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课程标准(修订稿)》的通知
![]() | ||||||||||||||||||||||||||||||||||||||||||||||||||||||||||||||||||||||||||||||||||||
湘教发[ 2007 ] 50 号 | ||||||||||||||||||||||||||||||||||||||||||||||||||||||||||||||||||||||||||||||||||||
关于印发《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课程标准(修订稿)》的通知 | ||||||||||||||||||||||||||||||||||||||||||||||||||||||||||||||||||||||||||||||||||||
各市州、县市区教育局: 根据《关于印发<湖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修订)>的通知》(湘教发〔2007〕29号)精神和进一步加强我省义务教育学生地方文化常识教育需要,我厅对原义务教育七年级《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组织实施。我厅颁发的原《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课程标准(实验稿)》(湘教发〔2003〕64号)同时废止。 各地在实施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厅基础教育处。 二OO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义务教育七、八年级地方课程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课程标准 (修订稿) 第一部分 前言 背 景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政治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资源、环境等问题更是日益突出,迫切要求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面对全球性的普遍问题和我国新世纪的发展问题,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成为基础教育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国家实行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课程,适应湖南地方课程开设的需要,让学生站在新世纪发展的高度,了解湖南已有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不足,展望湖南的美好前景,胸怀湖南,热爱湖南,更好地为湖南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课程性质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是湖南义务教育阶段7~8年级必修的综合性地方课程。旨在呈现湖南的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文化发展概况,便于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让学生对湖南文化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获得有关人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基本理念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现代教育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时代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为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做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教材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应是学生乐于接受和可能接受的,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 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重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对其文化素养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鼓励并帮助学生积极去感受、了解湖南的经济社会建设与生活实际,促使他们从身边的所见所闻出发,去感知和研究社会,提高观察事物与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本领。 力求实现人文与自然知识的有机综合,改变传统课程单一、封闭的学科化模式,整合相关的知识内容,通过不同视角和层次的主题呈现湖南的地方文化,帮助学生认识湖南,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胸怀湖南,热爱湖南,建设湖南”的意识、情感和素养。 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编排、呈现方式等方面,注重发挥图片的直观载体作用,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给学生的探究、交流和实践提供余地。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的教学评价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有利于激励教师的进取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设计思路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课程标准》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学生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主体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内容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本内容标准由20多个主题组成,每个主题包含了若干条内容标准。这些常识性内容标准的学习要求均为“了解”和“知道”。为便于实施教学,内容标准中提出了部分活动建议,供教师教学中参考。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湖南的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历史变迁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分析湖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内在联系,以及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收集、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人文现象和地理事象,形成湖南地方文化的整体印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文化信息,通过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事物发展变化和地域分布的基本规律。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和评价现实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探知湖南传统文化的创造过程和研究身边的地理事象,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创新能力。通过体会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湖南的社会问题,提升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弘扬湖湘文化的优秀成果,热爱湖南,关注湖南的发展,树立为湖南的富强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热心社会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理解和尊重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兼容并蓄、创新求变的开放意识。增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是一门综合性的地方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和人文精神,注重文化知识的融合与渗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一)体现湖南地方文化的地方性,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要帮助学生认识湖南,了解湖南地方文化的发展变化状况,了解湖南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使学生形成开放、竞争与合作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胸怀湖南、热爱湖南的情感,更好地为湖南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突出湖南地方文化的“综合性”特征 教学要突出事物的时空差异和时空联系,强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湖南地方文化的综合影响。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教师应通过创设多种适宜的活动,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事物发生的原因及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收集并运用相关的信息,自己得出结论,并能阐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野外考察,捕捉现实生活中具有价值和意义的社会问题,在共同制定研究方案、收集分析材料、形成研究成果的合作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提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教师应在考虑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和使用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和分析湖南地方文化现象的基本方法。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活跃和丰富本课程的教学。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目的和要求 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保证。评价应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教师反省自身的教学活动,做出恰当的教学决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人格完善创造条件。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了解学生个体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二)评价内容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①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发展新技能,并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 ②在运用多学科方法解决问题时,表现出对知识和技能的整合能力。 2.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①能对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进行质疑和反思; ②能较合理、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事象,提出自己的见解。 3.探究技能和实践能力 ①能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获得对历史和地理问题的了解; ②能依据收集和整理的有关材料,对所探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③能用恰当的方式呈现研究成果。 4.沟通与合作 ①能清晰地、有目的地与他人交流,并理解对方的思想; ②能与同学一起确定探究目标,并合作完成任务。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热爱湖南,关注家乡的发展; ②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③具有社会责任感。 (三)评价方法 本课程评价要避免终结性鉴定,提倡发展性评价。建议采用如下评价方法: 主题活动评价 主题活动通常是学生围绕一个主题,经历从收集材料到呈现成果的过程,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究的活动。主题活动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学生等;评价内容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教师观察记录 教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能力、情感、态度等进行观察、记录。这种记录,既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调整教学的依据,也是期末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参照。 学生自评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自己在学习中学习动机、策略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方式。在指导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改进教学。 小组评价 小组对其成员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策略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胸怀。 个案分析 教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评估分析。这种评价,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作业评价 教师对学生作业、实践活动报告完成质量举行评估。教师可收集学生作业、实践活动报告,从其质量判断学生的有关水平和能力。客观地了解学生一段时期以来的成长轨迹。 除以上评价方式外,教师应从本地区和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并创造出多种合理的评价方法,并注意各种评价方法的整体组合和综合运用。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课程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功能,尽可能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并主动与学校所在地区相关部门联系沟通。社会也应为《湖南地方文化常识》的教学给予支持和帮助。 本课程提倡课程资源多元化。课程资源包括: 图文资源:图书(包括教材)、报纸、照片、地图、图表等。 音像资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育软件。 实物资源: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设备、历史遗迹和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点、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 人力资源:学生及其家庭成员、教师、社会人士(专家、公务员、社区工作人员等)。 四、教材编写建议 (-)体现课程标准精神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科书的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反映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通过科学的编写体例和灵活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达到本标准的基本要求,形成积极参与和改造社会的意识与能力,养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二)突出课程的综合性特点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材应尽量通过主题和案例形式去建构、组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合各学科的学习技能,以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 (三)联系实际和反映时代特征 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熟悉的湖南历史与地理事物、现象和问题,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知识”的课程改革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教材应反映时代特征,体现湖南历史、地理等研究的最新成果。 (四)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空间 教材编写要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教学内容安排应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弹性。考虑到不同地区学生基础的不同,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的差异,教科书中可以安排必学和选学两部分,活动建议中的活动安排应有层次梯度,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需要,有利于教学的灵活性。 (五)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 教材编写应重视系列化建设。教材的系列化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地图册、填充图册、教学挂图,以及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计算机软件、光盘等。配套教材应围绕教科书来设计,发挥各自教学媒体的独特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