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省教育厅>信息公开>通知公告

[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课程标准(修订稿)》的通知

湖南省教育厅 jyt.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08-01-08 00:00 【字体:



 湘教发[ 2007 ] 50 号

关于印发《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课程标准(修订稿)》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区教育局:

据《关于印发<湖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修订)>的通知》(湘教发〔200729号)精神和进一步加强我省义务教育学生地方文化常识教育需要,我厅对原义务教育七年级《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组织实施。我厅颁发的原《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课程标准(实验稿)》(湘教发〔200364号)同时废止。

各地在实施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厅基础教育处。

 

                      OO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义务教育七、八年级地方课程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课程标准

 

(修订稿) 

  

 湖南省教育厅制订


第一部分  前言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政治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资源、环境等问题更是日益突出,迫切要求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面对全球性的普遍问题和我国新世纪的发展问题,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成为基础教育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国家实行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课程,适应湖南地方课程开设的需要,让学生站在新世纪发展的高度,了解湖南已有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不足,展望湖南的美好前景,胸怀湖南,热爱湖南,更好地为湖南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课程性质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是湖南义务教育阶段7~8年级必修的综合性地方课程。旨在呈现湖南的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文化发展概况,便于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让学生对湖南文化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获得有关人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基本理念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现代教育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时代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为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做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教材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应是学生乐于接受和可能接受的,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

    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重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对其文化素养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鼓励并帮助学生积极去感受、了解湖南的经济社会建设与生活实际,促使他们从身边的所见所闻出发,去感知和研究社会,提高观察事物与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本领。

    力求实现人文与自然知识的有机综合,改变传统课程单一、封闭的学科化模式,整合相关的知识内容,通过不同视角和层次的主题呈现湖南的地方文化,帮助学生认识湖南,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胸怀湖南,热爱湖南,建设湖南”的意识、情感和素养。

    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编排、呈现方式等方面,注重发挥图片的直观载体作用,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给学生的探究、交流和实践提供余地。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的教学评价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有利于激励教师的进取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设计思路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课程标准》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学生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主体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内容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本内容标准由20多个主题组成,每个主题包含了若干条内容标准。这些常识性内容标准的学习要求均为“了解”和“知道”。为便于实施教学,内容标准中提出了部分活动建议,供教师教学中参考。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湖南的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历史变迁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分析湖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内在联系,以及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收集、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人文现象和地理事象,形成湖南地方文化的整体印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文化信息,通过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事物发展变化和地域分布的基本规律。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和评价现实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探知湖南传统文化的创造过程和研究身边的地理事象,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创新能力。通过体会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湖南的社会问题,提升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弘扬湖湘文化的优秀成果,热爱湖南,关注湖南的发展,树立为湖南的富强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热心社会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理解和尊重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兼容并蓄、创新求变的开放意识。增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主题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地理

位置

行政

区划

●湖南的地理位置。

●湖南的国土面积。

●湖南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

●湖南省市级行政区及其行政中心。

用较为规范的图例绘制反映学校或家庭所在县(区)的示意图,并要求能够展示出正确的方位和较多的地理信息。

●描绘湖南及其相邻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并采用“联想法”记忆这些省区的轮廓特征。

●运用湖南政区图估算学校所在地的县(区)到长沙市的实地距离。

自然

环境

●地质历史时期湖南自然环境的变迁。

●湖南的主要山脉以及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湖南气温、降水分布概况以及气候的主要特征。

●湖南湘资沅澧四水与洞庭湖的概况。

●湖南植被的典型特征与主要土壤类型。

●湖南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危害以及防灾、减灾举措。

●湖南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联系生活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讨论湖南气候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收集资料,对比湖南与湖北、江西在河流、湖泊方面的特征。

●收集资料,举例说出家乡洪涝灾害的危害及防灾、减灾举措。

人口与民族

●湖南人口特征与人口问题。

●湖南人口迁移特征与人口分布概况。

●湖南民族分布特征与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

●湖南民俗风情的特色,以及自然条件对湖南民俗风情的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绘制湖南人口增长图。

