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平在全国电教馆馆长会上作典型发言

湖南省电教馆馆长陈德平在会上作典型发言。

陈德平在会上作《努力探索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新模式》的典型发言,受到与会领导的高度评价。
5月6日至7日,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贯彻教育部《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部署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重点工作。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并作重点讲话,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作工作报告,全国32个省级电教馆馆长及部分地市电教馆馆长参加会议。我省电教馆馆长陈德平在会上作《努力探索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新模式》的典型发言,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与会领导的高度评价。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自2011年启动实施以来,在培训基地建设、培训模式探索、培训内容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初步建立了具有湖南特色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培训模式,基本解决了“在哪培训”“由谁培训”“培训什么”“如何培训”的问题。项目实施充分考虑教师专业成长、课堂教学方式深刻变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际需求,坚持以中小学校为培训基地,以一线骨干教师为培训者主体,培训内容以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为引领,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际应用为重点,突出学科教学课例的研讨,强化教师的互动交流、小组合作、共同成长,促进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实践能力的整体提升。
对湖南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杜占元副部长在大会讲话中多次点评并给予表扬。他指出,湖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遵循教师教育基本规律,积极创新培训模式,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探索了新的路径,为各地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供了培训范例和经验借鉴。
王珠珠馆长在工作报告中,还总结了湖南在“加强教育技术专项课题研究,大力推动优质资源在教与学中的普遍使用”、“创新模式,积极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新机制”等方面的经验及做法,对湖南省电教馆2012年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高度肯定。
附:陈德平馆长在全国电教馆馆长会议上的典型发言
努力探索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新模式
湖南省电化教育馆
2013年5月
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颁布,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我国教育信息化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围绕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湖南省电化教育馆在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区域推进机制创新、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区域综合试点及中小学试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的工作,成效显著。特别是自2011年以来启动实施的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在培训基地建设、培训模式探索、培训内容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初步建立了具有湖南特色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培训模式。
一、在哪培训
基地决定培训方向。我省原先的信息技术培训是放在教师进修学校里进行的,经过反复论证,我们认为新一轮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只有放在中小学校课堂里,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下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才会有实效。
我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设立在中小学校,按照省、市、县三级基地建设,建成了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系,省、市、县三级培训基地实行分级负责、分级建设、分级管理,省级培训基地主要负责市、县两级培训基地培训者和省级教育技术应用骨干培训;市级培训基地主要负责高中教师、市级教育技术应用骨干和所在城区的市直学校教师培训;县级培训基地主要负责初中、小学教师培训。每市州、县市区至少建立一个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培训按分学科、分学段进行,培训基地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师资选择一科或多科进行培训。
二、由谁培训
师资决定培训质量。在解决在哪里培训以后,由谁培训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决定了湖南新一轮教育教师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只能主要由中小学一线教育技术应用骨干教师来施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师资团队由两个部分组成:主要部分是学科主讲教师(10人左右),全部来自教学一线,他们承担本学科10个教学案例的设计、课堂展示、解读与研讨,同时负责对参训教师的说课、汇报课等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点评;另一部分是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专家,来自中小学、大学、教师培训部门和电教部门,主要承担教育技术能力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解读和培训,并负责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评价。一线教师培训团队主要由各培训基地学校培训科目中的教育技术应用最优秀教师担纲,也可整合区域教师资源,组建覆盖全县市区的学科主讲教师团队。
三、培训什么
内容决定培训目标。为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我们确立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案例为培训的主要内容,辅之以教育技术能力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内容。每个培训基地学校对培训科目提供10堂案融合例课。培训活动围绕案例展开: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观摩实际案例,结合案例解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方法和经验;参培教师针对案例开展互动研讨;根据培训要求开展教学设计、备课、说课、上课活动,在实践中加以巩固和消化;通过评估查找问题,使参培教师得到提高。为了打造出学科教学案例精品,我们对教学案例的选题、设计、试教等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一是案例要紧跟教学进度,不打乱基地培训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二是案例要选择适合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的课,特别是能突出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的优势;三是10堂课解决10个方面的问题,各有所侧重。
四、如何培训
目前,我省初步探索并总结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培训新模式,在基地设置、培训团队、培训内容、培训流程、培训形式、培训评价等方面实现了“六大结合”,即培训基地与中小学校相结合;一线教师与理论专家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技术理论相结合;案例观摩与研讨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考核考评与上机考试相结合。基本建立了“观摩—解读—研讨—实践—评估”的培训“五步流程”。观摩:让参训教师观摩10个精选的学科案例,通过观摩案例,使参训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教学的融合产生感性认识;解读:主讲教师围绕如何利用现代媒体和资源,有效突破案例中的重点,解决案例中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解读;使参训教师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理论与方;研讨:由主讲教师针对案例出题,组织参训教师开展相关讨论,进一步加深参训教师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实践:组织参训教师开展撰写教学设计、说课、上汇报课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参受训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教学融合的能力;评估:对参训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和实践汇报课以及学习过程进行效果评估,同时进行上机考试,检验参训教师学习效果。
湖南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教师专业成长、课堂教学方式深刻变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际需求,坚持以中小学校为培训基地,以一线骨干教师为培训者主体,培训内容以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为引领,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际应用为重点,突出学科教学课例的研讨,强化教师的互动交流、小组合作、共同成长。老师们参训积极性高涨,纷纷反应培训针对性强、效果佳,这种以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既注重理论学习,又注重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切实提升教学设计的能力和水平,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实践研究,达到优化教育教学目的。
湖南省教育厅也非常重视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的运用,明确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等级证书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教师聘用、特级教师评审、教师资格再认证的必备条件,下一步,我们将广开思路,深入探索,不断完善和丰富培训模式,努力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