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湘农力量

湖 南 省 教 育 厅
近年来,湖南农业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聚焦“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在培养“三农”人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作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扎根湖湘大地,着力培养“一懂两爱”高素质人才。学校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人才。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大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宿舍,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相关学科专业,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健全“三全育人”体系,创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推广“大国三农”通识教育,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了解、热爱、奉献“大国农业”。学校曾10次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二是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围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为引领、以“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为主体、以校企协同培养为特色、以辅修培养为补充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学校鼓励毕业生下沉至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每年培养涉农专业人才4000余人,参与“大学生村官计划”“基层选调生”等基层项目达1000余人。三是优化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瞄准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趋势、产业结构重大调整,积极优化涉农学科专业体系,开展新农科专业建设与改革实践,探索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前沿需求的新兴涉农专业。完善适应乡村振兴总要求的比较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80个本科专业中,农科专业和涉农专业54个,占68%;现有24个一级学科中,18个与农业直接相关,占75%。围绕十大千亿特色产业和农业现代化,结合专业领域和产业需求,开发体现新农科特质的核心专业课程和学科交叉系列课程,打造农业物联网、农业人工智能等一批新农科教育的特色“金课”,实现课程教学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
二、聚焦关键领域,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加强农业核心技术攻关、农业创新平台建设、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堵点问题,引领支撑乡村振兴。一是统筹资源优势,在种业科技创新上发力。学校依托作物学、园艺学、畜牧学等优势学科,集合“院士天团”人才优势,抢抓国家实验室建设重大机遇,重点围绕水稻、油菜、畜禽、蔬菜、茶树、中药材等重点领域种源“卡脖子”技术问题鼓励科技人员“揭榜挂帅”、协同合作、联合攻关,着力实现生物育种的创新突破。目前,学校作为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岳麓山实验室首开区建设单位,正充分发挥种业创新示范作用,助力打造新时代湖南种业硅谷。二是面向农业现代化需求,在农业装备智造上助攻。学校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问题,加强农学学科、农业工程、信息与大数据学科的交叉融合,围绕农机农艺融合、信息与机械制造融合,大力开展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破解农机核心技术、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难题。低镉水稻新品种和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培育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耕地污染治理、中药材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装备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基础研究等取得新突破。三是围绕乡村建设发展与治理,在提供智库支持上用劲。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人才培养、乡村规划、社区治理、生态文明等方面急需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学校统筹管理学学科优势,从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农业基础与应用研究布局,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金融及养老改革等方面加强政策研究,为破除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障碍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三、强化产学研融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实效。学校自觉担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使命,凝聚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多元力量,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一是持续推动校地合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学校联合湘赣鄂渝黔5省18所高校、科研院所,成立武陵山罗霄山片区和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科教联盟,整合资源共同打造区域特色乡村振兴样板。聚焦全省14个乡村振兴创建县和13个乡村振兴帮扶县,长期、稳定实施“一个产业集群、一个责任学科、一位首席专家、一支稳定团队”的工程,推动湖南乡村建设发展。二是加强校企协同,强力支撑产业发展。学校聚焦湖南千亿产业和龙头企业,长期为隆平米、临武鸭、道道全油、古丈毛尖、东江鱼、汉寿甲鱼等名优农产品持续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与1000余家农业企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49个特色产业基地,16个专家服务站,派出50余支全产业链专家团队、30多名科技副县长、649人科技特派员,846人三区科技人才开展科技服务。三是依托知识产权中心,加快推动成果转化。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知识产权中心,通过建立专业运营团队,与第三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围绕优势行业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遴选重点项目或优势研发团队,加强高质量、高价值技术成果的布局、挖掘、培育,着力在水稻、油菜、蔬菜、茶叶、生猪、水果、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等领域打造一批产业创新链和创新集群。2021年,学校获评长沙市技术转移转化基地(机构)优秀奖,并再次获得长沙市高校知识产权在长转化突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