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农村工业类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稳定性研究
农村工业类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稳定性研究 | ||||||||||||||||||||||||||||||||||||
发表时间:2011年02月10日 10:36 2011年1月9日 来源:邵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字体:大 中 小】 | ||||||||||||||||||||||||||||||||||||
摘 要:目前农村工业类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流失,有经济环境、社会认识、工作压力等多方面原因,其中有些原因是职业学校单方面无法解决的。做为职业学校,更多的还是应当从制度层面入手,根据学校办学条件的实际,采取科学合理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构建和谐开放、友好轻松的工作环境,创造“双师型”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解决其工作的后顾之忧,才能让“双师型”教师乐于奉献、安心工作。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稳定性;现状;背景;对策 一、现状 教师的稳定性,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竞争力和生存力。农村工业类中职学校在这方面却是一个十非薄弱的软肋。邵阳市位于湘中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居于湖南省的中等水平,职业教育中的“十百千万”工程却曾一度是湖南教育的亮点。但是,近几年来,邵阳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却因为优秀教师的流失而受到了很大的阻碍。通过对邵阳市所辖的九个县中七所农村职校的调查发现,教师的流失,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流失,平均超过了其总数的10%
表1 2005-2007年邵阳市部分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外调情况调查统计表 新邵职中是国家教育部2005年认定的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从1998年到2007年这10年时间内,共流失教师68名,其中1998-2001年系该校发展的低谷时期,当时在校学生人数未超过1000人,共有31名教师外调;2002-2004年学校内抓管理外树形象重新崛起,外调教师人数减少到20名;近三年学校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在校生人数突破2000人,仍有17名教师外调,其中双师型教师14人。在双师型教师中,有8 人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证书,6人拥有中级专业技术证书,其中包括高级教师4人,高级技工1人;有2 人调往市重点普高八中, 3人调入省重点普高一中, 6人调入行政机关单位(含考取公务员),1人调入大城市职校,2人调入高职学院。 二、背景 1、经济环境。农村职业学校中,工业类职校教师的平均年收入比同层次的农业类职校的教师略高,比小学、初中以及一般的普通高中待遇可能要好一些,但比起省市重点普高、公务员、大城市职校、高职学院的同层次职员,那可差得太远。新邵职中调出的“双师型”教师调往新单位后年收入增涨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新邵职中“双师型”教师调出后平均年收入增幅对比 很显然,这些“双师型”教师在新单位的年收入远远高于新邵职中。经调查,邵阳市其他县80%的职业学校都与此类似。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况且,收入高的单位,社会地位也高。 2、社会认识。尽管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助学金保障体系,但农村农民的观念远没有城市居民观念的认识高。从招生生源可以看出,邵阳市九县三区的职校学生,近几年初中毕业会考中成绩属中下的占到90%以上。职校的地位远低于普高,在新邵教育行业中,仅高于不成规模的民办学校中的专职教师。 3、工作压力。有人说普高有升学压力,职高没有,职中教师很轻松。其实,这些人并不了解职业学校,并不了解职校教师。至少有两种压力是职中教师无法甩脱的。一是招生压力,邵阳市九个县,不论是国家级重点,还是普通职校,都是处于生源被动局面。学生宁愿花钱买普高也不读职高是一个原因,城市学校、外地市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买生源抢生源也是一个原因。目前,湘中地区的农村职校基本上没有寒暑假,一律全员招生,走村串户劝学在近几年是大家普遍使用的方式。二是教学压力,学生招进来了,还要留得住,否则,办学效益、社会声誉都会大打折扣。职校学生大都是双差生,厌学情绪较普遍,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管理提出了挑战。特别是近几年,大多数职校都将学生评教的结论做为了期末考评的重要依据,教师的压力更大了。只所以能成为“双师型”教师,自有他们顽强的钻研精神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是学校的能人、多面手,是学校教师中的精华,是做事能让领导放心的对象。在部分职业学校,这些教师往往身兼数职。他们既是多门专业课的把关教师,每天要上4-5节课,又是专业操作指导教师,同时还是某个班的班主任,有的还要兼教研组长、学生干事或实训管理干事等等。到了招生期间,又要完成本专业一定数量的招生任务。所有这些,给“双师型”教师带来的是心力憔悴,他们的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压力,便会促使“双师型”教师跳出“苦海”。于是,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另谋高就。 三、对策 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生存、饥渴、性等)、安全需求(安全感、防备生理损伤等)、社会需求(与人交往、友谊归属感等)、尊重需求(自尊、受人尊重等)、自我实现需求(实现个人能够实现的一切)。农村工业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之所以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不能缓解这种本能的需求。针对湘中地区农村工业类中职学校的特点,要想稳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缓解压力。