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武冈市委 武冈市人民政府 2009年 5月 15日 我市民办教育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初,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荆棘坎坷,卅载风雨兼程,迄今已成为我市改革开放30年发展进步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办学模式,强化民办教育管理,突出办学质量和特色,实现了民办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初步建立了以幼儿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为主体的较为完善和规范的民办教育体系,各类民办学校已发展到312所,校园面积49.8万平方米、校舍面积35.8万平方米,分别占全市的17%、23%;共有教师1248人,占全市的21%;在校学生3.3万人,占全市的33%。其中幼儿学生达1.4万人,占全市的97%,高中学生5133人,占全市的33%,职校学生6149人,占全市的85%。 目前,我市民办教育承担了幼儿教育的几乎全部职责,挑起了职业教育的大梁,是高中教育的生力军。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格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作用十分明显。一是拓宽了教育投资渠道,弥补了财政支出不足。我市是财政穷市,教育经费供求矛盾成了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通过发展民办教育,打破了原有政府单一投资体制,实现了教育投资的多元化。据调查,我市民办教育投资规模已达5.6亿多元,其中投资上千万元的民办学校4所、上亿元的民办学校1所。同时,民办教育发展一个最大的贡献,就是为政府节约了大量的办学资金。以生均培养经费按2000元计算,我市民办教育30年来共为社会培养了各类技术人才10万多人,仅此一项就为财政节省办学资金逾2亿元。二是丰富了教育供给方式,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我市民办教育根据市场需求,突出幼儿教育和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又突出办好电脑文秘、模具制作、电工、车工等市场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以民办教育的多元化办学模式不断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多种需求。调查表明,我市民办职校毕业生自主就业率达96%,其中蓝深电脑职校每年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创办10多年来共为社会输送了1.2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每年可为我市创造劳务收入2.1亿元。三是打破了单一的办学格局,形成良性的教育竞争机制。民办学校的出现打破了国家统一办学的格局,即实现了从政府单一主体办学向社会力量多元主体办学的转变,并且社会力量办学的份额不断增加。民办学校的发展也为现有的教育创造了一个更具竞争性的环境,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竞争,既增强了民办学校的效率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也促使公办学校大力进行改革,提高管理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互为补充、有序竞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教育新格局。四是突破了传统束缚,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民办学校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内部组织建设、教学条件改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公办学校的办学模式,这注定了它能够克服缺少特色、“千校一面”的缺陷,它在办学思想、内部管理、课程教材教法上的自由发展,使之成为教育实验的开路先锋、教育改革的试验基地。 2008年元月,全省民办教育工作会议在武冈隆重召开,我市在大会上介绍了发展民办教育的经验,并提供了很好的参观现场。几十年来,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念好“导”字经。 (一)认识到位,加强领导。加强正确领导是确保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一是统一认识。《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后,我们把民办教育发展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经济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我们之所以高度重视民办教育,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我市是财政穷市,可用财力十分有限,尽管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足;另一方面我市是人口大市,尽管公办教育发展迅速,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广泛调研、深入思考,最后统一了认识:民办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创造一切条件,全力加快民办教育发展。二是健全机构。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的民办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民办教育协会,市教育局增设了民办教育管理股,市财政每年安排民办 教育工作经费10万元。三是党政重视。每年召开2—3次市委常委会议或党政联席会议,专题听取民办教育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民办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2004年,富田中学因扩大招生急需扩大办学规模,我们立即召开现场办公会给该校划拨土地53亩,解决了扩校难题。2008年初,为迎接省民办教育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市委书记周晓红亲自督办准备工作,投入各项资金近200万元。 (二)积极鼓励,正确引导。一是科学合理规划。我们结合幼儿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三个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制定了“支持幼儿教育、补充基础教育、突破高中教育、鼓励职业教育”的民办教育发展思路,将幼儿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明确为民办教育发展的重点,注重分类指导,统筹规划,有促有压,各有侧重。