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三五”献策党代会《打造“芙蓉工匠” 助推“制造强省”》跻身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
10月20日,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评选结果揭晓,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报送的《打造“芙蓉工匠” 助推“制造强省”》研究成果跻身“十大金策”第三位。10月22日,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在湖湘智库论坛(2016)开幕式上举行了“十大金策”颁奖典礼,省委领导为《打造“芙蓉工匠” 助推“制造强省”》项目主要研究者、省教科院职成所所长刘显泽研究员颁奖。该项目研究团队由刘显泽、蒋书同、毕树沙、阚柯、张芳等5人组成。
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评选由省委宣传部发起和组织,是加强新型湖湘智库建设的重大举措。本次评选竞争激烈,推选范围为省内高等院校、社科研究机构、党校行政学院、党政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和军队院校、相关企业以及其他实际工作部门专家学者,在服务全省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大局上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可谓大家云集。成果要求既要有理论创新,又要经世致用;既要观点新颖,又要党委、政府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省教科院报送的打造“芙蓉工匠”策略能在众多优秀成果中脱颖而出,足以证明党委、政府的认可度和社会的支持度都很高,尤其是获得了评选专家的一致好评。正如点评专家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周小毛所说:该成果提出了“芙蓉工匠”的崭新概念,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理念前沿,既具有现代气息又接湖南地气,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不失为建设制造强省的开拓性建议。
在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评选过程中,该研究成果得到了职业院校师生、广大关心职业教育和湖南制造的各界人士的深度关注和热情支持(在网络互动环节,获总票数89872张,位列投票榜第二位;总跟帖数9700多条,位列跟帖数量榜第一位),引发了关于职业教育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湖南制造强省人才战略等方面的热烈讨论,为形成“崇尚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起到了积极作用。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近年来,省教科院聚焦“十三五”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创新理论、服务决策,其中,把适应《中国制造2025》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作为重大科研项目。石灯明院长主持的《适应<中国制造2025>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立项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大招标课题。省教科院职成所作为该课题研究的主要部门之一,基于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形成了《打造“芙蓉工匠” 助推“制造强省”》研究报告,刊载于省教科院《教育决策参考》2016年第4期。该成果获得了相关领导的高度肯定。2016年6月27日,时任湖南省省长、现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同志在省政协第十八次常委会议上充分肯定了该成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价值。同日,向力力副省长作出批示:“此议值得重视,对助推‘制造强省’很有意义,请组织论证‘芙蓉工匠1211工程’,以此促进我省教育结构性改革。”
《打造“芙蓉工匠” 助推“制造强省”》研究成果特色突出:
一是首次提出了“芙蓉工匠”的崭新概念。“芙蓉工匠”名称与湖南“芙蓉国”的别称非常契合,芙蓉又是美丽的鲜花,很有美感。“芙蓉学者”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品牌,“芙蓉工匠”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品牌,既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工匠精神”,又富有浓郁的湖湘文化特色,能够持久传承。这一创意体现了研究人员的智慧,具有创新性。二是聚焦制造强省。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提出了“没有强大的制造就没有湖南的强盛”、“工匠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做大做强湖南制造要把‘芙蓉工匠’作为人才战略的重要突破口”等核心观点,切中湖南制造要害,是对建设制造强省的超前谋划,有较强的前瞻性。三是创造性地提出了“芙蓉工匠1211工程”建设,即建设100个“芙蓉工匠”培养基地,树立200个“芙蓉工匠”培养标杆企业,共建100个“芙蓉工匠”培养本科专业,培养10000名“芙蓉工匠”新生代,是打造“芙蓉工匠”的系统解决方案,有较强的针对性。四是设计了“芙蓉工匠”培养的系列保障措施,如创新培养机制、完善成长机制、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等,有助于构建“芙蓉工匠”培养保障体系和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有较强的储备性。
近年来,在省教育厅的领导和直接指导下,省教科院聚焦应用研究,以研究带动服务,以服务促进研究,研究水平明显提升,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充分发挥了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赢得了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这次《打造“芙蓉工匠” 助推“制造强省”》跻身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进一步打造了省教科院的科研品牌,提升了省教科院的社会声誉,扩大了省教科院在省内外的影响。(彭文胜)
刘显泽研究员在领奖台上
研究团队成员合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