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X+2”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探索
湖南省教育厅 时间:2019-06-28
成果题目: 小学科学教师“X+2”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探索
成果类别:专著(论文)类
作 者: 徐桂荣、杨建湘、向芬、符智荣、杨翠娥、梁峰、李雪峰、石长柏
所在单位: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一、成果主要内容、主要观点、主要创新据举措
(一)成果主要内容
构建了“X+2”小学科学教师培养模式,研制了该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4轮小学科学教师 “X+2” 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实验,取得较好效果积累了经验;探索了“高校+教育部门+小学”紧密联系、良性互动的卓越小学科学教师培养培训的长效机制。
(二)成果主要观点:
中小学新课改实施以来,湘西州城乡小学的科学课程得到比较普遍开设,有了难得的开端,但是仍存在很大的不足。调查发现,突出存在小学科学专职教师短缺、素质不高、教师理念陈旧、对新课标认识不清、科学课程受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
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9号)提出要求解决紧缺学科科学课程教师短缺问题;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提出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我们于2013年7月成功申报了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卓越小学科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和教改实验,取得了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如下:
1.确立了“本土化”的人才观,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结合湘西州农村小学科学师资需求的实际,确立了“培养具有坚定的职业理想,全面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卓越小学科学教师培养规格。
2.确立了“X+2”的培养模式,分类推进小学科学师资培养。在我院现有的三种类型(小学教育本科、初等教育理科、小学教育五年制定向生)两种层次(专科、本科)中,采取“X+2”模式进行培养。其中“2”是指各专业学生最后2年时间段,“X”则为三个层次小学教育专业中的前1年、前2年或前3年的3个时间段。“X+2”就是指在两个层次,三种类型的小学教育专业中,实施后两年分方向培养的小学科学教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阶段性的培养范式,具有灵活、机动、可调试性的特点,旨在培养卓越的小学科学教师,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
3.确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观,创新了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新途径。我们结合本土化人才内涵要求改革培养方式,一是建立以课程为载体的科学素养类通识教育体系,构建“三三四”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即以三层次实验课程结构体系(基础性实验课程、提高性实验课程、综合和设计性实验课程)为核心、三层次技能培养体系(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技能培养)为内容和四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运行模式;二是把教学活动与地方学校、教研机构的教研活动相结合,搭建了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平台;三是形成了“教师+师范生+小学生”的校外实践模式,创新了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新途径。
(三)创新举措
1.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基础上,增设科学教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符合湖南农村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X+2”小学科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2.探索建立高校与教育部门、基层小学 “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培训的机制。建立了与小学的密切联系机制。
3.在课题研究及实验实践基础上,为学院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提出建设性方案,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二、主要实践成果及社会影响
(一)主要实践成果
本研究团队五年来取得的主要实践成果如下:
1.形成了符合湖南农村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民族地区的小学科学教师教育现状,进行剖析及比较研究。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在五年制定向生全科型培养的基础上,加大小学科学教师培养力度,确立了“X+2”模式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形成了“X+2”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试行),制定相对应的小学教育科学教师分方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小学科学教师培养方向的教学计划。
2.探索了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实践平台,使学院小学科学教师培养走上特色发展之路。2014年以来,在学院领导支持下,我们按照“3+2”模式或“1+2”模式,在学院五年制小学教育定向生和三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学生中进行的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由初教系主任兼任组长,成立了小学科学教研组,建立了综合科学实验室。在五年制定向生中进行该项目试点,在11级五年制定向生中按照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等条件挑选各县学生,组成一个30人左右的改革实验班,开展实验,积累经验。进而在学院二个层次(专科、本科)三种类型(小学教育专业、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的学生全面推广。四年来,共培养小学科学教师163名,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我州小学科学教师严重不足的矛盾。此“3+2”模式或“1+2”模式让湖南农村小学,特别是我们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得到了实惠。
3.增强了学院五年制小学教育定向生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初步形成高校与教育部门、基层小学 “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培训的机制。这些学生参与了学院初教系与光明小学举行的“大手拉小手,一起做研究”大学和小学联手活动,参与和指导光明小学的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实践活动。这些学生不断通过 “做中学”的探究过程,教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也积极推动了地方学校依托当地高校资源,促进小学生学习研究水平的提升。
4.向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建议,加强对小学科学教师系统培训,完善小学科学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社会影响
1.研究成果得到同行的较多关注和认可。研究论文《湘西州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吉首大学学报2014.1)一文被下载212次,引用4次;《小学科学教师“X+2”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探索》(当代教育论坛2015.8)一文被下载162次,引用2次;《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科学大众2014.1)一文被下载395次,引用4次;《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剖析与改善措施研究—以湘西自治州为例》(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一文被下载223次,引用3次。后续在课题研究基础上,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农村定向师范生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能力培养研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一文被下载61次,引用1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课程教学能力培养—以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为例》(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1)下载69次。
2、研究成果被湘西州教体局批复。州教体局在《关于课题“卓越小学科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情况汇报的批复》中指出“该课题研究对于我州小学科学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课题研究成果对改进小学科学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将研究成果在我州推广”。
3.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显著增强。实验班的学生在指导吉首市光明小学的学生参加市、州科技创新活动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引起师生关注。实验班学生代表学院参加国家级学科竞赛累创佳绩。2015年参加第四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展示活动,获得教学设计专项一等奖3人,二等奖6人,获得展示教学活动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这是学校非专业生学生参加专业比赛获得的最大殊荣。
4.服务基层教育成效明显。民族地区卓越小学科学教师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该实践研究为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小学科学教师探索了一个可行之路,为民族地区卓越的小学科学培养奠定了基础,尤其对于我州小学科学教学有较强的针对性,对改进小学科学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四年来,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各县市相应的学校,承担小学科学教学任务,为农村小学科学教师队伍补充新的力量。目前这部分学生在小学科学教学岗位上,无论是教学、教研还是省、州、县活动比赛中已崭露头角,逐渐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深受基层学校的好评。同时该实践探索研究得到州教体局领导、州教科院专家和各县市教体局极大关注,希望继续深入开展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将研究成果在湘西州推广,为民族地区小学科学课程改革起到服务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