民办义务教育从严规范,扩量提质,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体、民间办学为补充;民办幼儿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放宽政策,放手发展,幼儿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园为骨干、民间办园为主体,高中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示范、民间办学与政府办学共同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带动民间办学,取长补短,互为补充。二是积极吸引各类资金投入民办教育。针对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散”、“小”、“活”等特点,我们积极引导民间资金、社会资金集中投入幼儿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注重引进有实力、有战略眼光、有爱心和民族责任感的投资者发展民办教育。香港展辉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段世辉是我市马坪乡人,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且对教育事业非常热心。我们获知这一情况后,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出面与其接触、洽谈。通过多个回合的接触,段世辉被我们的诚心打动,毅然决定投资1.5亿多元创办展辉国际实验学校。为确保该校早日建成开学,我们成立了由市长任指挥长的指挥部,及时协调各种关系、处理矛盾纠纷,使该校从奠基到竣工仅用108天时间,做到“当年投资、当年使用”,成为我市民办学校招商引资工作的典范。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我们注重优化民办教育资源配置,加强重点民办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培育了一批龙头、示范学校,展辉国际实验学校、富田中学成为民办高中的龙头,蓝深职校、建华职校成为职业教育的龙头,东方幼儿园、大风车幼儿园、湘运幼儿园成为幼儿教育的龙头。 (三)全程服务,搞好指导。一是指导各民办学校找准定位,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在武冈市委、市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各民办学校根据自身财力、量体裁衣,确定了办学规模,认准了办学目标。各校或按省、市示范学校标准,或按县、市示范学校标准进行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市各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都达到了相应的国家标准。特别是展辉国际实验学校、富田中学,校园宽敞、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堪称省内一流。二是指导各民办学校抓好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打造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全市学历教育的15所民办学校的校长都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能人贤士,其中展辉国际实验学校的校长既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又是全国特级教师。富田中学、同道中学和蓝深职业技术学校的校长均是全国优秀教师、具有高级职称。育才中学、精益职校、富田职校的校长都具有高级职称。其他学校校长也具有本科学历或中级职称,都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各学校各种管理机构和工作机构健全,人员力量很强。其次,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各民办学校通过教学实践、科学管理、岗位培训、强化训练,造就了一支适应教学改革创新、师德高尚、作风优良、业务纯熟的教师队伍。在全市民办学校778名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437人,特级教师6人,高级教师、高级讲师、高级技师71人,一级教师和技师、经济师187人。三是指导各民办学校全面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各民办学校都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坚持提高文化知识水平与加强养成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并重,强健学生体魄与培养审美意识、维护心理健康、健全学生人格并重。如展辉国际实验学校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普通话、英语口语等养成教育抓出了自己的特色。富田中学对学生进行的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人(家人、新人、朋友、长辈)的关爱之情、学校老师的教育之恩、党和人民的培养之恩等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教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发奋努力学习,争做品行端正、知识渊博、体魄健壮的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性。蓝深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一个好品行、一个好体魄、一手好电脑、一口好普通话、一手好字、一手好技术”等“六个一”的教育成效显著,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四是指导各民办学校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全市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特别是各学历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都找准了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各种层次的人才。富田中学在办学初就确定了“树初中品牌,降低高中目标”的战略,该校初中的教学质量在全市名列前茅,当仁不让;高中则定位在较低层面,即瞄准三本和专科,在入学教育时,学校就向学生和家长提出了这一培养目标,向学生和家长讲明了社会需要多种层次的人才的道理。由于思想工作做在前,当一中、二中、展辉国际等校的毕业生接到三本或专科的录取通知书而愁眉苦脸时,该校许多学生和家长却捧着这种录取通知兴高采烈,向学校报喜,还要筹办谢师宴。该校每年专科以上层次的上线率达90%,而且入学率达80%以上。