●分组讨论家乡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收集、交流反映湖南民居特色的图片,讨论自然环境对民居特色形成的影响。

远古传说与考古发现

●玉蟾岩、彭头山、城头山、高庙等历史遗存。

●发生在湖南境内的有关炎、蚩尤、欢兜、舜、禹的传说。

●战国楚墓帛书帛画、里耶秦简、马王堆汉墓、走马楼吴简等文物。

●收集有关遗址、遗迹的资料,小组合作制做历史小报。

●组织参观当地的历史遗址、遗迹及博物馆。

古代湖南的重大事件

●楚国势力的扩展。

●秦楚争夺黔中郡。

●西汉长沙国的繁荣。

●孙权与刘备势力在湖南的争战。

●马氏楚国的兴衰。

●北宋开发梅山。

●元明清时期的人口迁徙。

●吴三桂衡阳称帝。

●了解自家先祖是否与元明清时期的人口迁徙有关。

●收集以湖南为发生地的三国故事。

古代思想与教育

●屈原、贾谊、杜甫、韩愈、柳宗元在湖南的事迹。

●湖湘学派的创立情况。

●湖湘的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

●周敦颐、王船山的主要思想。

●宗教在湖南的传播情况。

●探讨湖湘文化的主要特点,分析湖湘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了解宗教在当地的流传情况。

古代文学与艺术

●欧阳询、怀素、何绍基的书法成就。

●刘巴、阴铿、李群玉、胡曾、王以宁、乐雷发、冯子振、欧阳玄的文学成就。

●李东阳与茶陵诗派。

●了解当地的古代文化名人。

古代科技成就

●湖南出土的著名青铜器及其特点。

●蔡伦改进造纸术及其深远影响。

●铜官陶瓷、浏阳花炮的创制和发展。

●古代湖南的农学、医学、刻书、舆地学成就。

●了解书写材料的演变。

●组织参观花炮发源地。

●仿制陶器。

鸦片战争前后的湖南

●湖南的禁烟运动。

●湖南营兵赴粤抗英。

●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

魏源的改革思想与“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郭松焘的洋务与外交活动。

●太平天国在湖南的斗争。

●湘军的创建及其历史影响。

●湖南洋务的沉寂与湖南人在外地的洋务活动。

●讨论经世致用思想对近现代湖南人才群体形成的影响。

●了解湘军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

●探讨湖南洋务运动沉寂的原因。

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道路的探索

●活跃的维新思想。

●谭嗣同在维新变法中的主要活动。

●萍浏醴起义。

●首先响应武昌起义。

●黄兴、陈天华、蔡锷、宋教仁、禹之谟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贡献。

●熊希龄的维新实践。

●举行讨论会,对谭嗣同就义发表看法。

●查找史实说明湖南是维新运动时期“最富朝气的一省”。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

●新民学会的创立。

●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湖南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

