取向,建构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方案。在课程实施设计上,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海外锻炼三个方面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实施进行设计。

以上三点都是对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本科课程理论研究的突破性贡献,在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建设上也是一种突破和创新。


二、成果被引用、转载、交流、应用等方面的情况

   (一)成果被引用情况:

本书成书于2017年11月,成书之前已有相关系列成果发表于相关刊物,相关成果被引用40余次。

  

   (二)成果交流、应用等方面情况:

   1、以本成果为基础的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题鉴定等级为优秀。

   2、以此成果为基础申报的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获批,将赴英国牛津大学访学,将携本成果赴英国相关合作大学进行交流,并开展后续研究。

   3、以本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参与的湖南省教学成果奖获三等奖。

   4、湖南文理学院科研院和国际学院拟采纳本研究成果,在国际学院为试点进行应用,有针对性的围绕国际学院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辐射国际学院近千师生,同时在其他学院逐步推广。争取在2—3年内形成较有影响的改革经验总结和调研论证报告,适时上报省教育厅,争取在全省中外合作办学范围内推广。

   5、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拟采纳本研究成果制定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战略和具体策略,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6、部分成果在2017和2018中外合作办学年会上进行了交流,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可和赞赏。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本科课程研究

3245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