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育”并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专辑(之十七)

教育工作情况专刊 〔2020〕第189期
(总第279期)
坚持“五育”并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专辑(之十七)
桃源县八中探索劳动教育新路子
常德市桃源县第八中学是一所普通农村高中,坐落在三阳港镇,已有六十多年办学历史。该校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加强劳动教育,以劳立品、以劳修行、以劳启智,利用校园土地资源,苦心经营近十载,重点打造了一个省级劳动实践示范基地,探索新时代深化劳动教育的新路子。2019年11月,该校高标准通过“湖南省省级学生劳动实践示范基地”评估验收。
一、注重规划设计。该校因地制宜,结合教育需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学校40多亩土地划定为三大劳动实践基地。一是蔬菜种植基地,面积约8亩,土质肥沃,灌溉方便,光线充足,十分适宜种植蔬菜。该校先后投入10多万元进行了改造,“路、渠、池”等生产配套设施完善齐全。二是植物园基地,占地30多亩,由爱国梅园、隐仙园等部分组成,园内有树、竹、花草、藤蔓等植物160余种,特别是种植了六百余株梅花,并利用吊牌和立牌简要介绍树名树种和栽培技术。三是水产养殖基地,占地约4亩,水源方便,排水通畅,水深约2—2.5米,十分适合淡水养殖,该校投资约130万元进行了全方位改造,重点加强了安全防护,四周建有围墙,设置了1.5米高的木质围栏,是学生进行水产养殖学习的理想场所。
二、注重队伍建设。该校多年来致力于打造一支知理论、懂业务、有技术、素质高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整合本校师资力量,相关学科带头人、工勤人员各施所长,对蔬菜和植物种植、水产养殖提供专业的指导,各班主任为基地兼职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则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形成了齐抓共管、群策群力、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聘请当地农科站专业人员担任基地的技术顾问,并与当地蔬菜种植大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经常请他们到基地进行种植、养育技术指导,保证学生劳动实践活动更科学、更有效。通过多方教育人才资源的有机结合,该校锤炼出了一支技术精湛、爱岗敬业的“教师+校外专家”劳育队伍。
三、注重劳动体验。该校以蔬菜基地为平台,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真正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在劳动过程中接受锻炼、磨砺意志、感悟人生。蔬菜基地按年级划分,学校确定专人管理,实行班级负责制,每班一块,采用“指导教师+学生”模式进行种植。播种时,由学校统一规划,统一种植品种,每学期进行评比活动。基地内种植有机蔬菜,并且一律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和生长激素等,大力推广蔬菜病虫害物理防治、机械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现已形成了“种——赏——收——品”的劳动基地建设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工作主线,以“品”贯穿整个建设过程,让学生品“种”的辛苦,品“赏”的乐趣,品“收”的喜悦,在劳动实践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四、注重文化浸润。该校把“梅”文化渗透在劳动教育中,并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以梅品育人品”,用梅花精神凝聚人心。一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植梅树、给梅树浇水等校园劳动,使学生在劳动中创造美、感受美,并在梅花开放的季节,组织学生游梅林、赏梅花,感受梅花的骨气、品格和精神。二是开辟“蓝爱国梅花艺术馆”,专门陈列知名画家、该校校友蓝爱国先生捐赠的81幅《梅花画 道德经》组画,让师生观摩学习,接受艺术熏染。三是在水产养殖基地中打造了一个“时英荷塘”,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厚植爱国主义教育。“时英荷塘”一名取自王其梅将军 (1913-1967,字时英,湖南桃源三阳港镇人,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旨在教育学生学习将军“胸怀理想、甘愿奉献、以身许国、奋斗毕生”的精神。该校在池中立“将军亭",四周设“延溪回廊”,东面建“尚忠墙”,西侧成片植梅,堤岸栽柳,水中种荷,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人文精神蕴涵其中。
五、注重实践创新。该校在教育过程中强化知行合一,将植物园作为生物教学的露天课堂和实验室,让学生在园中自行观察和实验操作,在获取知识经验的同时,又提升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求知的能力。该校利用园中的丰富植物资源,组织学生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并将其中精良的存放在学校的生物实验室,供教育教学之用。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学校附近的生态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写出调查报告,并登记评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该校还指导学生进行花卉扦插、压条等实践创新活动,并成功培育出一批花卉,学生在生物园进行黄花梨嫁接实验,并培育成功,成果获得了市级科技创新一等奖。
