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童年——幼儿园民间传统游戏资源创新运用
湖南省教育厅 时间:2019-06-28
成果题目: 玩转童年——幼儿园民间传统游戏资源创新运用
成果类别:专著(论文)类
作 者: 罗红辉、侯俪、龙霞、苏晓昊、邓艳艳
所在单位: 湖南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第一幼儿院
一、成果主要内容、主要观点、主要创新据举措
(一)成果主要内容
1、理论探索
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并总结了民间传统游戏资源的准入原则、民间传统游戏传承与创新的主要方式、民间传统游戏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融合路径、游戏材料投放与调整策略、民间传统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等内容。
2、实践成果
在搜集汇总的143种民间传统游戏中,根据适用性、教育性原则,我院筛选并整理出其中86种民间游戏进行改良和创新,共生成204种游戏。本书收录的民间传统游戏与创新生成的游戏,涵盖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范围,并根据游戏难易程度匹配了相应的年龄班级,可适用于幼儿园不同年龄班级的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大型活动及亲子活动。
(二)主要观点
1、民间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
其蕴含的游戏精神是儿童社会化成长的精神食粮。
其蕴含的游戏品质有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
其蕴含的健身与健心功能有助于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蕴含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开启儿童的“创新之门”。
2、民间传统游戏的传承与创新
1整体继承
教育价值大、游戏内容、规则和器材都比较科学合理,又是孩子们喜欢的优秀民间传统游戏,可以直接整合到幼儿园园本课程中。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时间上的契合,游戏内容的选择上要与季节、节日等相吻合。
认知上的契合,游戏内容的安排必须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水平、现有经验与需求。
文化上的契合,挖掘地域蕴涵的教育资源,根据地域的自然、文化、风俗和社会特点,选取适合幼儿学习的地域素材和活动,以加深幼儿对所处地域和自己生活的认识与了解。
2改造式继承
一是改编游戏内容。有些民间游戏所展现的生活背景和内容或离幼儿有些距离,或在思想性上有些局限、已不符合时代精神,或在趣味性上还不够生动,或相配的儿歌、童谣有些粗俗,或缺少亲切感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对民间传统游戏的内容进行改编,使之能够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结合。
二是改变游戏玩法。一物多玩:指教师为幼儿提供同一种材料或器械,鼓励幼儿通过数量组合、方位变换、合作游戏等方式,不断创新,丰富玩法。组合混搭:组合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戏或动作技巧,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改变游戏玩法的单一与单调。适当加“花”:指教师通过对游戏的理解结合幼儿能力发展的状况,对民间传统游戏玩法进行变化与拓展,激发幼儿参与游戏兴趣。
三是变换游戏材料。替换法:沿袭原有游戏材料轮廓,替换游戏材质,通过替换游戏材质,消除原有材料的安全隐患,或对原有游戏难度做“升级”与“降级”处理。 组合法:在同一个民间传统游戏中,组合其他民间传统游戏材料,添加现代游戏材料,丰富民间传统游戏内容。
四是变换游戏形式。 根据时间、空间、场地、参与人数、幼儿学习与玩耍需要等实际情况变换游戏形式。如有些游戏可以采取混龄的方式进行,提供大带小的机会,其中小班幼儿可为旁观者,中班幼儿可为参与者,大班可为指导者,让年龄大的幼儿在教育指导年龄小的幼儿的过程中也获得发展。
五是扩展游戏价值。移植法:是将民谣、儿歌等移植于民间传统游戏之中,使民间传统游戏内涵更加丰富,作用更加突出。如在跳竹竿游戏里将民间传统歌谣与民间传统游戏相组合,把幼儿感兴趣的《孙悟空打妖怪》这首儿歌配上节奏融入其中,诙谐的语言和鲜明的节奏,让游戏变得更有情趣,幼儿动作更有韵律。嫁接法:是将民间游艺活动、民族艺术活动与民间运动类游戏、表演类游戏进行合理组合与变式,以丰富游戏内容及形式,拓展游戏价值。
3派生式继承
对民间传统游戏进行转化或迁移,即继承原来民间传统游戏的内容、材料、规则、玩法、形式,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根据一个游戏项目发散想象出不同的游戏内容,或者进行适宜的拓展,使之一生二、二生三,生成适宜于幼儿玩的新游戏,极大地丰富幼儿园游戏资源。如用毛线编的辫子进行的抓尾巴游戏、用毛线做的毛球玩甩甩球游戏;又如“成语接龙”演变成快乐传真,将传递词语变为传递动作。
3、民间传统游戏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融合路径
1灵活运用民间传统游戏过渡幼儿园一日活动环节
2巧妙利用民间传统游戏丰富幼儿园区域活动
3充分利用民间传统游戏充实幼儿园户外活动
4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多途径运用民间传统游戏资源
融入大型活动
(三)创新举措
1、创新游戏理论。本研究以幼儿园民间传统游戏资源运用为切入点,基于多元整合的思路,对民间传统游戏实行纵向延伸与横向渗透,构建了具有推广价值且相对完整的民间传统游戏资源运用模式。
2、创新民间传统游戏传承方式。挖掘民间传统游戏资源(收集整理与解读透析民间游戏),在教育活动中运用民间智慧,弘扬游戏精神,重构儿童文化;另一方面,通过运用民间传统游戏资源(转换游戏形式与创新游戏内涵)来延续民间传统游戏的发展,打通民间传统游戏传承的内在脉络,在传统游戏与现在游戏之间架设一个通道,实现民间传统游戏的自我更新。
3、创新成果呈现形式。著作《玩转童年》与现代新媒体技术有效结合,创新内容呈现形式。本书中每个游戏均配有图片,较复杂的增添了二维码,通过扫二维码,即可看到精彩的游戏视频,便于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园学习借鉴。
二、主要实践成果及社会影响
(一)主要实践成果
专著:《玩转童年》2016年3月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论文:《民间传统游戏传承与创新》《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发表于《学前教育研究》(cssci核心期刊)
《民间传统游戏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融合》 《纵向延展与横向渗透的多元整合——民间传统游戏运用于幼儿园教育的初步构想》 《纵向延展与横向渗透的多元整合——民间传统游戏新探》 《民间传统游戏组织中基于材料利用的跟踪指导策略》发表于省级及以上期刊。
(二)社会影响
1、全省推广,国际交流
因研究特色突出,团队在国际及省市学前论坛作专题报告40余次,展示活动15次;幼儿园对外开放20余次,接待各省市幼教同仁1800余人;10名民族地区与偏远地区园长前来挂职学习取经。
2、社会赞誉日益增高
专家学者高度评价。北师大霍力岩、湖南师大杨莉君与曹中平、湖南农业大学周明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丛笑等专家学者认为,该研究与当今民族文化复兴主流方向相符,资源运用模式可操作性强,有很强的推广价值,对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媒体争相报道。《幼儿教育导读》《幼教365》等期刊、红网、教育网等媒体多次对我院民间游戏进行专门报道。
3、结对帮扶,示范辐射
从2011年至今,我院对口帮扶宁乡县、安化县等16所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反响强烈。宁乡枫木桥中心幼儿园成为县示范性幼儿园;长沙县青山铺中心幼儿园成为农村乡镇幼儿园开展乡村游戏标杆;安化县中心幼儿园成为该县游戏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