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省教育厅>信息公开>通知公告

关于湖南省第二届民族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奖结果的通报

湖南省教育厅 jyt.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20-07-22 10:46 【字体:

zzz

湘教通〔2020〕177号


关于湖南省第二届民族教育优秀教育

教学成果评奖结果的通报


各市州、县市区教育(体)局,各高等院校,厅委机关有关处室、直属单位: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湖南省第二届民族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活动的通知》(湘教通〔202072号)要求,湖南省第二届民族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活动共收到有效成果258项,经专家网评,评审委员会审议,网上公示,共评选出185项获奖成果。经我厅审定,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陈波涌等同志申报的《连片特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等32项成果被评为湖南省第二届民族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南大学欧旭理等同志申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教育教学成果》等59项成果被评为湖南省第二届民族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第一小学马永生等同志申报的《沱江镇第一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等94项成果被评为湖南省第二届民族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现予以通报,并颁发相应获奖证书。

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继续加强民族教育教研教改工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大民族教育优秀成果推广应用,形成常态化成果培育和选评机制,为促进我省民族教育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湖南省第二届民族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获奖名单


湖南省教育厅

2020年7月21日


附件

湖南省第二届民族教育优秀教育

教学成果获奖名单

一等奖

序号

成果名称

牵头申报单位

获奖者

1

连片特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波涌、唐智彬

2

嫂子制造:苗寨创客培育“十八洞村模式”探索实践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刘晓林、宋洋、颜志勇、芮松、王运宏、向东、施佳

3

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湘潭大学

姚湘、易锐、胡鸿雁、陈洋卓、罗丁山、王雅淇

4

“联盟+结对”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帮扶模式创新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余克泉、夏能权、侯丽华、王幸、李三福、罗先进、朱国军、朱焕桃、陈全宝、杨丽敏

5

周南中学新疆班教育教学实践与创新研究

长沙市周南中学

周树明

6

湖南教育援藏“联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湖南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

钟秋明、邹四雄、荣威、杨琴

7

古丈县实施“山村幼儿园计划”破解农村学前教育难题的探索与实践

古丈县教育和体育局

向欢庆、周霞、周小明、彭丽、瞿道兵

8

民族地区师范生本土化培养实践探索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石群勇、向芬、杨华、滕林峰、徐桂荣、刘艳芳、符智荣、何珍、周忠华、龙梦娇

9

“瑶族服饰和织锦”课程中项目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江华瑶族自治县职业中专学校

谭海英、李旭东、莫杨、万凌燕、张佩、潘婧、冯建明

10

民族文化融入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吉首市民族幼儿师范学校

康纲要、岳雄福、彭洋

11

民族之花 至美成长

湖南省郴州市第二完全小学

罗晓芳、文秀、朱志梅、徐小艳、曹雨琴、肖真、龙伟红、林琴、曹柳清、李承

12

“融合教育”理念下教育专业内地西藏学生“三级进阶”汉语应用能力培养与实践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李琰、佘静芳、曹慧覃、李洋、付孟云、罗素华、吴白兰、单辉、李侃、王志平

13

五溪地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研究

怀化市锦园路小学

蒋胜华、申邵梅、张亮君、佘素芳、罗芳霞、齐丽华、周早英、舒莉

14

依托“湘西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

吉首市民族中学

谢开旺、赵文红、刘珺、瞿伟、王闯、周舟、王小丹、朱洪斌、李征军、易施吉

15

“一体三合五认同”韶山新疆内初班德育工作创新探索与实践

韶山市实验中学、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赵强、李炳煌、肖震湘、赵海春、王诗雨、汤翠娥、赵永跟

16

湘西民族民间工艺资源在幼儿美术创新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湘西自治州幼儿园文艺路园区

杨晖、田园、汪兴爱、张茜、吴娜娜、王莉、吴娜、向珊珊、张华、张俊姿

17

从课堂走向田野──凤凰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凤凰县高级中学

苏胜平、龙建兴、杨建民、杨春霞、杨林英、杨光荣、张霞、谭未、杨志发、龙燕晖

18

湘西民间美术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湘西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