六、注重劳育实效。该校以劳动基地为依托,秉持特色育人理念,多措并举,将劳动教育落到了实处。一是抓教材开发。该校适时开发并使用了一系列劳动教育的校本教材,如《植物知识》《种植与栽培技术》《养殖技术》《道德梅花》等,构建了较为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二是抓考核评价。该校制定了科学的劳动评价标准,将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记入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学校“星级个人”、“优秀学生”评先的依据和新高考学生升学的重要参考,使得劳动教育可记录、可追溯、可评价。三是抓学科融合。该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其他学科教育深度融合,鼓励教师把课堂搬到基地,在基地中进行语文、美术、生物、通用技术等学科的教学,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较好地实现了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该校扎实有效的劳动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自觉的劳动意识,而且提升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办学品味。2019年11月7日,该校高标准通过“湖南省省级学生劳动实践示范基地”评估验收。11月20日,《科教新报》将该校作为“五育并举”发展模式的践行校,进行了专门报道。12月13日,该校在常德市教育勤管系统业务培训集训会上作了劳动教育典型经验报告。
宁乡市唐市中学着力培养“快乐小农夫”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近年来,长沙宁乡市唐市中学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特别注重学生劳动实践体验,在推行劳动教育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
一、建设基地,开辟劳动实践场所
学校制定了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三年规划,计划从2018年9月起,分三步完成建设规划。通过近两年的建设,基地已初具规模,设施基本完善。目前,学校劳动基地总面积为3.2亩,其中已开发面积1.3亩,待开发面积1.9亩。基地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一是青青菜园。园内划分为九个班级责任区和一个老师劳动实践责任区。二是园丁花园。园内种植了杜鹃、红棘木等灌木,栽种了金桂、香樟、梧桐等乔木,还套种了一些花卉,且全部由学生和老师负责种植、修剪。一年四季,园内绿树红花、鸟语花香,是师生晨读、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三是东坡园。位于教师宿舍楼后山坡,在原有菜地和树种的基础上,增种石榴树、桔树、枣树等果木,既可对学生传授果木种植、修剪等农业生产知识,又可通过采收果实增加经济效益。
二、落实保障,推动劳动教育开展
一是落实人力保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各班班主任和专业老师为成员的劳动实践领导小组。同时聘请了蔬菜种植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吴兵良以及心灵手巧、有一技之长的家长共 3名专业人员,定期到学校传授技艺。二是落实课程保障。制定了切合校情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编写了劳动校本教材《我是快乐小农夫》,确保了各班劳动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三是落实资金保障。在学校办学经费中专项列支劳动教育经费,同时在菜园菜蔬出售方面累积资金,保证劳动课程如期开设。四是落实安全保障。明确德育处牵头、劳动教育教师为主,负责学生劳动实践时候的安全监管,制定学生劳动安全准则,做好学生劳动实践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做到安全常挂心中,确保万无一失。
三、分享成果,激发劳动教育热情
为调动师生参与劳动教育的激情,学校推出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的举措。一是分享劳动成果。每隔不久,学校会在蔬菜种植基地采摘一次学生自己种植的蔬菜,在食堂加工后,免费提供给学生享用,并在食谱栏上展示提供蔬菜的班级。看到自己所种的蔬菜端上餐桌,同学们吃得津津有味,格外开心。各班还在家长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腌制“坛坛菜”。学校每期举行一次以分享自己劳动成果为主题的活动。如:劳动技能大赛、蔬菜带回家等,让学生体验丰收的喜悦。二是开展劳动体验。根据学生爱好特长,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生物组细心观察动植物的外形和结构,了解它们的种类和习性,学习热情与日俱增。美术组以各种蔬菜和基地风景为实物,现场写生,意趣横生,布置了精美的艺术长廊。学校还引导学生撰写劳动实践体会,畅谈收获和反思,使师生有了“学习如禾如苗,懒惰如蒿如草”的人生感悟。三是表彰劳动典型。每学期末,学校分年级评选出优秀劳动班集体、劳动能手,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了学生们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很多学生结伴利用周末时间打理本班种植区,出现了互不服输、力争上游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