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教育局长黄瑜湖南教育网上谈“化解大班额”
怀化教育局长黄瑜湖南教育网上谈“化解大班额” |
www.hnedu.cn 发表时间:2011年10月03日 12:58 来源:湖南教育网 【字体:大 中 小】 |
![]() 怀化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瑜(左)做客湖南教育网谈“化解大班额”。 本网讯 在一些城区学校,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室里满满当当挤了八九十个学生,老师用扩音器讲课;因为空间紧凑,学生动都不能动,因为一动就会影响到其他同学;而老师也只能在三尺讲台上来回走动,根本不敢走下讲台与学生互动,因为座位之间的空隙小,一转身可能就会碰到学生的书本。 3年前,在怀化市,每到开学时,都会有很多“计划外”的学生要求入学。学校不得不把这些学生临时分派到已编定的班级中,班额因此迅速膨胀,有些班级甚至“塞”了上百个学生。 但就在这三年,怀化的大班额问题得到了充分重视和缓解,城区大班额几乎完全消除,原来的80、90人甚至上100人的班级消失不见了。 “怀化同其它城市一样存在城区大班额问题。2008年,城区公办小学平均班额达67人,初中平均班额达61.6人,班额最大的一个班达到103人。按标准班额计算,当时怀化城区共缺少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5万个。”9月30日上午,怀化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瑜做客湖南教育网“局长谈教育”在线访谈栏目,专门就“城区中小学校大班额”问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访谈由湖南教育网携手新浪微博、科教新报、中国教师报共同举办,黄瑜与网友在线畅谈“顺应民生化解大班额”,并同步在新浪微博上进行同主题“微访谈”。网友们十分好奇,怀化究竟采取了什么措施,让城区大班额得以有效缓解?黄瑜在访谈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怀化在解决大班额问题上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还热情回答了网友提出的其他问题。 预计将增加26000个学位 ,“择校热”降温 “由于主城区学校、城乡结合部学校、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的孩子往县城挤、县里的孩子往市里挤、市里的孩子往省城挤。”黄瑜认为,形成“大班额”的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城市发展扩张中学校规划建设滞后,造成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二是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就读学生大幅上升;三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升学压力助推择校,不少家长想方设法将子女挤进城区优质学校;四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黄瑜介绍,近30年来,怀化市城市面积、人口增长了近5倍,但市城区公办学校仍然是80年代初的办学格局,只在1992年新建了一所实验学校,2006年新建了一所河西学校。 黄瑜向网友坦言:“当时城区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老百姓意见很大。” 但这3年来,怀化的义务教育公办学位明显增加,城区大班额得到有效缓解,教师队伍结构得以优化,区域内教育日趋均衡,教育质量明显提升。 2009至2010年增加学位7200个;2011年钟秀学校投入使用、迎丰路小学搬迁项目完成后,3年累计增加学位近12000个;随着新建的第五中学等学校相继建成使用,加上学校内部挖潜等,怀化市城区预计共将增加学位26000个。 怀化还通过师资引进、加强区域师资整合交流和培训教师来优化教师队伍素质,要求引进的新教师要有高学历,年龄在30岁以下,这些老师进入以后,教师队伍的素质迅速得以提高。 城市各中心区域均有中小学校,基本能满足学龄人口就近入学的需求,校际之间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差距日益缩小,“择校热”呈降温趋势。目前,怀化城区小学平均班额59.3人,初中平均班额50.2人,和2008年相比,分别减少了8人、10人。 2011年怀化市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在全省排第7位,平均总分全省排第8位,提前实现了怀化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让怀化教育质量进入全省第二方阵”的目标。 5年计划解决大班额,走出社会办学新路子 对于怀化在化解大班额方面取得的成绩,很多网友都表示好奇。