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全方位深化新时代工程实践教育改革

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湖南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做大做强做精工程训练为抓手,以学科跨界融合和复杂工程素养培育为落脚点,系统深化工程实践教育的改革创新,着力培养新时代创新型工程人才。
画好工程训练实践育人“同心圆”。围绕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汇聚校内外资源要素,增强工程训练实践育人实效。一是汇集校内资源。以创新与跨界、交叉与协同为宗旨,汇聚校内传统优势工科、多学科交叉复合工科、理工衍生新兴工科等学科资源,以建设“一中心、二基地、三平台”为目标,建设新型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创业基地、教学发展基地,搭建学科竞赛平台、双一流支撑平台、社会服务平台,打造柔性制造、表面贴装技术、典型工业流程、水处理等现代化产品生产线,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凝聚校外力量。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复杂跨界工程能力为核心,汇聚校外机械制造、电气、人工智能、经济管理等行业产业资源,推进产教融合,将行业前沿技术、企业项目引入到工程训练。整合校企资源建设机械、电气、信息等多学科充分交叉融合的工程训练系列课程。实施校企协同育人计划,建设国家级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基地七个,协同推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下好工程训练改革创新“先手棋”。精准对接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大趋势,率先推进工程实践教育改革发展。一是率先推进新工科改革。精准对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2.0计划,以新工科改革为统领,搭建面向新工科的“智能制造、互联网+、可持续绿色建筑、数字经济创新”四大应用平台,连续获批开展第一批与第二批国家级新工科项目建设,获同行业300余所兄弟高校高度认同。二是率先建设工程创新训练体系。以锤炼“两性一度”金课为目标,精心建设工程训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率先开展混合式教学。以创新竞赛为抓手,广泛实施工程训练“赛训融合”计划,将学科竞赛内容、训练方法、选拔标准融入工程训练,推进工程创新训练体系改革。三是率先建设劳动通识教育课程。以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时代“四个最”劳动价值观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大中小学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依托工程训练中心,率先建设劳动教育通识课程。
打好工程训练教学发展“组合拳”。一是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出版现代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互联网+”新形态丛书教材一套四部,开设工程实践方法论课程,开办多期创新思维训练营,获批国家专利40余项。构建“工程基础、工程综合、工程创新、工程跨界”四层次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创新“2+X(基础训练+项目研训)”的教学模式,实施“自选课题-自组团队-自主时间”的个性化训练方法,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二是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建设工程训练、激光加工创新训练等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典型清洁能源发电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等,开发项目制选题APP,促进线上线下工程实践教育有效结合。创新“云教育”模式,建设“云工训”平台,建立实验实训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的私有云,为全校学生提供桌面云系统1070个点,服务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三是坚持激励保障相结合。在资源配置、队伍建设、激励绩效等各方面,给予工程实践教育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工程训练改革发展。近五年耗资700余万元,扶持实践创新项目和创新团队。设立实验教学岗,引进高层次“双师型”实验教师,提升工程训练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实施分类考核机制,激励教师着力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