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苏仙区:家校携手 打造教育共同体
“本人志于学,无奈无人师指点,心甚苦;今,经父母认同,入四小求学,以学校为家,立志圣贤……”3月18日,湖南郴州市四完小春季拜师礼上,拜师队伍空前壮大,许多家长加入诵读的行列,孔子广场上诵读声声传古韵,经典字字润童心。
学校发出“打造家校教育共同体”倡议以来,受到了广大家长的热烈响应。据校长谢凤华介绍:“我们的理念是‘家长人人都是老师,老师个个都是校长’,核心是‘推门听课,开放办学’。学校和家庭是教育共同体中两股中坚力量,家长学校就是家庭、社会联系学校的桥梁纽带,办得好,既可提升家长素质,又可督促学校管理,促进老师、学生、家长共同成长。”为此,该校以创办“省示范家长学校”为突破口,积极打造家校共同体,谱写家校共管的新篇章。
督学,让家长成为学校的“第三只眼”
2010年,该校以“腾笼换鸟”的形式,从不到5亩的老校区搬迁至原郴州商业学校,占地面积扩大到89亩,地理位置由城中迁到城郊,招生范围由原来的居民区变成了既有居民区又有城中村,学生人数从800多猛增到现在的2000多人,管理难度骤然增大,却成为目前郴州城区占地面积最大的小学。学校面积最大,能否成为城区最好的学校之一呢?这是当地群众的期盼。学校经过6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找到了家校教育共同体这一突破口。
该校为保证家长学校运转,每年划拨专项经费,加大家长学校投入,设立独立办公室,制定家长学校制度,明确职责,细分到人。同时,在家长学校学员中,聘请部分德高望重并热心教育的家长为“督学”,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学校办学行为。
家长督学,对学校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意味着开放办学迈出第一步。家长们走进校园,对学校设施、环境、教学行为等进行监管、督促,收到了非同一般的效果。
刚搬到新校区,学校开通了东西两个大门,东门为正大门。西门离老校区近,大部分师生从西门进出。每天上、放学时,人流量大,声音嘈杂,西门两边的居民感到太吵而产生了很大的意见。有个中年妇女不但多次辱骂学生,还把饭菜渍倒在路上。有一次,这位妇女竟然放恶犬吓人,一位家长看到后上前去制止,反而被狗咬伤,矛盾不断升级。
为此,学校建议关闭西门。此话一出却遭到了大部分家长反对,认为关闭西门孩子上学不方便,从东门进出必须经过曹家坪路段,那儿是菜市场,不但车多人多,安全隐患也不小。
一方面是住户嫌太吵有意见,另一方面是大多数家长认为从东门进出有安全隐患。如何处理?家长督学们深入住户、家长、师生中了解情况,与学校一起权衡利弊,认为关闭西门更有利于学校管理与学生安全。他们不辞辛劳,一个班一个班地与家长们沟通,把开、关西门的利弊分析给家长听,最终得到所有家长的支持和理解,西门顺利关闭。
家长走进校园后,家长们就有了监督权、建议权,老师们也产生了一种压力,对自己工作要求更高了,工作效率也得到提升。2014年春,三年级一位家长推门听了一堂语文课后,对老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有点看法,他说:“解释‘绿油油’这个词的意思,老师只用‘非常绿’来解释不妥,‘非常绿’,到底绿到什么程度?如果用打比方的方法,是不是可以让学生更形象、更生动地去理解?”课后,他在教导处主任的陪同下与上课老师进行沟通,上课老师听后欣然接受他的意见,表示在下一节课中改进。这样,家长督学便成了学校的“第三只眼”!