●湖南工农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北伐在湖南的胜利进军。

●收回长沙岳州海关。

●马日事变。

●讨论北伐在湖南的胜利进军的原因。

●了解大革命时期当地的农民运动情况。

工农武装起义与红军长征

●秋收起义。

●湘南暴动。

●平江起义。

●桑植起义。

●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永和会师。

●红军长征在湖南。

●在《19271928年发生在湖南的工农武装起义形势图》上,标出各次起义的中心地区。

●组织参观工农武装起义纪念馆和纪念碑。

●在历史地图上画出红军长征在湖南的行进路线。

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湖南的大事

●文夕大火。

●石公华抗日根据地的创立。

●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长衡战役、湘西会战。

●厂窖惨案、细菌战。

●芷江洽降。

●组织参观抗日战争纪念地并写一篇随感录。

●以“不忘国耻”为题,组织一次演讲会。

湖南的解放

●湖南和平起义。

●衡宝战役。

●湘西剿匪。

●了解当地获得解放的情况。

●了解湖南解放前后土匪为患的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湘籍元勋

●为新中国的创立和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湘籍领导人的主要事迹。

●组织参观革命志士纪念地。

●了解当地为新中国的创立和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英雄模范人物

●罗盛教、欧阳海的英雄事迹。

●雷锋的事迹与雷锋精神。

●组织学雷锋活动。

近现代教育与社会生活

●近现代湖南的教育。

●近现代湖南社会生活的变迁。

●了解当地在辛亥革命前后破除封建陋习的情况。

●了解解放前后湖南衣食住行的变化。

近现代科技成就

●醴陵瓷的改进。

●范旭东首创盐碱工业。

●地洼学说的创立。

●杂交水稻的培育。

●银河计算机、电力机车的研制。

●湘云鲫(鲤)的繁育。

●以杂交水稻、计算机等成就为题,讨论科技发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近现代学术和艺术成就

●齐白石的绘画成就。

●文学、史学、哲学成就。

●湘剧、花鼓戏、祁剧、辰河戏、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等主要地方剧种。

●音乐成就。

●田汉、欧阳予倩的戏剧成就。

●周立波、丁玲、沈从文的代表作品。

●学唱一段地方戏曲。

●收集湖南著名诗人的作品,举行一次诗歌朗诵会。

自然

资源

●湖南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湖南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湖南气候资源的主要特点以及对湖南农业发展的影响。

●湖南水资源的主要特点以及对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湖南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以及对湖南工业发展的影响。

●湖南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调查家乡的主要自然资源,列举合理或不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的事例,并撰写简要报告。

●收集资料,从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等方面,讨论在洞庭湖区实施退田还湖工程的意义。

农业

●湖南农业生产概况以及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湖南主要的农副产品、地区分布以及湖南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湖南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关系。

●湖南农业发展的方向与前景。

●观看反映湖南农业生产特色的录像,讨论湖南农业发展的前景。

●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讨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

工业

●湖南工业生产的概况以及湖南重要的工业部门。

●湖南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地理分布特征,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在推进湖南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湖南工业发展的方向与前景。

●搜集有关反映湖南工业生产现状的图文资料,讨论湖南工业发展的特点与前景。

●组织学生参观附近工矿企业或开发区,了解其工业生产的特色。

交通

运输

●湖南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概况以及交通运输对湖南经济发展的意义。

●湖南公路分布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的高速公路。

●湖南主要的铁路干线和重要铁路枢纽。

●湖南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概况。

●湖南航运业发展的概况。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说出家乡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根据湖南交通图,说出湖南某条铁路或公路选线的理由。

●从地形和气候的角度,说明湖南内河航运的特点。

旅游

●湖南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色。

●湖南境内著名的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

地方文化特色对湖南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湖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

●收集资料,设计家乡到省内某景区的旅游方案,展示相关旅游地图、景观图片和视频等。

●介绍当地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

●收集有关湖南境内少数民族居住区的资料,介绍民族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城镇

商业

●湖南城镇分布的特点。

●湖南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以及湖南城市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内容与意义。

●湖南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商业步行街、专业批发市场、百货商店、超市、乡镇集市等不同商业网点的经营特色。

●调查家乡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逛一逛大型超市或农贸市场,留意自己喜欢的商品,了解其价格和产地。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欣欣向荣的湖南文化事业

●硕果累累的湖南文化“湘军”

●通过调查活动,说一说湖南某一知名文化品牌的特色。

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湖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

●湖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

●湖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措施。

●主题班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能做什么?”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是一门综合性的地方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和人文精神,注重文化知识的融合与渗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一)体现湖南地方文化的地方性,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要帮助学生认识湖南,了解湖南地方文化的发展变化状况,了解湖南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使学生形成开放、竞争与合作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胸怀湖南、热爱湖南的情感,更好地为湖南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突出湖南地方文化的“综合性”特征

