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双峰:“四高模式”给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 ——双峰县甘棠镇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近年来,甘棠教育人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四高模式”(高标准的办学条件,高水平的教学质量,高品味的素质教育,高起点的幸福校园)的引领下,脚踏实地,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倾力打造三湘教育名镇,创造了农村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奇迹! 甘棠教育的发展,浸染着一种文化、一种希望;蕴育着一次嬗变、一个梦想。在甘棠,“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超前实践的真实写照——从“人人有学上”的初步均衡,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均衡,再到“人人上好学”的优质均衡,该镇在求解教育优质均衡的道路上执着探索,实现了边远山区区域教育优先发展的思路,促进了农村教育均衡发展,谱写了一曲辛酸而甜蜜的歌。 办学条件标准化——“指头”攥成“拳头”,打造区域教育均衡“主阵地” “走在甘棠,所见最美房子,学校不在少数。兴学校、强质量、免学费,偏远山村和繁华都市没有差别”《湖南日报》记者贺威在甘棠采访后感叹道。 甘棠镇共有中小学26所,农校1所,中小学生6000余人。2010年,贺红琼刚刚担任中心学校校长时,全镇有8所学校无围墙、校门,22所学校存在C、D级危房,累计3.2万平方米,70%的课桌椅置办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90%的学校无绿化、无运动场、无食堂餐厅。 “碰上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滴滴答答的,扰得师生们都上不好课”,这是2年前双峰县西部海拔最高——丰稼学校的真实写照。 然而,如今的丰稼不仅有了挺拔的教学楼、现代化的运动场、优秀的师资队伍,而且还高标准、高口碑的通过了省级合格学校的验收,更被誉为双峰西部最美的“雪莲花”,省级合格学校中的“样板校”。 丰稼学校的嬗变只是甘棠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硕果之一,仅2014年一年,像丰稼一样一次性通过湖南省省级合格学校评估的就多达6所。据甘棠镇镇长罗武群介绍,“5年来,我镇累计筹措学校改造资金6500多万元,高标准创建山斗小学、莘耕小学、芭蕉小学等省级合格学校20所,占总数的76.9%,其余学校也基本达到省级合格学校标准。” “晨读古诗、午读经典、暮写随笔”,在甘棠金家中学墙上的这条标语格外引人注目。走进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满脸欢乐的孩子瞬间让人对这所学校倍感亲近,学校建设有实验室、图书室、电教室、音乐室等,音体美器材配备齐全,达到湖南省一类学校标准。音乐活动室内,40多名学生正跟随教师朱海斌排练名曲《草原小巴特》,孩子们时而舒展,时而跳跃,让人很难想象这只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 “家庭是小家,学校是大家。办学条件的改变对学校功能也是一种拓展,除了教育教学功能以外,这里还是孩子们的乐园。”甘棠镇中心学校校长贺红琼介绍道。截至目前,该镇共有20所学校高标准建成省级合格学校,所占比例位居全省农村乡镇前列,21所学校建成园林式学校,22所学校建有水冲式厕所,23所学校建有环形跑道、篮球场、沙场和乒乓球台,17所学校装有太阳能路灯所有学校都实现了绿化和硬化。新建教师廉租房、公租房315套,新建公寓式学生宿舍163套。各中学和中心小学新建高标准食堂餐厅4栋,18所村小各建有100平方米以上的学生食堂。实现了学生不辍学、资源不流失的目标。 如今,走进甘棠镇、任何一所中学或小学,校舍面积、生活配套设施、实验设备、音体美仪器及图书等均已达标,所有学校都实现了绿化和硬化。这个地处双峰县西部边陲的农村小镇达到了办学条件的高位均衡。 师资共享优质化——“输血”融合“造血”,落实教育均衡“硬条件” 师资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如何全面推动甘棠镇教育均衡、优质、高位发展成为该镇极为关注的问题。 “爷爷教数学,奶奶教语文,没有音体美,上课真无味。”这句顺口溜,是对甘棠镇2010年以前师资队伍情况的形象描述。甘棠镇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属省级贫困乡镇,山高水少石头多,是对甘棠镇的真实写照。由于办学条件日趋落后,工作生活环境艰苦,教师外流多,在岗教师平均年龄偏大,教师队伍严重老化。加之教师文化程度偏低,知识老化,教法陈旧,面对新课改束手无策,致使大量的学生流失。 面对现状,甘棠中心学校“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一方面积极补充特岗教师,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免费师范生,5年来,全镇补充特岗教师和免费师范毕业生108名,教师的年龄、学历、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整体得到优化。 “爷爷是个老红军,爷爷待我亲又亲……我为爷爷唱歌谣啊,献给爷爷一片心。”刚走进载树小学的校门,就被稚嫩的歌声吸引、原来是朱清老师正在给二年级的孩子们上音乐课,她时而弹琴,时而教孩子们打节奏,小小的教室里处处洋溢着欢乐。 甘棠镇西部海拔最高的丰稼学校,全校共有教师8人,除老校长刘梅芬外,其余7个均为特岗。“特岗教师的到来,使我们学校教育教学变得有声有色。”说起特岗教师,刘梅芬就眉飞色舞:“李珂老师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除了正常的体育教学外,还教学生们打跆拳道,孩子们学习兴趣浓,一下课就追着他,没想到我们山里面的孩子也能学到这些“洋把式”。 “年轻教师的到来为我镇的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年轻教师的管理也成为了一个新课题,既需要科学的管理机制,更需要人性化、润物细无声的关怀。”据了解,为使这个特殊群体能安心工作、快乐生活,镇中心学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提升整体办学条件,优化工作环境:如添置现代化办公设备,连接宽带网,免费提供生活用品、餐饮、住宿等,特别是“妈妈式”关怀、“青蓝工程”成长机制及“关爱有加,厚爱一等”的倾斜政策等,使特岗教师“安居乐业”。 如今,甘棠镇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全部配齐配足,优秀教师遍布各村小,学历层次明显提升,教师结构更趋合理。随着教师素质的提升,课堂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义务教育更加个性化、特色化,校园文化艺术节、师生同操同唱同阅读、课本剧展演等活动开展如火如荼,形成了“一校一亮点、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崭新局面。 素质教育常态化——“独唱”变“合唱”,提升教育均衡“软实力” “猪婆山川千里秀,山泉溪水百春图,芍药牡丹名遐迩,更有校园胜一筹。”这是湖南省省级合格学校评估组成员,看到山斗小学校园建设后的欣然感慨。 素质教育在很多农村学校常常被忽视,再加上师资配备不足,音、体、美等课程大多是由其他科目的老教师“一肩挑”,甚至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副科”。但在甘棠,音、体、美不仅要上,而且要求要上好,上出特色。 在加祥学校,校长朱剑来自己披挂上阵,执教了一个班的美术、书法课。他把剪纸爱好融入教学中来,教孩子们用手中的剪刀剪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一幅幅剪纸作品的背后是艺术与美的熏陶。在甘棠,有不少校长身先士卒,任教音、体、美等课程。 “我们两口子都在外面打工,平时回来的少,但这一次回来,我发现孩子变化真不小,唱歌、跳舞、书法样样都行,人也活泼了不少,你看,这字写得还真不赖,跟城里的孩子没差别了。”大富村村民在看到孩子的变化后,特意跑到学校感谢老师。 “这些小娃娃真不错,能唱能跳,能文能武,搞得好呀!跟看春晚似的”在看完中心学校第七届艺术文艺汇演后,学校附近赶过来看节目的李大爷高兴的点评到,“我可是艺术节的忠实粉丝,他们办了7届,我就看了7届,娃娃们的表现一年比一年好,节目一年比一年精彩,看着娃娃们在上面蹦蹦跳跳,觉得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甘棠镇中心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六一,元旦等大型活动,随着各校素质教育的大力开展,每年元旦汇演时,改变了以往“小学生合唱,中学生演讲”的表演模式,教师们寓教于乐,把课本剧,音乐剧等搬上舞台,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其师生共同参与的《远山的呼喊》在全县的素质教育汇报表演中得到高度的肯定。 谁说村小的孩子只能读死书?如今的甘棠镇,素质教育遍地开花,以前闹哄哄的大课间变成了孩子们竞相展示才艺的“黄金时间”。孩子们的课余时间也由原来只能做填空题——做作业、追逐打闹,变成了做多项选择题——书法、剪纸、绘画、演唱、跳舞、手工编织等项目。 校园文化的成功是甘棠镇长期开展素质教育的结晶之一。中心学校倡导各中小学发展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短短3年时间,校园文化栏目以及与之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今,“一校一品”的校园文化格局已经形成,部分学校还在探索校园文化整合,打造“教育共同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全体甘棠教育人正乘着“建三湘教育名镇”的梦想阔步前进,强力推进乡镇一体化的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谱写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华章。(双峰县教育督导室 娄底市教育督导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