城东中学是14名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所办,他们把学校定位为贫民学校,收费低,招收的学生也是别的学校招剩下的,大多为边远山区的经济困难、学习成绩困难的“双困生”。该校全体教师都是清一色的年轻大学毕生生,他们工作热情高、教学理念新,严格按教育规律办学。在教学上,他们看准了目前初中学科的最大弱点是英文课严重偏科,他们初中毕业升入高中后都是吃亏在英语科,高考也往往败在英语科。因此,该校在注重各科齐头并进的同时,重点狠抓了英语科,加强英语科的学科建设。所有高中学校都很欢迎该校的毕业生,因为该校的毕业生后劲足。对于民办职校,则指导其按照“突出一个特色专业,带动2—3个相关专业”的思路,科学设置专业,从而避免了专业简单重复。如精益模具学校以一个专业创品牌,集中办好模具专业,每年招生360多人,全部送往沿海发达地区,学生供不应求 二、多措并举,全力支持,念好“扶”字经。 为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壮大,我们重点抓好“五个支持”。一是用地支持。我们将民办学校用地,纳入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优先安排用地指标;民办学校用地收费按公益事业用地最低标准收取,只收1.5-2.5万元/亩的土地出让金,有些路段土地实行无偿划拨。二是规费支持。投资创办民办学校的,在建设过程中只收取工本费,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中介服务性收费按最低标准的30%收取。民办学校经营期间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按最低标准收取。三是人才支持。积极鼓励、支持民办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向社会和高校应届毕业生中自主招聘教职工,鼓励、支持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明确规定凡公办学校教师应聘为民办学校教师的,享受“三不变一恢复”政策,即身份不变,保留公职;工龄、教龄连续计算不变;职称评定、加薪晋级、评优评先不变,合同期满可以回公办学校竞聘;在民办学校工作期间符合国家规定退休的,由原公办学校为其办理退休手续,恢复财政供给经费。四是财政支持。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基金,从2006年开始,每年安排资金100万元用于表彰和奖励优秀民办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加大民办学校信贷支持力度,要求各金融机构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为信誉度高的民办学校提供信贷支持。截止2008年,各金融机构共为民办学校提供贷款2.8亿元,有效缓解了民办学校的资金困难。目前,我市民办教育投资总额在5.6亿元以上,拥有固定资产在1亿元以上的民办学校1所、固定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的民办学校2所。优越的办学条件,吸引了大量外地学生前来就学,蓝深职校、建华职校60%以上的学生来自我市周边县以及怀化、永州等地。五是招生、就业支持。民办学校与全市各类学校统一编制招生计划,民办学校可以自主招收公办学校学生;民办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社会优待、表彰奖励等方面享有与同类公办学校学生同等的权利。 三、 多管齐下,科学规范,念好“管”字经。 我们正确处理好发展和规范两者的关系,发展是目的,规范是手段,以规范促发展,通过发展带动规范。一是严格审批。科学制定各类民办学校设置标准,完善民办学校审批制度,严格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严把民办学校审批关。在标准设置上,主要把牢投资总额、办学场地、师资力量三个关键环节。投资总额方面,幼儿园必须在50万元以上,初中必须在300万元以上,高中必须在500万元以上,职校必须在1000万元以上;办学场地方面,所有民办学校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办学场地,幼儿园不得少于10亩,初中、高中、职校不得少于30亩;师资力量方面,严格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必须持证上岗。二是严格督导。每年对各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条件、质量进行全面考核评估,分类定级:考核评估为不合格的,予以黄牌警告,并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依法取消办学资格。近几年,通过严格督导,全市民办学校减少了30多所,但教学质量明显上升,我市民办教育正朝着上规模、上档次、上品牌方向发展。2007年,我市共有5所民办学校接受邵阳市督导评估,全部合格,其中3所被评为优秀、2所被评为良好,特别是富田中学被评估为邵阳市示范性民办高中;富田中学等3所学校被评为邵阳市“明星民办学校”。三是严格监管。引导民办学校端正办学思想,守法办学,公平竞争,以良好形象赢得社会的尊重和支持;建立现代教育管理模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规范民办学校招生行为,招生宣传资料由市教育局统一审核、统一印制、统一发放;强化教师队伍管理,实行民办学校教师业务能力考核制度,督促民办学校建立与自身办学层次、规模和专业设置相适应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各项待遇,与所有教师签订聘用合同,教师工资凭卡按时发放,全力为民办学校教师办好“三项”保险,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四是严格执法。严厉打击非法办学行为,对民办学校违法违规办学、欺诈招生、管理混乱、损害学生利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甚至取消办学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守法、打击非法的强大合力。由于管理到位,我市民办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近10年来,民办初中毕业合格率和毕业率均达100%,民办高中为高校输送优秀本科生近万名,民办职校培养初、中级职业技术人才1.8万多名,学生毕业率、结业率、就业率均达100%。 民办教育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公办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民办教育发展正处于新的转型时期,还面临很多障碍和困难,急需加以解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破除理论禁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营造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和保护办学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努力实现民办教育的新发展、新跨越,为武冈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