徐锋、龙俊甲、刘克江、向昌玉、 磊、龙林章、 阎建军、陈蔚、 田景祥、姚腾伟

19

民族文化在民族学校的传承研究

花垣县花垣小学

吕晓红、廖拥军、陈燕萍、刘桂芝、吕秀玲、石孝辉、龙丽霞、施春秀、兰智慧、李军

20

湘西苗族鼓舞在职业中学的实践研究

花垣县职业高级中学

吴吉荣、龙宗清

21

会同县第一中学美术校本教材《寻美有痕》

会同县第一中学

刘培松

22

瑶族文化进校园

永州市新田县门楼下学校

邓琪、陈洪方、谷谭波、宋可平、赵玉吉、赵聪、付群华、黄宇

23

芭茅草艺术贴画激活职中民族教育课堂

凤凰县职业中专学校

龙义文、单彦辰、梁莹、张志敏、唐儒望、熊树贵、傅海青、杨恒、杨霞、滕王春

24

女书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

永州市第四中学

欧阳慧

25

五位一体 文化认同:民族语言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湖南师范大学

唐贤清、姜礼立、郭笑、沈敏、金鑫

26

基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衡阳师范学院

李巧伟、张天慧、段桥生

27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体系

湖南大学

宋杰、邹昶、龚翔、刘明然、地力夏提·艾合买提

28

基于家国情怀的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汉维融合”教育模式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彭波、杨文斌、杨迪禹、姚丹丹、陈烨

29

“民体”基地“一体三维”模式实践与探索

怀化学院

张松青、杨峰、张斌、李奕霖、陶坤、陈保学、谭广、唐萍、陈德林、彭彦

30

“搭平台 融思政 讲故事 育新人”──少数民族文化融入高职影视专业艺术实践创作的探索与研究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张睿、马千里、周新娟、陈泽泉、翟清

31

湖南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开发研究──基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红婷、黄龙威、李小球、米仁顺、贵志祥、雷燕

32

少数民族服装与服饰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应用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陈鸿俊、张继荣、李洁、夏能权、穆雪梅、高建民、刘英武、谌峰、刘光平、彭延敏

二等奖

序号

成果名称

牵头申报单位

获奖者

1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教育教学成果

中南大学

欧旭理、徐建军、李景升、帕提玛、汪平、罗方禄、胡文根

2

少数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实施策略研究

张家界市教育局

涂盛明、 镇、田文波、伍贤友、姚婷婷

3

湖南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县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小球、李琼、李红婷、米仁顺、田宇、贵志祥

4

湖南高校服务脱贫攻坚模式分析及应用

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局

周文宾、朱春霖、张振军、张婷婷、张欣、张洁

5

民族工匠之师培育的“3D”模式──湖南农业大学公共教育扶贫创新实践

湖南农业大学

周明星、陈弘、李燕凌、周丽娟、刘玮、黄建红、聂清德、张明星、杨晓青、徐波

6

赋能视角下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湖南女子学院

杨兰英、廖鸿冰、邵汉清

7

“花瑶花”乡村儿童美育扶贫

湖南大学

张朵朵、季铁、蒋友燏、袁翔、曹轶平

8

以“三创教育”为引领,帮扶湘西民族地区社会青年成才脱贫的实践研究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

罗伟光、杨明辉、黄立、吕志、李铁光、舒展、汪平、宋小军、张定国、陈长敏

9

基于构建教科研共同体的湖南教育科研援疆实践探索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立生、陈勇、盛正发、毕树沙、郭尚武、阳文、金凯、欧卫星

10

湘西青少年孤儿技能教育扶贫模式研究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胡六星、刘清

11

新疆吐鲁番市少数民族教师国家通用语言培训模式创新与实践

吉首大学民族预科学院

尹祝寿、陈叶红、卜爱华、李东海、刘纪新

12

湘吐协同共建新高职特色专业的创新实践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郭凤鸣、颜志勇、吴正乾、邓良才、胡元波