管理,让家庭成为学校的“同盟军”
如果说家长督学是以监督建议为主,那么,主动参与管理就是主人翁姿态了。学校提倡老师个个是校长,家长人人是老师,每个家长都是学校的一份子,学校的事不只是教职工和学生的事,也是家长们的事。在家长学校培训班上,学校提出:“只要你走进校园,你就是老师,要学会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会观察学校每一个角落。”
该校地处城乡结合部,30%的学生是当地人孩子,70%的是进城务工者子女,家长素质参差不齐。2013年,一位家长因在麻将馆打牌而委托朋友帮她接孩子,导致孩子差点丢失。每次开家长会,各种各样的现象层出不穷:有的家长穿拖鞋,有的穿背心裤叉,有的穿休闲睡衣,有的在会场吸烟,有的电话不断,有的走出走进,还有的背着孩子……这样的怪象让人头痛不已。
为此,学校每年都要开办一年级新生家长学校培训班,给家长们举办礼仪知识讲座。一位家长听完讲座后说:“说起来真是不好意思,原以为开个家长会没什么了不起的,穿个休闲睡衣也没关系,反正我就一家庭妇女。没想到这损坏自己形象不说,对别人还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
五年级104班杨佳鑫的家长唐小梅,原来在广东打工,有比较丰厚的收入。听过家长学校的几次讲座后,专程回来陪孩子读书。她说:“钱没了以后可以再赚,孩子如果没学好,可就没有重来的机会了!”后来,唐小梅成了家长督学中最积极的人之一。
2015年“六一”儿童节前,113班家长督学江女士发挥自己擅长文艺的优势,主动协助班主任编排班级节目;学校搭建舞台,她丈夫看到舞台周边没有鲜花,又主动提出由他来捐赠;当天下午,江女士还叫来孩子的爷爷奶奶,一家人都投入到场地布置中。许多家长也主动当起了“义工”,纷纷给孩子们化妆,指导节目。当天晚上,一台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也引来了郴州电视台的现场采访。
此外,114班的家长周先生看到学校乒乓球台破烂,主动捐赠了两张标准的乒乓球台。这些举不胜举的事例,也意味着家长们正在逐步改变角色,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加,把自己当成学校的主人,为班级和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真正成了学校的“同盟军”。
融合,让学校与家庭成为“共同体”
学校从老校区搬来时,大门口紧临公路,车多,路窄,不远的150米处就是曹家坪马路市场,人更多。门前的公路上既没有警示标识,又没有斑马线,还有16路公交终点站设在校门口。每天上放学时,到处是人,到处是车,家长们担心,教师们操心。
为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学校和家长多次交流,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一方面,由几位德高望众的家长督学跑市、区两级政府,找领导反映情况;向市公汽公司递交报告,要求将16路公交车终点站迁移到公务员小区门口;另一方面,由家长委员会组织人员成立“家长护校队”。家长们每天轮流在早晨7:30至8:00间、下午4:30至5:10间,分三路执勤于校门口和学生经过的主要交通要道上,及时分流车辆,疏散人流,确保师生上放学安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家长、学校多方协调,2011年9月1日,16路公交车终点站从学校大门口移走,南塔派出所每天在学校人流高峰期派出巡逻大队人员维护秩序,市交警支队二大队在学校路段安装了减震带、减速提示牌、学校警示牌,并在路口两处划了斑马线。大家用实际行动奏响了“携手创平安”的校园曲。
该校校外环境不但复杂,校内环境也好不了多少。原高职院有一百多户家属,还有部分外来租住户,有的在学校空地种菜,有的乱扔生活垃圾,有的乱搭乱建,有的饲养家禽家畜……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环境卫生和校容校貌,也损害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学校领导、家长督学将情况向市、区“三创办”反映,得到了市、区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市“三创办”主持召开的协调会上,一些家属扬言:“这菜地我种了七八年了,哪个敢去扯我的菜,我就跟他玩命!”“这个学校原来就是高职院的,要我们交卫生费,不可能!”…… 109班的家长代表刘华旭说:“我没有读多少书,今天市‘三创办’召开校园环境整治协调会,不是为了哪个人或者哪个单位,而是为了学校2000多名孩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在座的都是有孩子的人,不少人还是有文化、懂道理的知识分子……我相信大家能理解上级领导和学校师生的苦衷,一定会配合学校的工作。” 一席话语打动了在场的住户。
2013年12月28日,在南塔派出所、高职院及市城管执法大队等单位监管下,许多家属主动拆除乱搭建的棚架,把菜地的菜扯掉;学校封闭了无人管理的生活垃圾站,购买了移动式垃圾车,每天请专人清运。如今,人们只要一走进校园,看到的是一片绿色,闻到的是一阵花香,听到的是一片欢笑。
(郴州市苏仙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