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学生成为“手机控”
别让学生成为“手机控”
汉寿县第三督学责任区 龚银娥
两年前,女儿为我们各买一台智能手机,没有键盘的触感,觉得不适应。跟同事、朋友一起吃饭聊天对方都在不停的微信,语音,自拍,刷屏……女儿说我out了,于是开通流量,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可怕的习惯,早晨睁开眼第一件事是摸摸手机在哪里,晚上睡之前最后一件事还是玩手机,似乎离了手机就与世隔绝一般的孤独!!!半年前家里安了WiFi,吃晚饭时总是看到一个学生坐在台阶上左手拿一包方便面,右手拿着手机,旁边放一瓶奶茶之类的饮品。后来一到下课,就有三五个学生一人拿一手机凑在我家楼下的角落里,最近蹭网学生发展到十多个,于是为WiFi设密码,开始两天学生少了一点,这几天队伍又壮大如初,原来他们下载了WiFi智能钥匙,害得我白天不得不关闭WiFi。学生依赖手机到如此程度,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又何尝不成了手机的奴隶。
当我有了不当“奴隶”的想法,在百度输入“别让手机”马上跳出“……绑架了你的人生”、“……冷落了亲情”、“……绑架了自己”、“……制造了最远的距离”、“以后人们离婚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手机而不是婚外情”、“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身边,而你却在 …玩手机……”手机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确实也捆绑了自己,冷落了亲情友情,一家咖啡馆的牌子上写道:“我们没有WiFi,和你身边的人说说话吧!”
在随访中我注意观察带手机进课堂的学生的表现:虽然很怕被老师发现,心里总惦记着手机,时不时拿出手机看一看,根本无心听课,目光与教师不同步,情感与教师不同步,目标亦与教师不同步,这不仅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当我们的学生一个个成为“手机控”,当你的课堂被手机转移目光,“无手机课堂”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无手机课堂”今天成为一个新名词真是不可想象,因为它是我们过去课堂的常态。今天的学生,埋头拨弄手机,没有交流,没有思索,没有创造,这是多么可怕!手机终究是人的工具,但是,当埋头上网、游戏成为青年生活的主旋律,甚至须臾离不开手机的时候,人就退化成手机的“奴隶”了。这不仅是一个人、一个群体的疾患,更是一个时代的疾患。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把学生从无止境的手机世界中拯救出来,我认为我们至少可以做好以下几件工作:
第一、发起“无手机课堂”倡议活动。先选取几个班级试点,再把“无手机课堂”强化成班级公约,让学生之间互相督促;活动试点班级可从几个班扩大到全校,并评选“无手机课堂”班级,鼓励学生们争做“无手机课堂”优秀个人,营造“无手机课堂”的良好氛围;学校对手机的管理规定应当人性化,允许学生下课时打开手机,允许学生在特殊情况下不上交手机等等。
第二、开展社会实践。学校要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他人友好合作、共同探究,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验证自己所学,朝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努力,与社会接轨。
第三、安置摄像头、屏蔽仪。针对“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不妨在教学时间段,在教室、图书阅览室等学生学习、交流的公共场所,启动屏蔽仪功能。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和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更能提醒学生在学习场合不得使用手机,养成合理使用手机的良好习惯。
第四、家校联动。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培训,要求家长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修养,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影响孩子,陪伴孩子多读一点有益的书籍,丰富孩子的课外知识,和孩子一起构建健康、高雅的精神世界,让孩子远离手机里的虚拟世界。让家庭成为孩子的第一“无手机课堂”。学校要和家长联手,加强学生与父母的沟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让学生认识到过分依赖手机的危害,学会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这样,才能给爱玩手机的学生“心理断奶”。
“手机控”现象不仅出现在课堂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通过虚拟互联网辐射现实生活的手机世界,已经开始腐蚀亲情、友情乃至爱情,甚至开始侵占本就不多的亲子时间……无论课堂内外,让我们一起挣脱手机的“绑架”,重新回归充满鸟语花香的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