13

协同创新视角下民族县域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泸溪县教育和体育局

谭子好、李华君、杨元国、龚彩云、彭先江、袁绍仁、王丽华、黄颖、李黎、张贤彪

14

互融共生: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实践探索

湖南科技大学

蒋宏宇

15

“五基础+两提升”──构建交通类专业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的实践

长沙理工大学

田上、陶传谱、曾凯、肖敏强、彭笠、谢琼、马玉文、刘莎、汪招霞、陈璐莎

16

江华醉美教育实践

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局

唐孝任

17

传承地方特色曲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武陵区北正街小学

贵兆军、杨 波、孙 涛、任思思、曾 敏、王

18

基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小学汉语教学策略研究

常德市临澧县教研室

覃淑华、陈 、李光才、 陈芳、刘昌稳、赵春芳、杨群、杨君、曹春绿、文惠敏

19

办有乡村味道学校的实践与研究

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中学

李荣胜

20

民族地区小学语文“农历天空下”综合性学习课程研究

湖南省保靖县岳阳学校

阙运娣、向洪敏、李云娟 、何燕、彭春霞、米夏菁、 彭秀东、向东

21

大力弘扬土家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少数民族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永顺县荣众留守儿童学校

瞿扬众

22

以学校少年宫为平台,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湘西自治州凤凰县沱江镇文昌阁小学

曹彦、满海珍、田悟慧、吴炳辉、吴祝爱、肖慧珍、蔡春桃、江四平、王春华、蒋立

23

侗歌进校园

通道侗族自治县第一完全小学

左建新

24

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学与写作教学融合课程研究

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岩镇初级中学

宋阳玲、罗中华、杨建军、戴绍华、詹丽华、李光南、刘荣奇、阳成、朱初勇、杜红娟

25

乐研乾元──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吉首民族地区小学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湘西州吉首乾元小学

高水平、吴拥华、李云霞、向平、向自春、陈湘、张冬秀、宋云芳、金玥、田娟

26

传承家乡剪纸文化促进幼儿美育发展的实践研究

会同县机关幼儿园

李素芹、甄银华、张建萍

27

传统龙舟文化融入小学综合实践课研究

怀化市沅陵县鹤鸣山小学

田长松

28

培育“乡土班级文化树”

湖南省怀化市铁路第一中学

覃丽兰

29

《民族传统文化与高中数学》(校本教材)

张家界市慈利县第一中学
张家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慈利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朱田晟骜、谭俊凭、朱绍堂

30

扬民族教育风帆,促学校内涵发展

怀化市沅陵县荷花池小学

张新

31

STEM教育案例──湘西木屋

保靖县岳阳学校

吴厚明、张敏、覃冰、田太玲、傅承智、谢叶姣、彭礼政、彭际海

32

STEM教育案例──土家溜子

保靖县岳阳学校

田太玲、张敏、覃冰、吴厚明、舒周、彭健莉、张慧、田翠萍、傅承智

33

湘西苗族刺绣技艺科学实践活动

凤凰县沱江镇箭道坪小学

唐俊豪、张子莲、龙江艳、石金先、张白梅、杨水凤

34

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培养研究

涟源市教研师资培训中心

李世奇

35

瑶族传统美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楹联与校园课堂文化的建构

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李垂庆

36

武陵山片区农村中小学开展足球运动的途径与策略

沅陵县第七中学

全建兵

37

龙山县书法教育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实施区域推进的基本方略                      

龙山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彭春艳、冯凤云、陈广西、段树华、李凤香、周明军、尚代春

38

回维文化传承初探

常德市鼎城区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中学

马冬芬

39

利用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城步苗族自治县第一民族中学

杨光旺

40

龙山县:“小系统”与“大数据”助推民族贫困地区县域教育信息化管理提速

龙山县教育和体育局

米承东、 勇、张峻珲、向顶、侯海燕


41

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有效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永顺县教师发展中心

