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领军队伍、打造人才高地
——第二批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成绩优异
2014年,省教育厅对2010年立项的第二批27个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组织了结题验收。建设期间,这些团队一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44项,获得科研经费6.6亿元;签订横向开发合同494个,横向到账经费3.08亿元,产生经济效益34.45亿元;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二等奖8项,省部级一、二等奖77项;公开发表论文4090篇,出版专著104部,出版教材71部,译著2部;申请专利536项,专利授权336项,动植物新品种登记10个,软件著作权登记35项;培养博士后64人、博士254人、硕士1818人、本科生17390人;获得国家优秀博士论文1篇,省优秀博士论文19篇、硕士论文52篇;邀请讲学648次,被邀请讲学312次。
一是团队的创新合力效应初步显现,一些创新领域取得重要成果。比如中南大学梁叔全负责的“高强高导铜合金制备科学及应用技术研究”团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6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团队制备的专利产品应用于高速列车电机、神舟系列飞船陀螺仪上。长沙理工大学刘朝晖负责的“耐久性道路工程新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17项。
二是团队建设对学科发展和学位点建设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创新团队起到了凝聚人才,催生成果,扩大影响的重要作用。一些团队探索建立了人员开放流动的管理机制,加大了拔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团队建设,一批人才入选了国家和省级人才支持计划,学术地位和影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建设期内,一些创新团队获得争取到了国家和省级团队、平台等方面的支持,国防科技大学苏金树负责的“网络技术”、湘潭大学郑学军负责的“低维材料及其器件力学”和喻祖国负责的“微分方程数值方法与信息处理”、长沙理工大学刘朝晖负责的“耐久性道路工程新技术”4个省高校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团队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一些创新成果在国内外产生较好影响。
三是团队文化建设初见成效,绝大多数创新团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建立了人员聘任、科研考核、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团队内部团结协作好,注重梯队建设和对年轻人的使用与培养,探索形成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