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学院《声乐》课程落实课程思政与地区文化特色改革实践初见成效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成效”根本标准的具体化。长沙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在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与改革理念,积极开展社会调研,不断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声乐》课程建设。
声乐专业学生既是声乐课程教学的对象,又是将来为社会提供艺术产品和服务的艺术工作者。声乐教研室确立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育人思想,通过选取优秀的、反映时代主流价值取向的作品,在演唱教学中,坚定学生的爱国精神、文化自信,增加学生的奋斗精神和担当意识。在声乐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既保留了教学内容的艺术性,又凸显了的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健康积极的要素转化为新时代的价值观教育,使专业教学能进一步发挥立德树人的双重功能。通过着力加强声乐课程教学的内涵建设和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在艺术道路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进而实现“美美与共”,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设计及实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技术学习和审美引导,把深植于声乐作品中的价值观 “基因式”地融入专业课程,把“立德树人”的要求沁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既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又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自信。
声乐教研室贯彻产出导向,对长沙市少年宫、长沙市教育局、长沙市第十一中学、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郡中学、枫树山小学、青园小学、砂子塘小学、长沙音乐厅等用人单位及行业协会进行了走访调研,就声乐专业课程建设思路与发展规划,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及专业发展方向等一些前瞻性问题进行了论证与研讨。通过听取用人单位及行业专家意见,确立了建设以对接需求,准确定位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加大对区域文化特色、学生面对就业市场的工作能力培养以及舞台和教学实践方面的比重,突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同类院校“差异化发展”的理念。对课程体系和结构进行了重新梳理。以科研和教改研究成果为依托,构建以湖湘文化为中心的课程资源系统,将地方优秀传统音乐引入作为专业课教学内容,真正形成声乐课程的区域性特色;结合教师团队不同的学术背景,构建了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特色选修课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声乐教研室践行以科研促教研的改革实践,引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鼓励学生追求艺术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思想价值,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家国情怀。实施教学改革方案后,我校声乐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金奖20余项,多次在湖南音乐厅、长沙音乐厅等社会文化机构进行演出,并走进洪山社区、月湖社区、跳马乡、通道县等进行演出,音乐学院院长刘淮保教授担任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通道转兵组歌》的主演,在长沙、北京、南昌、武汉等地巡回演出,声乐教研室教师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参加省、市、区县等各级重要惠民演出,获得一致好评,《声乐》课程的改革实践初见成效。
(长沙学院教务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