彭友礼、向青、张明星、王渊、陈萍皎、刘亚南、陈小群、彭香秀、王芳、杨明波

42

城步一中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之“思•辩•练•变”实践研究

城步苗族自治县教育局

杨光旺、杨建军、彭启佳、向红、李瑞国、邓集礼、肖双刚、刘红蓉

43

民族文化进校园

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飞山小学

赵红花、向文丽、明艳群

44

基于儿童本位的传统文化序列化创编研究

娄底市冷水江市中连乡中心小学

刘红霞、潘佩兰、李基磊、姜荣华、邓伍莲、刘杰峰、李果、黄小柳、周述齐、黄镇波

45

信息技术环境下瑶族音乐欣赏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永州市第四中学

欧阳慧

46

崀之峻秀 峒之风情“知新爱崀”乡土教材系列(校本教材)

新宁县崀山培英学校

戴振华、宛克炎、许志明、陈翠良、江节连、何龙泰、漆光勇、陈庚、石岭、郭四海

47

民族地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特色产业互动研究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李巧云、叶水云、彭晓君、熊 智、祁雯、杨寒露、肖艳萍、刘 玲、黄娟、袁

48

基于瑶族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周新娟、翟清、张睿、王柳力、朱瑶佳

49

少数民族器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刘利连、石瑾、周邦春、颜春英、谢坚强、张凯

50

搭建“共建、共治、共享”合作平台,深耕体教融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怀化学院

陶坤、丁亚波、彭彦、邹序桂、杨峰、杨永华、张斌、谭广、唐永松、李奕霖

51

基于藏汉文化融合的“三年三循环、实践不断线”育人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刘梅秋、禹华芳、李宇才、王琦、龚泽修、周凌博、李继仁、谢大识、胡松梅、曾玉华

52

构建“五位一体”民族教育管理服务体系 为新疆培养基层好医生

长沙医学院

周启良、廖鸿纯、易进、袁丹、肖琼

53

本科院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怀化学院

曾惠燕、龚小娟、毛燕兰、刘淑华、刘克笑

54

促进民族文化融合提高中华民族自信心的女书文化教育研究和实践

湖南师范大学

彭泽润、李馨、胡美月、蒲丽娟、胡欣、何跃娟

55

湖南高层次人才“双轮立体组团式”推进民族教育扶贫的探索与实践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盛正发、吴晟、唐智彬、徐芳、植子伦、吴斐

56

民族传统美术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价值理论研究与实践

湖南城市学院

龙湘平、谷利民、杜娟、龚龙煜、唐肇鸿、段知力

57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视阈下南方少数民族美育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

湖南科技大学

廖婧

58

《湖南瑶族长鼓舞》专业教材

中南大学

伍彦谚、龚倩、郑人友、喻跃龙、刘雪梅、徐鸣、周智辉、李文婷、张梦茹、张锦

59

教育公平发展背景下服务西藏小学教育的信息资源开发及应用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佘静芳、李维龙、黄敏、李佳妮、戴金波、包学敏、段志勇、余敬斌

三等奖

序号

成果名称

牵头申报单位

获奖者

1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四位一体”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研究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赵奇钊、陆俊、陈姣、卜冰华、赵景明、钱锦

2

乡村振兴中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制度创新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彭延敏、付裕

3

民族技艺“四因共振”职业教育传承生态模式建构与实践

湖南农业大学

高涵、张海军、刘晓、李嘉丽、谭初发、叶军峰、林文婷、杨文通、周明星

4

湘黔桂边区侗族医药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衔接融合机制研究

湖南医药学院

杨子潞

5

高职院校与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结对“六精准”帮扶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向磊、贺琦、邹瑞睿、谭小琴、张坤、程美、侯建军、杨沙

6

“二元联动,三位一体”的湖南民族艺术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范迎春、蔡惠萌、谷炽辉、李英晓、张娴、谭媛元、彭杨、武湘梅、刘浩宇、张莎莎

7

美育浸润,乐教苗乡──沉浸式美育结对帮扶的模式创新与实践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罗嵘、廖勇、朱咏北、资利萍、夏雄军、黄丽萍、匡君、贺南辉、杨和平、周跃峰

