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四个精准”服务学生充分就业
中南大学主动前移学生生涯规划,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多措并举,精准服务学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加强顶层设计,精准布局。一是细化制度保障。完善“校领导联系院系制度”、修订出台《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办法》等20余项制度,根据每年具体情况按年度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确保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于90%。二是抓住关键环节。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列入学校“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学校党政一把手每年与二级单位负责人签订就业目标责任书,把初次就业率作为二级单位重要指标之一,实行就业率指标“一票否决制”;在学校建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就业中心-院系-班级”四级联动就业服务网络;面向研究生实行导师“一岗双责”,导师招生数与就业率挂钩,全校三分之一研究生由导师推荐就业。
立足“互联网+”,精准服务。一是做好就业新媒体服务平台建设。研发推出本科生、研究生就业工作指南点触系统,校级就业指导新媒体工作室,就业网站及就业工作微信公众号等,并在学生服务中心开设自助查询窗口。微信公众号提供按校区、按岗位、按时间、不同形式招聘信息查询,设置职业规划、对话名企、政策解读、求职技巧、就业活动、职业测评等专项订制服务,学生自主订阅相关信息。二是实现求职意愿与需求岗位精准对接。在就业信息网嵌入毕业生简历与岗位自动匹配功能,关注毕业生求职目标地域、行业、岗位等,系统自动筛选与毕业生岗位需求有关信息,通过微信和短信推送到学生手中。三是利用互联网精准指导就业。新生从入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进行网上职业测评,精准了解职业意向;对在校学生建立求职档案,利用网络跟踪毕业生就业状况,对工作三个月后的开展就业满意度调研,对毕业十年左右校友进行职场状况调研,并通过微信将调研结果推送至在校学生,指导在校学生学习和做好职业选择。
立足学习全过程,精准指导。一是精准开展就业培训。开设求职心理、民族优势、职业测评、简历优化、求职礼仪、沟通表达、压力面试等10个求职能力提升课程,向全校学生免费开放。每周定期举办求职模拟训练营,对有需求学生进行“一对一”求职咨询与辅导。二是用大数据提供精准参考。每年及时分析历届就业流向和进校招聘单位数据,形成《用人单位进校招聘时刻表》《本科毕业生分专业就业流向》《毕业生重点就业单位目录》,发送给应届毕业生及新生班导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并针对本专业制定求职计划。三是分时段、分类别精准招聘。每年分春秋季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举办大型双选会,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分别举办交通、医学、有色、信息等10场行业招聘会;举办董事单位专场、地方政府组团、省级高新区组团招聘会等40余场;并开设研发、销售、律师、会计等专业职位招聘会30余场,帮助毕业生精准对接就业市场。
针对特殊群体,精准帮扶。一是做好就业困难学生动态管理。建立求职困难毕业生数据库,把毕业生求职困难群体细分为少数民族毕业生、城镇零就业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工科女、基础类长线专业等五类毕业生,实行“一帮一”制度,提供简历、礼仪、面试等个性化训练,免费开设公务员考试培训班,每年举办2-3场贫困生专场招聘会,每年投入10万元专款组织贫困生赴外地应聘,对贫困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二是“服务不断线”,全程服务离校未就业学生。拟定并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安排专人定期对离校未就业学生进行跟踪调研,实时了解其求职专业状态,并及时推送相关就业信息,做好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强化文职岗位市场的拓展力度,每年发布不区分专业需求信息达1万条以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