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县:“改薄”促均衡发展“四部曲”
薄弱学校,一般是指那些条件差、师资弱、学生少、质量低的学校。其形成,既有差异化的历史原因,也有位置偏僻、投入不够等客观原因。但无论怎样,薄弱学校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最大的“拦路虎”。
勇于直面问题,坚持不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宁乡教育人的优良传统。到2016年,我县共完成提质改造薄弱学校113所,回眸我县薄弱学校“蝶变”的历程,可演绎成“激情四部曲”。
第一部:“项目会战曲”。宁乡在“顶层设计、高位谋划”中,按照“建成一所、建好一所”的思路,拉开了改薄攻坚大幕:2013年到2015年宁乡投入“薄改”资金2.66亿元,全部完成既定的“薄改”项目。2013年,提质改造薄弱学校38所,完成投资4928万元;2014年提质改造薄弱学校33所,新建项目89个,面积13970平方米、改扩维修项目27个,面积36590平方米,完成投资6438万元。2015年提质改造42所薄弱学校,新建项目83个,面积14734平方米、改扩维修项目168个,面积45066平方米,完成投资6394万元。2016年提质改造薄弱学校43所,计划投入资金8900万元,通过一系列“薄改”工程的实施,切实改善了全县办学条件,让全县教育工作者深切得感受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来了美好的春天,步入了教育发展的快车道。
第二部:“注入活力曲”。“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不仅反应了前几年我县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的失衡,更是对薄弱学校特别是偏远村小师资问题的形象表述。为解决师资问题,我县制定了多条政策,为薄弱学校注入了活力十足的因子。一是采取“定乡镇、定学校、定学科、定服务年限”的招聘方式,5年招聘1700名中小学教师。二是落实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定向为农村薄弱学校培养教师225人。三是各乡镇按照“学校设岗、教师竞校、协调上岗”的原则,采取“学校选择教师、教师选择学校”的双向选择模式,推动教师交流。四是考虑到薄弱小学学生人数少,教师少,不能开出音体美、信息、英语、科技等国家课程的现实问题,推动了专任教师到各校“走岗走教”工作。要求乡镇根据域内学校课程安排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师担任多所学校的教学任务。目前全县有200多名教师奔走在“走岗走教”的教书育人道路上。五是出炉《宁乡县中小学县级骨干教师评选与管理办法》,按照“每一所学校都有骨干教师”的原则,评审认定500名县级骨干教师,县财政每年为每名骨干教师提供1200元工作经费,解决了薄弱学校缺乏骨干教师的困境。
第三部:“全面升级曲”。在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奏响了内涵提升的激越交响。一是“薄改”与装备一路同行。在“薄改”行动中,“薄改”学校新装备学生机房、多媒体、科学室、实验室等功能室400间,新装备班班通800多间。装备学校图书20多万册,教育城域网覆盖了所有“薄改”学校。二是 “改薄”与“捆绑发展”一路同行。宁乡以教育联合体的形式,推动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捆绑”发展。先后成立了镇域内联合体320个、城区教育联合体4个、课改联合体198个、特色校联合体14个,“大校带小校、中小带村小、骨干学校带薄弱学校”如连台好戏,演绎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赞歌。城北中学和历经铺中学被“捆绑”到一起后,城北中学校长范申坚到历经铺中学担任校长,他自然将城北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管理经验带了过来。一年后中考,这所学校综合排名一下就上升了22位。城郊乡卯田小学与玉潭镇中心小学“捆绑”后,学生人数从7个增加到56个。宁乡先后成立了镇域内联合体320个、城区教育联合体4个、课改联合体198个、特色校联合体14个,“大校带小校、中小带村小、骨干学校带薄弱学校”如连台好戏,演绎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赞歌。
第四部:“氛围营造曲”。在薄弱学校改造中涌现了很多优秀感人的事迹:如东湖塘镇许家坝村支部书记谢海清,身患重病从许家坝小学建校起一直到项目竣工坚守学校建设工地,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偕乐桥镇金农村支部书记周忠明,在村经济极其贫困的情况下号召村民积极筹资,共筹措资金20多万元征地6亩用于偕乐桥农和小学薄改项目建设等。我们通过今日宁乡、政府门户网等重点宣传,让“学校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在全县上下形成人人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对于薄改工程大力加强宣传引导,跟踪报导薄改进展情况和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亮点特色,宣讲学校建设的重要意义,取得当地群众理解支持,为学校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建设环境。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站在人民满意的起点上,今后,我县必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真抓实干,加快“全面改薄”工程实施,让幸福与美好的芬芳在宁乡每一寸土地上绽放。(长沙市宁乡县教育局: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