8

探索实践“M+1+N”援疆教育模式,助力新疆精准扶贫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黄敏雄

9

精准扶贫背景下信息技术助力“踏虎凿花”非遗传承的探索与实践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龚娟、刘琴、邓淑芳、栾婷婷、莫坚、陈承欢、李华规、邓家文、黄福佳、向倩

10

精准扶贫视域下高职学生“扶贫必扶智”优秀教育教学成果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

钟迎春、肖晓春、曾庆柏、赵碧云、谭源渊、王红香

11

新疆民族班音乐教学中培育“五个认同”观的探索性实践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罗琼、胡兵、谢斌、黄冠群、许灵芝

12

嘉轩·民族团结书法教室

渌口区第五中学、禄口区南洲镇南岸小学

李朝胜、张金

13

基于文化自信的“新农村少数民族舞蹈课堂”改革与实践探究

长沙师范学院

王印英、许中伟、黎恬恬、蔡雯、黄攀

14

践行现代公益慈善 助力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

湖南省教育基金会

黄泽湘、李卫英、李琦、金则伊、文宇名、易美玲、邓葆华、邹 曦、

彭鐾颐、王文

15

职业教育对口援疆服务脱贫攻坚

郴州综合职业中专学校

黄瑞林、李晓辉、李和兵、何向华、何贤红

16

湘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精准帮扶的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

衡阳师范学院

张登玉、唐世清、王鹏、符军、彭宁

17

沱江镇第一小学民族团结教育

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第一小学

马永生、练仁秀、余丙英、谢中平、周立新、赵娟、周海平、颜孜洁、李艳玲、郑冯杰

18

湘西地区苗族鼓舞文化传承的研究

古丈县默戎九年制学校

龙艳军、向利萍、黄小丽、田菲菲、龙甜香、石苏楠、田超、张兴安

19

依托坊室一体,有效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薄弱学校班主任研修

永顺县溪州中学

向艳苹

20

炎帝文化进校园,实现了“崇祖怀德”的人文精神

炎陵县炎陵中学

吉登明

21

湘西籍民族预科生人文素养与汉语言能力提升的理论与实践

湖南科技学院

周艳华、唐萌、刘新征

22

学校教育对瑶族文化传承与研究的作用

炎陵县中村瑶族乡龙渣学校

万有群

23

在少数民族自治县域内实施科技创新教育

麻阳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欧宝生、黄生军、刘林、傅嘉长、田华 、刘兴爱、张长顺、李玖生、舒文生、马丽霞

24

扬武陵之光,传土家文化之魂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天子山小学

熊朝信

25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研究

张家界第一幼儿园

罗萍、张春芳、龚青、欧从容、刘玲、屈姗姗、孙乐、屈方玉、涂淑华、黄科

26

传承瑶族文化,培养创新人才

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中心小学

高昌远、唐立生、虞庆龙、蒋光政、李福庆、肖湘、张冬香、周小芳、廖雪姣、苏盛华

27

湘西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教学中的实践及教学活动设计案例集

花垣县民族幼儿园

陶红莉、敖柏莉、彭小青、龙红英、龙琼、杨颖、吴艳、吴娟、麻树梅、龙玉香

28

乡土教材《美丽龙山》

龙山县教育和体育局

唐恢波、李道洋、张清益、李君、粟中青、田鹏、马昌宇

29

传承瑶族女性拳术

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学校

林满仔

30

德润心田,民族中学教育特色发展

湖南省蓝山县民族中学

骆辉

31

玩转“未来”课堂 链接“未来”学校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第一小学

谢英、周虹、郑洁擎、李徽、李贻琳、曾慧英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研究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索溪中心学校