教学要突出事物的时空差异和时空联系,强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湖南地方文化的综合影响。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教师应通过创设多种适宜的活动,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事物发生的原因及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收集并运用相关的信息,自己得出结论,并能阐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野外考察,捕捉现实生活中具有价值和意义的社会问题,在共同制定研究方案、收集分析材料、形成研究成果的合作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提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教师应在考虑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和使用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和分析湖南地方文化现象的基本方法。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活跃和丰富本课程的教学。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目的和要求

  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保证。评价应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教师反省自身的教学活动,做出恰当的教学决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人格完善创造条件。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了解学生个体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评价内容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①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发展新技能,并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

  在运用多学科方法解决问题时,表现出对知识和技能的整合能力。

  2.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①能对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进行质疑和反思;

  能较合理、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事象,提出自己的见解。

  3.探究技能和实践能力

  ①能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获得对历史和地理问题的了解;

  能依据收集和整理的有关材料,对所探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能用恰当的方式呈现研究成果。

  4.沟通与合作

  ①能清晰地、有目的地与他人交流,并理解对方的思想;

  能与同学一起确定探究目标,并合作完成任务。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热爱湖南,关注家乡的发展;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具有社会责任感。

  ()评价方法

  本课程评价要避免终结性鉴定,提倡发展性评价。建议采用如下评价方法:

    主题活动评价  主题活动通常是学生围绕一个主题,经历从收集材料到呈现成果的过程,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究的活动。主题活动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学生等;评价内容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教师观察记录  教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能力、情感、态度等进行观察、记录。这种记录,既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调整教学的依据,也是期末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参照。

  学生自评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自己在学习中学习动机、策略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方式。在指导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改进教学。

  小组评价  小组对其成员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策略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胸怀。

  个案分析  教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评估分析。这种评价,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作业评价  教师对学生作业、实践活动报告完成质量举行评估。教师可收集学生作业、实践活动报告,从其质量判断学生的有关水平和能力。客观地了解学生一段时期以来的成长轨迹。

  除以上评价方式外,教师应从本地区和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并创造出多种合理的评价方法,并注意各种评价方法的整体组合和综合运用。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课程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功能,尽可能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并主动与学校所在地区相关部门联系沟通。社会也应为《湖南地方文化常识》的教学给予支持和帮助。

本课程提倡课程资源多元化。课程资源包括:

图文资源:图书(包括教材)、报纸、照片、地图、图表等。

音像资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育软件。

实物资源: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设备、历史遗迹和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点、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

人力资源:学生及其家庭成员、教师、社会人士(专家、公务员、社区工作人员等)。

 

四、教材编写建议

    (-)体现课程标准精神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科书的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反映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通过科学的编写体例和灵活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达到本标准的基本要求,形成积极参与和改造社会的意识与能力,养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二)突出课程的综合性特点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材应尽量通过主题和案例形式去建构、组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合各学科的学习技能,以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

(三)联系实际和反映时代特征

    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熟悉的湖南历史与地理事物、现象和问题,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知识”的课程改革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教材应反映时代特征,体现湖南历史、地理等研究的最新成果。

    (四)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空间

    教材编写要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教学内容安排应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弹性。考虑到不同地区学生基础的不同,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的差异,教科书中可以安排必学和选学两部分,活动建议中的活动安排应有层次梯度,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需要,有利于教学的灵活性。

    (五)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

教材编写应重视系列化建设。教材的系列化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地图册、填充图册、教学挂图,以及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计算机软件、光盘等。配套教材应围绕教科书来设计,发挥各自教学媒体的独特作用。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东二环2段238号
咨询服务电话:0731-84714899 备案号:湘ICP备09005173号-8
湘公网安备:43010202000676号 网站标识码:4300000035
技术支持: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网站技术:0731-82207750(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办公时间: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冬春季),15:00-18:00(夏秋季),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课程标准(修订稿)》的通知

980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