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深入推进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
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是湖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依托按照新体制建立的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办学。软件工程专业结合学校综合办学优势和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软件工程专业设置4年来,先后与中软国际、Oracle、青软实训、苏软培训等全球外包领袖型企业、国家级软件园和国家级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办学,通过创新办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的机制与体制,深入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实现了软件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双赢,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多元化人才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以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为切入点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紧紧围绕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就业开展专业教育,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和教学各环节,构建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过程共管机制,创建“三结合”的三段式学程模式:前两年学生在学校开展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实行校企结合,资源共享;第三年,学生在张家界工业园校内实训基地依据专业方向实行学训结合,分流培养;第四年,学生在合作企业按就业去向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践。这种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开放式“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顶层设计和实现路径上为多元化人才培养和高端就业提供了保障。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体制,以校企深度合作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在教学管理方面,将层级式管理、扁平化管理与精细化管理相结合,实行以专业能力测评为核心的质量监控模式,做到堂堂有考核、周周有通报、月月有测评,质量有保证。在用人机制方面,树立新型人才观,引进人才除了学历和职称外,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大型项目经验和双师素质成为必备条件,企业技术专家进大学课堂,承担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参与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学校教授下企业,毕业设计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完成,并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校企双方教师统一纳入学校目标绩效考核范畴。在办学经费方面,专业实行经费包干制,学校将软件工程专业所有学费全部投入到人才培养和专业内涵建设上,四年累计投入3800万元,合作企业捐赠380万元,张家界市政府投入配套经费1000余万元,形成了“政、校、企”经费协同投入机制,使人才培养的各项经费有保障。
三是创新教学方式与内容体系,以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打造先进的云计算基础网络,充分利用现有的千兆校园网、超前的无线教学网络和强大的云计算中心(24台高性能云计算服务器、160TB高速存储),搭建了能够支持1500个学生专属实验机同时上线运行的网络环境,性能超过了5间500M2的大型实验室,教学基础服务设施的扩容,大大节省了设备、场地和人员成本。其次,通过校企合作研发并部署的智能移动学习系统(省教育信息化专项)、云教学应用系统(R1专业实训平台、专业课程云实验系统、ACM训练平台)和云资源池(电子教材、教学视频、PPT课件、教学案例库、实验项目库、ACM题库、GUI素材库、学生创新作品等),将师生、教学资源和教学各个环节实时在线,通过云服务实现端对端的互动教学,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互动交流与反馈,以问题为驱动的研讨式教学方式和极致的学习体验成为了专业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再次,通过云平台,与合作企业通过营造5R环境(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实训项目、真实的工作任务,真实的竞争压力,真实的创业机会),实现了沉浸式专业实训模式的创新,突破了专业实训只能在企业进行的瓶颈。以云平台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改革,突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跨时空共享。在云教学体系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轨迹都一目了然,对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考核都变得更为简单和便捷。
通过专业综合改革,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获得了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全国服务外包技能考试培训中心、湖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等教学平台,首届毕业生软件工程师认证率达到了100%。国家软考有9人名列全省前十名,有7大项共23人次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大奖,其中,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力克清华、香港科技大学、台湾淡江大学等强队获总成绩第一名;在96名毕业生中,除三人考研被北京大学等985高校录取外,其余93人全部就业,就业率达到100%;教育部软建办专文通报了该专业综合改革的经验,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专题推介了专业微创新教育成果,有十余家全国性网络媒体转载了软件工程专业的办学成就,特别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栏目,以“湖南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大学生就业”为题,对软件工程专业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内核的综合改革进行了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