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省教育厅>信息公开>工作动态>委厅动态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教育略谈

湖南省教育厅 jyt.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09-05-15 00:00 【字体: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教育略谈
长沙县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点滴尝试
www.hnedu.cn   发表时间:2009年05月15日 15:37  来源:湖南教育网 【字体: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就如同植物的成长离不开土壤、水份和阳光。因此,新时期德育工作不应当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割裂开来,而应该将三者有机结合,成为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三者相互依靠,协调发展,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育人效果。
   
历年来,我县始终坚持德育首位,在冷静分析现状,科学研究对策的基础上,提高认识,把握方向,扎扎实实、有效的推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一、坚持德育首位,把握“三结合”教育的主导力量
    学校是德育的主渠道,高度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是学校德育的特性,学校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较之其他方面的影响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是“三结合”教育的重要一环。
  
(一)转变教育观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了“德育首位不动摇,德育队伍不削弱,德育内容不陈旧,德育评价不中断”。一是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实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方案中突出德育目标。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文明和谐校园。三是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四是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五是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将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落到实处。六是通过评选优秀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和优秀团员、少先队员等形式加强共青团与少先队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提高师德修养,切实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这一认识,我县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加强领导,以活动为载体,全面加强和深化我县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一是强化师德教育,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二是加强师德宣传,每年教师节组织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表彰奖励了一批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辅导员、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组织师德典型重点宣传和优秀教师报告团活动,大力褒奖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加强班级建设,不断夯实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微观环境,是教师岗位成才的根据地,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交汇处,也是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的前沿阵地。为此,我们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班级建设与管理,一是确立班集共同奋斗的目标,挑选和培养学生干部,形成班集体核心力量,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自治、自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二是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评选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班级的活动。三是开展班级管理课题研究,探索管理途径,拓宽德育领域。如我县星沙镇盼盼中心小学开展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与培养方法研究》课题,全面实行“以个性育人、抓小事育人、分层次育人、按阶段育人、重素质育人、明方向育人”的不拘一格的育人途径,培养教育学生具备“六会”和“七种能力”(“六会”: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创新、学会生存。“七种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发明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演讲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社交和社会活动能力),促进该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提高家长素质,夯实“三结合”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决定家庭教育的层次。家长自身的知识、品德、情趣、修养、仪态、举止、言谈等会使孩子先入为主,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质量产生一定的导向和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而且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是非常重要的。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齐讲:“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是家庭。”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很多家长根本不关心孩子的教育,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学校老师的事情,父母只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和费用花销,不去管孩子的在校情况和社会情况:有的只顾打工赚钱做生意,对孩子放任不管,还美其名曰“爸妈赚钱还不是为了你”;有的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家酗酒、赌博、玩游戏,破坏孩子的学习环境;有的交友不慎,使孩子也身受其害;还有的家长一味的要求孩子拿高分而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主要通过创办家长,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
家长学校是连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桥梁,作为教育系统的关工委组织,办好家长学校,抓好家庭教育,努力提高家长素质,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几年来,我县各乡镇积极创办家长学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召开了家长学校现场会,颁发了《长沙县教育局关工委示范家长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意见》,成立了家长学校讲师团,将抓家长学校工作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目标管理工作之中。二是邀请老教师、知名人士、专家为学生家长进行家教讲座,利用家教讲座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分析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调整教育方法。三是举办“教学开放日”、“亲子运动会”、“教育成果汇报会”等家校互动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感受孩子孩子的成长喜悦。四是开展了“县级示范性家长学校”的创建活动,先后有黄兴镇中心小学等6所家长学校被授牌,今年又有北山镇合心小学等3所家长学校已接受了市示范性家长学校专家的评估验收,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五是表彰优秀家长,并开展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学生家长普遍反映,家长学校的学习培训,使他们树立了教育孩子的正确观念,掌握了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注意了与孩子平等交流,提高了教育孩子的能力水平。如今,我县家长学校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朝着健康、务实、规范的方向发展,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我县家庭教育环境得到优化,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县的家教水平,夯实了“三结合”教育的基础。
   
三、优社会教育环境,创造“三结合”教育的必要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来自于社会正、负两面的信息交替作用于学生,一些不健康的电影、电视、书籍,不文明行为都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有人说:现在学校老师把学生教育成才需要一个月,而社会上某些不良环境把学生教育成虫只要一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说法不管是否夸张,但是环境影响的负面效应是公认的。由于社会环境复杂多样,要消除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有很大的难度,为此,我县在优化社会教育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一)建立全县社会化德育网络
   
我们紧紧依靠社会各方面关心青少年一代的力量,共同做好德育工作。县政府出台了《长沙县集中整治网吧工作方案》,我们与宣传、文化、公安、司法、工商、卫生等部门协同作战,加强了对文化市场和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整顿,严禁非法出版物进入校园,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各学校均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并与所在地公安部门建立了警校共建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校园治安管理,严厉打击侵害学生人身安全、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不法行为,确保学生人身安全。与此同时,在社区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选派教师担任社区德育辅导员,聘请法律工作者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开办社区家长学校,加强对经营性网吧、舞厅、书摊的管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等做法,实现学校、社区、家庭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使未成年人真正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教育。
   
(二)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一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德育资源进行德育熏陶,组织学生到韶山毛泽东故居、花明楼刘少奇故居、雷锋纪念馆、开慧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长沙市少管所、戒毒所及敬老院等德育基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受到教育,心灵受到震憾。二是组织学生到社区、街道开展如消防知识、法律常识等的讲座,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家庭、社会是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和巩固以学校为龙头,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才能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我县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从对党的事业、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极端负责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满腔的热情,弘扬求真务实精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推进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真正体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为早日实现教育强县而努力奋斗。

                      长沙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责任编辑: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东二环2段238号
咨询服务电话:0731-84714899 备案号:湘ICP备09005173号-8
湘公网安备:43010202000676号 网站标识码:4300000035
技术支持: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网站技术:0731-82207750(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办公时间: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冬春季),15:00-18:00(夏秋季),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教育略谈

9956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