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县“四个坚持”打造“快乐合唱”引领全员育人

湖 南 省 教 育 厅
安仁县“四个坚持”打造“快乐合唱”
引领全员育人
近年来,安仁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快乐合唱”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启迪思想、温润心灵、激发活力的重要功能,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取得较好成效。全县50个中小学已全部组建合唱团、7支合唱团9次登上中国童声合唱节等国家级舞台并获奖,2021年被国家版权局官方认证为“中国合唱童话县”,2022年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乡村美育论坛中作典型经验发言,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先后对安仁的“快乐合唱”进行深度报道。
坚持育人为本,唱响美育“主旋律”。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教育实际,着力构建均衡化、长效化的合唱教育机制。2013年引进德清公益基金,从“德清杯”到“永乐江之声”,把一年一度的合唱节作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在全县50个中小学组建校级合唱团53支,定期日常排练,将其打造成留守孩子处理人际关系、融入集体生活、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平台。2022年将合唱触角进一步延伸到村级小学、教学点,实现全县6.2万余名中小学生合唱教育覆盖率100%。同时,引进线上直播形式,帮助在外务工家长通过手机屏幕观看孩子们表演,2020年第五届“永乐江之声”合唱展演在线观看达43.5万人次,成为家校共育的重要纽带。在2022年第38个教师节大会,对11名优秀合唱指导老师进行了特别表彰和奖励,营造了重视合唱教育的良好氛围。
坚持保障为基,建强学校“主阵地”。一是保障工作经费。县委、县政府每年安排100余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学校开展“快乐合唱”等艺术教育,德清教育基金每年支持6万元组织“永乐江之声”合唱节。2020年县教育基金会以“农村留守儿童大合唱”项目发起“99公益”网络募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共募集专项资金300万元。此外,还积极通过争资立项、爱心人士捐助等方式筹措专项资金,全县逐渐形成了“全民共办学生合唱”的浓厚氛围。二是保障师资力量。大力引进专业教师,近10年已为农村中小学招聘79名音乐专业教师,全县现有音乐专业教师102名,各中小学均配有专职音乐教师,艺术教育人才得到有效保障。常年联系湖南省合唱协会副理事长、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刘宇田,北京匈牙利文化中心主任宋妮雅等50余名国内外专家,深入学校对师生进行现场指导,10年来累计组织音乐专家开展专业培训30余次,为合唱团学生提供线上线下指导100余次。三是保障教学设施。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实现全县所有中小学音乐教室、合唱梯台、电钢琴等基础设备设施全配备。成立“快乐合唱音乐工作室”,举办“米多多”合唱训练营,完善培训机制,吸引县内外170名音乐教师参与培训。启动金紫仙镇关王中心小学德之骏米多多合唱团项目,推动“快乐的琴键”百灵鸟·郎朗音乐教室在城关中心小学落地,让专业器乐设备进入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
坚持教学为要,增强课堂“主动力”。将艺术教育课程同语数外主课同等对待,开设情况作为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一票否决的硬性指标,开足、开满、开好音乐课程,推动音乐教育从追求短期效益的特长生教育向追求长远发展的大众化教育转变。完善评价考核机制,每学期末现场抽取10名学生进行现场唱歌考试,专项测评情况在学期综合评估中占比达15%,并纳入学校和校长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注重推广深度教学,运用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采取情景体验、自编动作、乐器演奏等丰富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深度体验和情感参与,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发挥德清公益在师资培训方面的优势,定期组织音乐下乡行、合唱训练营、音乐背包客、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公益培训等多样化、多方位、递进式的音乐教师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音乐教师专业素养。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把音乐学科作为每年“百课大赛”教学比武课程,组织开展音乐课论文评选,2013年以来10名教师在市级以上教学比武活动中获奖,30余篇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其中9篇论文被《童声背后的故事》收录,列为教育部体育美育研究专项研究成果。
坚持实践为重,拓宽活动“主路径”。将一年一度的“永乐江之声”合唱比赛作为艺术教育品牌活动精心打造,县教育局牵头,各中小学校级领导主抓,流动点评,外聘评委,学生参与率100%,目前“永乐江之声”合唱节已经成为孩子们重要的节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开展“快乐合唱3+1”安仁工作坊、合唱夏令营、公益音乐会、各级合唱节等丰富新颖的阶梯式合唱活动,从班级、片区,逐级到省级、国家级,音乐育人的路径更广阔。各中小学凡重大节庆必举办合唱、合唱团每月必定期开展活动、每年必组团定期参加各级比赛。其中华王乡“菜花冲”合唱节把舞台搬到乡村田野,腾讯公益网上点击率达18万人次,城关中小合唱团与钢琴家郎朗在长沙同台演奏《我和我的祖国》,全县已经形成“人人开口唱、班班有歌声、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合唱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