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督学责任区建设情况汇报
涟源市督学责任区建设情况汇报
一、 涟源督学责任区基本情况
涟源市20个乡镇,共有中小学校378所,近13万学生,其中乡镇中心小学20所,村联校220所,教学点75个,初中校54所(2所民办),普高6所、职高3所(2所民办)。自《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出台后,我教育局和教育督导室高度重视,着手调研,考察学习,现责任督学各校已挂牌,但督学责任区正在酝酿之中,计划8月底建成督学责任区,今年下学期正式开展工作。
在督学责任区酝酿期间,我们以20个乡镇中心学校和15所市直学校共计35个单位,形成暂时性的35个督学责任区,开展督导工作。
二、督学责任区工作目前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在市教育督导室领导下,各督学责任区自主开展工作。一是严查课堂教学,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排查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发生;三是注重学生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行为;四是加强公用经费管理,实现公用经费开支公开、透明;五是开展食堂月评比制度,实现食堂供餐安全、环保;六是实行学校班子成员年考核制度,体现用人德才兼备。
三、责任督学挂牌情况
我市督学挂牌以兼职督学为主,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实行“一校一督学,一督学督五校”的方案,坚持了每所学校每月一次督导。
四、教育督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督导队伍非专业化,教育督导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教育督导是一项专业水平比较高的工作,教育督导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教育教学经验。但是此类人资历深、高级职称,如果他们进入督导队伍就纳入普通公务员编制,享受科级工资待遇,没有教龄津贴,工资严重减少,因此有能力的教育管理者和教研工作人员都不愿意进入教育督导队伍。而我们的督导队伍急需要他们,这种矛盾不解决,建立一支水平高的专业教育督导队伍很难,教育督导工作难以落实。在这方面福建省人民政府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在1990年福建省公务员局就出台了《关于教育部门督导机构的督导人员提高工资待遇和享受教龄津贴的通知》(闽人薪[1990]46号) ,解决了教育督导非专业化和督导队伍水平不高的问题。
(二)督学责任区建立模式模糊,难以一蹴而就。上级部门没有明确建立督学责任区的具体模式和方案,全国各地责任督学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同时也都在观望,致使督学责任区迟迟没有建立。
(三)教育督导难以开展工作,角色难以定位。上级没有强有力的手腕具体落实《教育督导条例》,督导经费没有解决,督导办公场所没有落实,督导人员编制没有到位。巧妇难成无米之炊,基层县市教育督导只能还是应付检查的形式进行督导工作。现在教育督导员难以形成督学督政的“警察”,只能是政府和教育的“老好人”。
五、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
为了贯彻《教育督导条例》,落实督学责任区的建立,实现《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见》,要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一)争取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对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视,完善的教育督导机构和建立督学责任区。
向市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汇报《教育督导条例》(国务院令第624号)、《教育督导暂行规定》(教育委员会令第15号)、《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争取市委、政府主要领导认识到深化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建立创新型社会,就要强化教育督导,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争取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加强对教育督导的组织领导,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建设,加强督导队伍的建设,保障教育督导经费。
(二)贯彻相关文件精神,建立责任督学区。
市教育督导室设教育督导室主任一人,负责全盘工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三人,分片区每人管理6个督学责任区;办公室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负责文件、资料的书写、归档、汇报;会计一人,出纳一人,负责各个督学责任区的财务管理。
全市35个中心学校、直属单位,初步设想设立18督学责任区,每个督学责任区设:专职主任督学一人,负责全盘工作;专职副主任督学2--3人,分片管理学校督学工作,办事员一名,负责文件、资料的书写、归档、汇报。出纳一人,负责本督学责任区的经费开支报账。各学校挂牌督学由校长或管理人员兼任。
计划督导经费每300万,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经费每年30万,18个督学责任区每个责任区平均每年15万,按人头计算分配到各个督学责任区。督导经费主要用于办公开支、下乡经费开支、教研教改、素质教育质量监测、素质教育教学检查等督导工作开支。
(三)积极开展督导工作,推进管办评分离。
组织督学积极开展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督促指导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做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统筹规划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