不少网友在湖南教育网在线访谈栏目和新浪微博上向黄瑜提问:“为化解城区义务教育大班额,怀化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黄瑜介绍道,怀化计划从2008年起,通过5年左右时间,基本化解怀化城区义务教育大班额,基本满足城区学生的就学和就近入学需求,基本实现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五年内将共实施新建、改扩建项目20个,计划投资6.9亿元,新增学位26000余个,补充师资900人。 为化解城区大班额问题,2008年下半年怀化制定了这个城区教育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并于2009年以政府文件下发。 “可以说五年行计划是一个城区教育扩容提质计划、均衡发展计划、质量提升计划。”黄瑜向网友介绍。 “大家知道怀化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财政的压力也很大,这个财政要满足运转,还要做一些民生建设等的需要,所以小财政要办大教育,是非常不容易的,是要想很多办法,要通过一些智慧、一些创新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黄瑜说,近年来,怀化的小财政办大教育可以用 “挤、扶、引、配、补”五个字概括。 所谓“挤”就是严格落实教育强市经费投入,千方百计挤资金保教育。2008年到2010年,仅怀化市本级城区教育项目建设性投入就达2.01亿元,是前5年总投入的近10倍。 “扶”就是大力扶持民办教育,争取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民办教育,目前仅怀化城区就有8400多名学生在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大大减轻了财政办学压力。 “引”就是引进社会资金办学,按照合格学校以上的标准来办小规模的学校和幼儿园。如今已开工的宏宇新城三完小本部项目就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商配套建设的学校,开发商进行投资建设,建完之后交给政府,不直接办学。 “配”就是通过“BT”模式、用配置土地收益筹集教育经费。已开工的市五中,占地135亩,投资1.343亿,是政府用“BT”模式建设的。怀化四中改扩建项目和已投入使用的东晟中学等也是通过配制土地、“BT”模式筹集了总额5亿元以上的资金。 “补”是积极补充教师。近3年来,怀化在市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城区通过公开招考共补充393名教师。 3年来,怀化市直接、间接投入教育资金75.43亿元,新建、改扩建各类学校750多所,增加学位27500个。 不仅仅城市学校扩容,更重要是教育均衡 有网友提出:“大班额其实就是‘择校热’引起的,所以要解决大班额,是不是应该先解决择校问题?” 黄瑜回答说,“择校”实质上是择名校、择名师,近几年来,怀化在千方百计扩充教育资源总量的同时,积极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他详细介绍了怀化促进教育均衡的3个措施。 一是在学校发展上,实行以强并弱、以强带弱。怀化先后将几所“弱校”并入“强校”,还计划将正在建设中的宏宇新城学校办成迎丰路小学本部,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扩张。此外还将一些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成“盟校”,通过管理上的指导、派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上课、不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等方式帮助薄弱学校快速成长。 二是在师资配备上,实行定期交流、结对帮扶。怀化要求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每年按5-10%的比例在校际间交流,积极开展教师对口支援,实行强弱结对、城乡结对帮扶,结对学校一定3年不变,教育资源共享,统一考核奖惩。 三是在招生方面,实行划区招生。小学一年级入学根据学校布局状况及时调整入学区域。小学升初中按划定区域和对应初中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两个原则统一分配学生,做到招生政策公开透明,招生工作公平公正。 “下一步,要把五年行动计划抓紧完成。我们还有其他的一些项目,主要是完成宏宇新城学校、新建第五中学、新建鹤鸣中学、财校改办小学、市三中初中部搬迁至三完小南校区、华峰子校改办幼儿园、扩建石门小学、新建河西小学等项目建设,要抓紧实施完毕。在第一个城区教育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完成之后,我们将会随着城市发展同步建设教育项目,使城市发展与教育发展同规划、同建设、同使用,协调发展,均衡推进。”黄瑜说。 访谈中,黄瑜还回答了网友提出的如何实现农村教育提质、加强师资力量整体提升等“化解大班额”的相关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很多网友的问题未来得及及时回答,黄瑜表示,以后将继续关注湖南教育网,欢迎网友继续关心和支持怀化教育,并希望能在网上听到更多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建议。(唐雯娟) 相关链接: |
责任编辑:肖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