杨万军、龙女

33

过山瑶文化进入课堂实践研究

宜章县莽山民族学校

邹定起

34

学为中心 学教并重──区域整体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

张家界市永定区教育研究室

李稔香

35

校本教材《西藏概况》

岳阳市第一中学

郑志君

36

对话张家界 学习读与写

张家界市民族中学

谷春明

37

传承土家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教学案例

古丈县红石林镇中心完小

向明加、张先军、彭承召、罗志佳、罗胜男、张健

38

通过“名师引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城步苗族自治县南山实验学校

戴明乐

39

快乐乒乓 快乐童年校本课程实践

怀化市沅陵县溪子口小学

刘卫红、肖华、舒小春、邓秀华、向桂兰、张翔

40

挖掘民族文化,寻觅写作源泉

绥宁县长铺镇第三小学

唐成可、杨长翠、阳瑞忠、唐柏青、杨跃凰、李丰运、石国有、向祖斌、张志斌、袁甘萍

41

做侗乡教育的提灯人

芷江县第一中学

夏艳

42

心系侗娃 乐在其中

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三里坪小学

廖星星

43

县域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江华瑶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唐添翼

44

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案例

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零阳镇一鸣中学

李海英

45

洪江区中山路小学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特色成果

怀化市洪江区中山路完全小学

姚晟旻、肖丽、卢瑞英 刘银、邓丽婷、吴思萌

46

在二年级维吾尔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学习中开设绘本课的实践与探究

湘潭市岳塘区湘钢二校

王燚

47

地方特色资源在小学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张家界市慈利县零阳镇一完小

程妮、戴必鸿、周英

48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教学实践研究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彭加贝

49

城步苗文化进中学课堂实践研究

湖南省邵阳市城步县第一民族中学

陈晚华、杨光旺、向红、伍移仙、陈东元、王文渊、龙小豪、陈泉良

50

传统文化聚“焦”民族风情——探索焦墨画进入特色艺术校园之路

绥宁县思源实验学校

杨振宇、黄彬琳、陆友武、付召骏、李本湘、周海燕、刘先茂、袁慧平、李冬花、唐谟祯

51

深度启发式语文阅读教学法十年探索

保靖县教师发展中心

彭世春、钱思成、张凤桃、田宇琼、梁效、马红秀、郑鸿飚、彭素芬、邓娟、向春雨

52

湘西民族地区小学校园阅读课程化的实践研究

吉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孙明红、龙丁政、龙自梅、雷厚红

53

区域性整体推进大量读写

张家界市桑植县教研室

彭齐新、刘丽萍

54

麻阳花灯戏进幼儿课堂的实践研究

麻阳苗族自治县幼儿园

田华、滕静、刘娟、唐叶、滕珊、张惠雯、谭丹蓉、朱梦玲、张海梅、张雪婷

55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传承土家文化的实践研究

龙山县第二小学

李敏慧、贾苗生、彭民勇、彭民开、钟红艳、田昌奉

56

学历史谈教育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二民族中学

王锡武

57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的校园传承与创新

麻阳苗族自治县长河小学

黄生雨、张阳、翦俊莉、龙玲莉、李益军、陈景华、郑德清、滕菁、郑倩倩、陈玉梅

58

民族文化研究与地理教学

绥宁县民族中学

兰惠群

59

区域教师全员岗位培训研究

麻阳苗族自治县教师发展中心

兰绍平、滕瑞兰、舒仪佳、滕树元、张有、周银银、田俊、莫百刚、黄芬、戴黎

60

瑶族文化进校园

蓝山县汇源瑶族乡中心小学

盘文慧 朱燕平

61

民族地区语文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与实践

张家界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灵芝

62

“互联网+”环境下初中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永顺县溪洲中学

王永芝、彭丽琴、黄祎、彭异凡、田明燕、丁德治、陈海英、田丽、田方金、田雪

63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潜能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报告

湖南省桑植县第一中学

王兴辉、徐大雄、黄赐斌

64

女书文化进校园

永州市江永县第一小学

卢燕雯

65

校本教材《三千文化》

湖南省江永县第一中学

义强增、蒲智全、毛建恒、何永顺、郭幼芳、黄秀春、彭军发、周逢春、周启群、钟兴芝

66

民族文化元素在民族聚居区中职艺术教学中的融合应用研究——以侗族为例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

