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商大学:党建引领创新发展
春节刚过,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紧扣中央提出的“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要求,撰写的学术文章《数字经济理论体系与研究展望》在中国管理学顶级期刊《管理世界》发表,引发广泛关注。2021年5月,陈晓红就“拼抢数字经济全球话语权”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产生几百万的阅读量,推动了国家有关政策的出台。其领衔的“绿色与智慧管理”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近年来,从牵头建设中部地区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基础科学中心,到获批成立“数据智能与智慧社会”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孪生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20余个,再到与长沙市政府共建长沙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室,进校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湖南工商大学通过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将“创新”作为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融合点,不断提高党建工作质量,有力破解“两张皮”难题,推动了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发挥学校党委“定盘星”作用,勾勒创新发展蓝图
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承担着提升国家原始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湖南工商大学心怀国之大者,瞄准“卡脖子”问题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一流工商大学”的发展目标。学校将“党建引领工程”作为建设创新型一流工商大学的“七大工程”之首,高质量推进学校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学校工作全过程,覆盖办学治校各领域,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培育时代新人、推动改革创新和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2021年学校出台各项改革制度28项,推动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七大工程落地执行。按照“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与理科融合发展的理念,先后成立前沿交叉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智能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微电子与物理学院、数字媒体与信息工程学院、音乐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等新工科、新文科学院;建设国内首个“智慧党建研究院”,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元宇宙研究院等21个校级重点研究机构,建成智慧资源环境管理等22个现代化实验室。党建引领工程形成的成果《关于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有关情况的建议》获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批示,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观点被中央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简报》采纳,《忠诚干净担当的指标体系设计》研究报告获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以区块链技术增强反腐败成效》研究报告被湖南省委“迎接党代会谱写新篇章”建言献策活动办公室采用。
发挥基层党组织“砥柱石”作用,立起创新发展梁柱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湖南工商大学构建“高站位对接、高水平决策、高效率推进、高标准督促”的重大工作牵引机制,实行KPI考核和项目化管理,在全校广泛开展“抓作风、转学风、提质量、谋创新”“我为师生办实事”“榜样的力量”等主题活动,将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充分激发全校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比如,前沿交叉学院党委大力发扬团队攻坚精神,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商务智能、智能制造、智慧社会等领域组织科研攻关。近三年,立项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重大项目8项,承担国家自科、国家社科、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等其他国家级项目42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0余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36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获软件著作权35项。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坚持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邓联荣教授带领团队积极为法治中国和党风廉政建设建言献策,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聂智教授入选湖南省“最美思政课教师”。2021年,该校8个基层党组织获评“真抓实干奖”,7个基层党组织获评“三全育人奖”。
发挥党员干部“排头兵”作用,扛牢创新发展责任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湖南工商大学本着“严管就是厚爱”“跳起来摘桃子”的理念,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搭台子、架梯子、压担子,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新形势下的履职能力和水平,扛牢创新发展责任。着力打造“干部大讲堂”党建工作品牌。邀请中国工程院欧阳晓平院士、卢春房院士、范国滨院士、刘合院士、董尔丹院士、杨宏院士等院士专家,以及中国铁建重工集团、三一集团等知名企业的负责人讲学,用最新的管理理念和科技前沿动态充实干部头脑。出台“干部大讲堂”学习方案,要求学校科级以上干部每年必须修满干部大讲堂20个学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为学校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思想政治工作是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湖南工商大学发扬“至诚至信、为实为新”的校训精神,彰显“培养经济湘军的基地,造就职业企业家的摇篮”的担当,将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引导广大师生校友在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实践中不断激发创新发展的活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特色彰显,获全国外语类课程思政案例大赛一等奖,在省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中表现优异;打造“走近湖湘红色人物”思政金课,组织青年师生走进红色基地进行实践学习,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涌现出“孝爱大使”肖霞、“湖南好人”徐守宝、“长沙好人·身边雷锋”雷小东等品学兼优的学子。
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力量。强有力的思政工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注入动能。2021年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27项,省级奖项32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批38个国家级项目,74个省级项目。学校成为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众创空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禹爱华 通讯员曾晶 巢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