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学生生活管理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学生生活管理初探 |
发表时间:2011年7月8日 来源:湘西州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字体:大 中 小】 |
凤凰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王海燕 “寄宿学生”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打工或经商,学校离家遥远,需要在校寄宿的中小学生。湘西自治州共有中心完小以上的中小学校408所,初中生、小学生34957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08715人。由于该州地广人稀,学生上学路途遥远,95%的农村中小学生周一至周五都在校寄宿,周六、周日才回家。湘西州经济基础薄弱,农村支柱产业少,根据调查,60%的学生家长被迫离开家乡而到广东等沿海地区挣钱打工。由于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周六、周日回家的主要目的就是到年迈的爷爷、奶奶或亲戚家里取一下生活费,农村老人因文化知识欠缺,无法从精神上给孙辈慰藉,这些可怜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潜移默化的行为引导,学校成了他们成长的主要场所和精神家园,怎样对这些长期生活在学校的学生进行科学管理,让他们在学校幸福成长呢?本人就寄宿学生生活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门调研,发现湘西州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在校寄宿学生的生活状况,想办法改善条件,很多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了大胆探索,形成了一些比较好的生活管理经验,下面谈谈对寄宿生管理一些好的做法: 一、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寄宿学生有了比较舒适的环境 良好的生活环境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愉悦之情,让学生体验到“家”的感觉。寄宿学生年龄普遍较小,非常渴望温暖,渴望家的庇护。截至2003年底,湘西州广大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很多学生宿舍没有窗户,小同学睡的还是高低床,宿舍没有厕所,晚上要到很远的地方方便。学生食堂简陋,没有餐厅、餐桌,学生取饭后只得蹲在地上吃。学校没有开水房和洗衣房,学生吃药都没有热水,更不用说严寒的冬天洗热水脸了,这些学生往往一周才回家换一次衣服,一周才回家洗一次热水澡。2004年开始,湘西州委、州政府在国家财政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心和重视下,大张旗鼓地进行寄宿制学校建设,到2007年12月底,共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308所,使湘西州75%的农村学校学生住宿、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广大农村寄宿学生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如:大部分学校学生宿舍已经变成了标准宿舍楼,学生洗嗽方便、晚上入厕方便;食堂服务功能完善,每天为学生提供各种可口的饭菜,改变了过去食堂只提供米饭,不提供炒菜的局面。很多学校建好了医务室,方便学生小伤小病和大病应急;建好了学生运动场,多媒体设施,为学生提供比较宽敞舒适的休闲场地。 二、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寄宿学生喜欢学校集体生活 寄宿学生在校时间长,特别是休闲时间长。如:湘西自治州农村寄宿小学生一般是早上7︰00起床,8︰30上课,下午3︰30放学,晚上8︰30睡觉,除开正常上课时间、中午正常休息时间、晚上正常睡觉时间,休闲时间有6个小时左右,如果将这些学生像“羊羔”一样栓在校园里,一天两天可能没事,长久下去学生肯定会闷得心里烦躁,必然“逃离”校园去逛街游荡,去网吧玩游戏,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很多学校想了很多办法丰富寄宿学生的业余生活。一是成立休闲兴趣小组。寄宿在校的小学生没有家庭作业,无需上晚自习,很多学校派专人教师将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一些业余兴趣小组。让他们掌握一两门艺体特长。如:凤凰县三拱桥小学、吉信小学成立了篮球学习兴趣小组,兵乓球学习兴趣小组,苗歌学习兴趣小组,土家族山歌学习兴趣小组,苗鼓学习兴趣小组,骑高脚马学习兴趣小组等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他们的休闲生活,又使湘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二是开放游乐设施。有些学校添置了很多游乐设施,DVD多媒体教室,文体用品,成立休闲时间管理人员,开放游乐场所,让学生晚饭后在管理人员的监护下打打球、做做游戏、 看看电视等等,使这些学生带着甜蜜满足的笑容进入梦香。 三、倾情关爱,让寄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温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尤其是教师更应将爱的雨露尽情播洒在这些特殊群体身上,全州很多寄宿制学校的教师都做得很好。 (一)生活上无微不至关心 寄宿学生全天24小时“衣、食、住”都在学校,要求学校从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生活老师—保育员,从校长—后勤主任—食堂人员,从校长—班主任—医务人员等各级人员都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小到年幼女生的梳头,大到学生的意外伤害都要事事俱细,将他们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如:凤凰县腊尔山希望中学各班主任详细记录了每个寄宿学生的生日日期,如果学生生日碰巧在学校,学生都会收到班主任的礼物和班级同学的祝福。湘西州民族特殊教育学校的寄宿学生来自全州各个县市,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家都在100公里之外,交通不便,这些听障、智障孩子全学期不分周六、周日都呆在学校,该校全校教职工向他们倾注了全部的爱,孩子们的生活每天24小时都有人护理,每逢端午、中秋、六一、元旦佳节,校长都会带领全体教师和残疾孩子一起过节,一起吃粽子、吃月饼、吃团圆饭,让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二)建立寄宿学生档案,开通亲情热线 全州各寄宿制中小学每学期开学初,认真按照州教育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州教通〔2008〕45号)文件中关于寄宿学生的管理要求,由各班主任详细了解和登记寄宿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情况、身体情况、家庭住址、家庭经济情况、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式、父母工作地及联系电话等,建立专项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父母的爱是任何爱都无可取代的,孩子们需要父母的安慰,需要倾听父母的教诲。很多学校为孩子们开通了免费亲情热线:凤凰县禾库中学、龙山县红岩溪镇明德小学、保靖县碗米坡小学等自2008年起就开通了“二线”:一是“亲情热线”,学校设立公用电话亭,让学生与外出务工父母免费定期通电话;二是“教师热线”,让班主任与外出务工父母或监护人通过电话或网络随时取得联系。 四、抚慰心灵,让寄宿学生克服脆弱自卑心理 寄宿学生有三种自卑心理。第一种是民族自卑心理。湘西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说的是本民族语言,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听不懂或不完全懂汉语,对汉族老师的语言和语义,经常云里雾里,不知道意思,沟通交往能力和领悟能力明显不如汉族学生,加之服饰习惯和生活习惯与汉族学生区别比较大,一些汉族学生经常背着老师侮辱性的称呼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为“苗子”或“土蛮子”,少数民族学生普遍比较自卑。第二种是与非住校生的自卑。一些非住校生经常向他们“炫富”和“示威”,认为自己家庭条件好,有专人陪护和照顾,有些非住校生有地域优越性,一旦发生小摩擦,就威胁恐吓寄宿生,喊校外的当地人帮忙“教训”他们,使得一些寄宿学生抬不起头。第三种是寄宿生弱势群体的自卑。在寄宿制学校住校生之间经常发生下列现象:男同学欺负女同学,年龄大的欺负年龄小的,顽皮的欺负老实的,家庭条件较好的欺负条件差的,使得一些年龄小的老实的学生焦虑、害怕、孤僻。针对这种情况,各寄宿制学校一是加强了民族团结教育。如凤凰县第二民族中学、两林小学、花垣县两河小学、吉卫民族中学、龙山靛房小学等要求汉族教师努力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在生活中与少数民族学生尽量使用“双语”交流,耐心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沟通,发现汉族学生中歧视少数民族的部分学生老师都严厉批评教育,很多学校经常开展学生活动,使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实现民族一家亲。二是建立心理咨询室。一些寄宿制学校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师在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还抽出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培训和辅导。湘西寄宿制学校配备的生活老师,保育员,宿舍管理员,都没有正式编制,一般都是临时聘用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看见学生哭闹不止或受委屈采取过激行为而束手无策,不懂与学生“交心”。针对这种情况,很多心理健康教师一是定期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一些科学规范的心理引导方法,解决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矛盾。二是加强自卑心理疏导。每学期都定期开展针对自卑心理的专题知识讲座,让寄宿学生认识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鼓励这些学生自信、自尊,热爱生活,励志进取。对一些自卑表现比较严重的学生,心理健康老师不厌其烦地加强个别辅导,建立个别档案,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心理矫正,让他们回归正常心理状态。 总之,湘西自治州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学生生活管理近几年无论从政府还是从学校都非常重视,摸索出了很多独特的方法,但毕竟是一项新型教育管理工程,从制度拟定和实施方面都还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贫困寄宿生的生活资助力度亟待加大;寄宿生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寄宿生的安全隐患比较多;社会各界关爱不够等等,需要湘西州党政领导和全体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把这项惠民、惠生工程做得更好。 |
责任编辑:朱永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