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 第1843号建议的答复

湘教复字〔2019〕142号
对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
第1843号建议的答复
杨春中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边远农村教学点师资力量建议的建议》收悉,经商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提高教学点教师工资福利待遇
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坚持依法保障和改善各级各类教师特别是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着力提高教师地位,吸收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制度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对招聘到县以下学校的农村教师,可提前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的薪级工资,在未列入艰苦边远地区或国贫县的高定一级,在三类及以下艰苦边边远地区或国贫县的高定两级,并建立了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调整机制。
二是实行农村基层教育人才津贴政策。2013年我省出台了《关于对武陵山片区农村基层教育卫生人才发展提供重点支持的若干意见》(湘发〔2013〕3号),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农村基层教育人才津贴政策,明确对具有初级以上职称(含初级)的在编在岗教师,在片区农村中小学校(教学点)工作期间,按学校在自然村寨、村委会所在地、乡镇政府所在地(不含县城关镇)三类情况,分别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700元、500元、300元人才津贴。2016年起,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全省所有的贫困县,其中就包括宁远县。目前,省财政每年投入约4亿元用于发放片区农村基层教育人才津贴。
三是对在乡镇及以下学校的教师发放乡镇工作补贴。在我省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发放乡镇工作补贴实施办法中,明确将乡镇及以下学校的教师纳入范围,按照工作年限给予每人每月200元至500元的补贴,偏远乡镇在此基础上再增加100元。2017年,将艰苦边远乡镇的乡镇工作补贴标准调整权限下放给县人民政府。
四是在核定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对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给予倾斜,并根据农村学校艰苦程度建立了不同等次标准的农村学校教师补贴,在绩效工资总量内单列。
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我省基层和边远山区教师的收入得到了较大提高,对基层吸引和稳定教师队伍起到了积极作用。下一步,我厅将会同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等相部门督促各地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努力提高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水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从教。
二、关于加强教学点教师补充
在补充教学点教师方面,近年来,我省着力完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一是实施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我省从 2006年启动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2018年省财政投入资金约1.7亿元,依托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长沙师范学院等省内高校,为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免费定向培养教师,招录各类农村公费定向师范生11366人,其中招录教学点教师191名。招生计划完成率98.26%,招生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区排名第一。目前,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已成为我省农村学校补充教师的主要渠道。二是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我省从2009年起在全省75个县市区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截至2018年底,共招聘特岗教师5.13万人。永州市除冷水滩区外,其余10个县市区均属于国家“特岗计划”实施范围,2018年这10个县市区通过“特岗计划”共招聘588名教师到农村义务教学学校任教。三是实施“三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教师支教计划。我省从 2013年启动“三区”教师支教计划,每年组织1400名左右优秀幼儿园、中小学(含普通高中,下同)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三区”支教一年,每年为“三区”培训不少于200名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骨干教师和紧缺专业教师。2018年至2019学年投入2335万元,选派1315名优秀教师参加“三区”教师支教计划,共有有155名教师被选派到永州,其中到乡镇及以下学校的有113名。
尽管我们在提高教学点教师待遇、拓展教学点教师补充渠道方面作了很多工作,但是我省农村边远地区特别是教学点在教师队伍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引不进、招不来、留不住”上,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队伍整体的地位待遇有待提高,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不足。2018年以来,我厅围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先后开展了一系列专题调研,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措施,下一步,我们将在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加强乡村教师培养培训、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出台加强我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综合施策,大力营造有利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健康稳定发展。
感谢您对我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湖南省教育厅
2019年5月10日
联系单位:湖南省教育厅人事处
联 系 人:冯臻
联系电话:0731-84715485
抄送:省人大常委会联工委(2),省政府办公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