杨院伶

67

直击《指南》幼儿园生活活动

湖南省教科院基教所学前教育研究室、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幼儿园

周丛笑、李 奕、姚昕、尹敬、谢敏、杨崎飞、田春苗、吴玫姗、张婉茜、姚小丽

68

《网店美工》课程教学空间建设与应用

泸溪县第一职业中学

宋霞

69

家校合力,建家庭教育基地

会同县城北学校

饶菊芳、张丽

70

“一体两翼”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创新与实践

长沙理工大学

靳攀科

71

民族民间文化融入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湖南信息学院

王阳漫、曾亚、方言、冯亚晴、蒋卫平

72

传统民族文化融入广播影视类职业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与实践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罗琦、谭玉菡、周洁、劳光辉、李惠华、郭华

73

西部民族地区师范类专业“12345”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吉首大学

方东辉、莫宏敏、 谢景力、谭伟、彭立平

74

抱团石榴籽 同心育桃李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刘保国、孙丹、黄曼、麻玲、田 红、王庆、向芬、曾华、伍磊、彭大庆

75

国家援藏背景下兼顾岗位胜任与专业发展的西藏幼师培训探索与实践

长沙师范学院

匡代军、黄快林、郭子峰、唐志、沈敦忠、赵婷、邓婵、钟巧灵

76

新工科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三型四特质”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吉首大学

张书真、杨喜、黄光亚、廖柏林、陈炳权、雷可君、向晓燕、邓小飞、李曙、谭子尤

77

创新民族教育“365”育人体系服务民族学子人生出彩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王庆国

78

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融入地方高校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怀化学院

谢少平、田光辉、王义友、罗毅华、杨庚梅、姜又春、莫小枚

79

内地西藏班学生教育教学及民族融合管理的实证研究──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为例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王霞、宋金秋、张大军、陈继富

80

民族纹样国际表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陈竑

81

立足地方资源的民族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吉首大学

王永强、黄昕、周华忠、彭清忠、田向荣、周强、刘祝祥、刘志霄、李思迪、黄兴龙

82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湖南文理学院

廖勇胜

83

构建“三育”医学护理实训教学体系 培养民族地区“白求恩精神”卫生人才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

郑雯、赵静、渠小蕾、周静、哈斯也提·艾力

84

龙狮精神传人 五化五关育人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龙婷婷

85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湖南中医药大学

龙专、黄邓军、罗华、刘文海、陈孝邦

86

湖南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全覆盖,保重点”工作模式

驻湘工作组教育协调小组

艾美华、李艳萍、严冬、张思琪

87

湘西南民族创新设计教育应用研究系列成果

邵阳学院

张冰钰

88

基于花瑶文化的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吕小玲、李妲、刘春蓉、李莉、张杨

89

关怀生命 提升素养——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吉首大学

杨翠娥、周忠华、蒋林、石泽翰、向芬、徐桂荣、石卉、刘艳芳、孟娟、印春力

90

变遗为用,多元协同——湖湘民族非遗服饰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教育研究与实践

湖南工程学院

陈晓玲、杨梅、迟晓丽、彭小琴、夏添、彭迪、王兴业

91

湘西民间美术资源在师范专业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张晓宇

92

融入湖湘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女子高校设计教学与课程改革研究

湖南女子学院

肖宇强、肖琼琼、李伟、易中华、甘晓露

93

湘西南侗族地区舞蹈资源开发与地方高校舞蹈学科建设协同探索与实践

怀化学院

胡小军

94

应用型民族非遗教育及扶贫实践

怀化学院

张玲、姜莉芳、石明灯、肖慧芬、刘磊霞、张文华、贺桂华、马榕、田收


湘教通〔2020〕177号 关于湖南省第二届民族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奖结果的通报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东二环2段238号
咨询服务电话:0731-84714899 备案号:湘ICP备09005173号-8
湘公网安备:43010202000676号 网站标识码:4300000035
技术支持: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网站技术:0731-82207750(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办公时间: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冬春季),15:00-18:00(夏秋季),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关于湖南省第二届民族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奖结果的通报

1302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