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获奖案例之十一 刘业庆:“三主”打造优质高效思想品德课堂
摘 要:充分认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把它当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认真组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教学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和课外的教学实践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业成绩。
【创新缘由】
常德市安乡县深柳中学刘业庆老师从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30年,在教学中有欣喜也有迷茫。新形势对初中思品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改变以往教学重政治理论知识传授而轻学习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养成的弊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探索出一种既活泼有趣又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来。注重课堂教学的情景性、活动性、实效性,注重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学活动的安排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教学语言力求风趣幽默,内含哲理性和启发性;组织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教学评价不仅看重终结评价,更注重过程评价。因此根据教材内容,经常组织开展 “今天我当家”“案例教学”“辩论会”“模拟法庭”等教学活动,让课堂气氛统而不死,活而不乱。
【实施过程】
刘业庆把知识教学与学生的品德行为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常用思品课上的理念、理论来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与班主任老师联系,统筹安排初中三个年级思品课内容与班级德育主题活动,每月与班主任联手开展一次教学主题活动。
刘业庆把此做法写成论文《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被《德育报》采用,被全国广大初中政治教师学习和借鉴。一位在中南大学求学的学生来信说:“您上课时所列举的事例对我启发很大。您教育我们的一些话语,我至今记忆犹新,它一直催促、激励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奋发。”
“用”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对考试不是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社会现象,来指导自己言行,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刘业庆用收集到的时政热点材料来佐证、说明教材上的观点、理论,反过来,用所学教材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把“学”和“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亲子之间”时,先做一个学情调查,看学生在家里都做些什么,并且如实反映自己对待父母的态度,设计了“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表格,让学生利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在家里独立当家理事一天,包括买菜做饭,洗衣家务,招待客人,待人接物等,周一时学生把活动后填好的表格交给教师,教师进行认真的批阅、点评,并且还请学生家长进行监督,力求学生活动的真实性。一位学生在活动感言中写到“不当家,不知油盐柴米贵,做父母真的不容易,我以后要勤俭。”一位学生家长也留言到“我的孩子在学习课本知识后,特别是在家里开展当家理事活动后,懂事多了,像一个小大人了,我很高兴。”这个活动从1986年9月开始参加工作就实施、完善,一直坚持,30年没有间断,收到了教学实践活动应有的效果。
【效果亮点】
1.树立了新课程改革理念。曾几何时,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各级的比武课、教研课,哪一节不是执教者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运用某种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的。哪一节不是在打造高效课堂、生命课堂。课堂气氛可以说是空前的活跃,但在这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热闹的背后,来一点冷静的思考是相当必要的。
热衷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否回归原生态教学?情景设置多多,是否能触动学生的灵魂?小组合作学习热闹,能否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自主探究频频,学生到底在探究什么?一位家长听孩子说刘业庆的课上得特别棒,特意自己跑去听,听后极为震动,感触很深,就多次找到校长,请求学校提供一间大教室,让全校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享受”到刘老师的课。
2.打造了优质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在课堂上,积极发挥“三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认真组织好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不搞模式化,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教学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和课外的教学实践活动。
刘业庆不仅在学校里上好每一节课,还把自己的课例搬到大学城,搬到自己的名师工作室和优质空间课堂里,供全国的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学习借鉴。他是湖南省初中思想品德名师工作室和湖南省初中思想品德优质空间课堂的首席教师,上传的资源有5000多个,其中包括优质课例60个,《解决纠纷,协调关系》优质课获得国家2014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名师工作室和优质空间课堂先后三次获得省级一等奖,得到省教育厅的表彰。
3.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刘业庆所教过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业成绩明显提升。有关数据表明,他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业成绩合格率为100%,每学期均居全县、全校第一名,每学期学生及学生家长对刘业庆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率均为100%,同行教师公认指数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