职业学校要针对教师工作现状不断地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不能用“能者多劳”的阿Q精神来安排教师工作,那种累死一批人耍死一批人的管理机制是不可能稳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我们在管理中,既要做到才尽其用,又要让他们专于一项,特别是专于他们所喜爱的一项,创建开心和谐的工作环境。比如说,不要每期安排太多门类的专业教学课程,不要身兼太多种类的工作岗位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双师型”教师乐在其中,忠于职守。学校招生工作,要成立专职招生小组。做为教师,应以教好学生,留住校内学生为己任。全民招生实际上是一种劳民伤财的作法,靠质量和就业吸引生源才是办学的上上策。 2、待遇留人。农村工业类中职学校不像城市职校,靠持续整体地提高学校教职员工的福利,进而促进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达到稳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的,在目前是不现实的。许多校长都感慨负担重,天天到外面跑,跑来的钱还维持不了学校的基本开支。其实,人才,才是最重要的。一所好学校,必需要有一批好教师,尤其是职业学校,更需要一批安心工作的“双师型”教师。困难时期,其它开支可省,设备可缓添,好教师的待遇不可低。让“双师型”教师的收入实现持续增长,比整体提高教职员工的福利还是要容易得多。况且,“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社会声望,多多少少可弥补教学条件的暂时不足。 3、感情留人。不仅仅教师本人要搞好人际关系,做到和睦相处、开心工作;做为学校的领导,更应该主动地与“双师型”教师交朋友,成为他们工作上、事业上的坚强后盾。我们在教师成长研究的调研中发现, 8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成长与领导的重视和鼓励密不可分。在我校组织的教师成长自传竞赛中,凡是认真对待工作、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同志,其人生经历中都有领导关心、同事认可的影子。所以,抓好干部作风建设、改善干群关系、多和老师交流、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是稳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措施之一。 4、事业留人。学校要针对“双师型”教师的特点,让双师型教师在某一学术方面或专业领域方面成为学校的专家、权威,要充分给予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要让他们主持与他们工作息息相关的教育科研课题,让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自我,成为其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主动学习的榜样。期末和年终的各种奖励、荣誉,要尽可能地向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倾斜。也可以借鉴外地发达地区的经验,创建以“双师型”教师姓名命名的人名工作室或人名实训室,这既是对“双师型”教师工作的充分肯定,也体现了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尊重。还可以加强舆论宣传,用宣传教师的方式来宣传学校,用包装事业的方式打造社会品牌。如果条件成熟,甚至可以采用挂虚职的方式来激励教师。比如有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从抓教学的中层领导到抓教学的副校长都设了助理,全部由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担任,他们虽没有很高的福利待遇,但学校认可他们的政治待遇,在相应的工作方面学校赋予充分的权力。 5、政策留人。学校要制订针对双师型教师的相关政策,对“双师型”教师的传帮带、进修培训、课题研究以及培养学生要有激励措施。如新邵职中2007年下学期便出台了《新邵职中项目建设激励方案》,对专业学术论文的发表、课题研究、课程资源建设、专业建设和“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高实施重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学校还要积极争取政府政策,在职称评定、晋级升职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对“双师型”教师家属子女的升学、工作进行照顾等等。 四、结束语 农村工业类中职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本就不易。从一个普通专业教师成长为拥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证书的“双师型”教师,需要2-5的时间,考证、下厂、进修培训更是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虽然大多数学校都采取了签订5年双师服务的协议,但就是工作5年也是不合算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于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培养的问题,势必还有一个稳定的问题。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我们更多的还是需要从学校管理制度层面入手。经济大环境、社会意识形态的问题,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问题,不是靠两个方案就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靠职业学校单方面就能解决的问题。做为职业学校,我们必须根据学校办学条件的实际,采取科学合理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构建和谐开放、友好轻松的工作环境,充分创造“双师型”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努力解决其工作的后顾之忧,才能让“双师型”教师安心工作,我们的职业教育才能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广文·《职业教育办学理论探索与实践》[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2、李琼·《湖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职业技术教育,2006(28) 3、刘春生·《试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策略》[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5(4) 邵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 ||||||||||||||||||||||||||||||||||||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