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苏仙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意见
郴州市苏仙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意见
(2016年8月22日)
根据《湖南省教育督导条例》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的要求,湖南省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部分省督学和专家,于2016年5月16日至18日对苏仙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督导评估。评估组根据《湖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试行)》,审核了苏仙区政府的申报材料、查阅了文件资料、核查了经费帐目,实地考察了15所学校。
一、主要指标达标情况与评估结论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根据规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评估认定,应在其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合格学校建设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我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验收标准共有7个方面31项指标,评估组根据要求,重点对每所学校的“师生比、教师学历合格、生均校地、生均校舍、生均体育场馆、实验室、六大功能室、图书室、生均教学设备值和生均藏书”10项核心指标进行了核查。结果是:各学校均达到了省级评估标准。10项核心指标达到情况详见下表。
苏仙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表
学校 类型 | 达标情况 | 师生比 | 专任教师学历合格 | 生均 | 生均 | 生均 | 实验室 | 六大 室 | 图书室 | 生均 教学 设备值 | 生均 | 综合 |
L1 | L2 | L3 | L4 | L5 | L6 | L7 | L8 | L9 | L10 | L11 | ||
小学 | 达标 学校数 | 23 | 29 | 18 | 19 | 26 | 29 | 29 | 29 | 27 | 18 | 29 |
达标学校比例(%) | 79.31 | 100 | 62.07 | 65.52 | 89.65 | 100 | 100 | 100 | 93.10 | 62.07 | 100 | |
初中 | 达标 学校数 | 14 | 11 | 12 | 13 | 13 | 14 | 14 | 14 | 12 | 10 | 14 |
达标学校比例(%) | 100 | 78.57 | 85.71 | 92.86 | 92.86 | 100 | 100 | 100 | 85.71 | 71.43 | 100 |
说明:1.本表系根据《湖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湘教发〔2008〕20号),所列10项核心指标。
2. 10项指标设100分,计分低于80分的学校视为不达标。
3. 县域所有学校达到省定合格学校标准,才具备申报“基本均衡县(市、区)”资格。
(二)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
《方案》要求,对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的评估,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分别计算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评估标准为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65、0.55。核查结果是:苏仙区的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均达到了国家标准。其中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为0.44,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为0.25。
苏仙区2015年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异系数表
| 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 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元) | 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 | 生均图书册数 | 师生比 | 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 | 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 | 综合 | |
L1 | L2 | L3 | L4 | L5 | L6 | L7 | L8 | L9 | ||
小学 | 全县平均值 | 2.507 | 4.354 | 1000 | 8.849 | 18.996 | 0.056 | 0.053 | 0.036 |
|
差异系数 | 0.754 | 0.542 | 0.492 | 0.466 | 0.356 | 0.286 | 0.266 | 0.381 | 0.44 | |
初中 | 全县平均值 | 3.080 | 3.176 | 1450 | 11.692 | 22.136 | 0.076 | 0.076 | 0.049 |
|
差异系数 | 0.530 | 0.244 | 0.191 | 0.208 | 0.188 | 0.217 | 0.211 | 0.238 | 0.25 |
说明:“全县平均值”是指该项指标全县所有学校的平均值,用于评价该县差异系数是在什么水平下达标的。
(三)区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工作情况
《办法》规定,对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主要从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四个方面17项指标进行,省级可适当增加指标,总分为100分,评估标准不低于85分。我省根据实际增加了3项指标,共20项。核查结果:苏仙区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是96.5分,达到了国家规定要求。
苏仙区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情况表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分值 | 省级评估得分 |
L1 | L2 | L3 | L4 |
A1.入学 机会(20分) | B1.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 2 | 2 |
B2.大班额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 6 | 4.5 | |
B3.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纳入财政保障体系。 | 3 | 3 | |
机会(20分) | B4.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 3 | 3 |
B5.6-14岁三类残疾人口义务教育入学率达80%以上。 | 3 | 3 | |
B6.省、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名额30%以上按初中毕业生比例分配到县域内各初中,并逐步提高。 | 3 | 3 | |
A2.保障 机制(25分) | B7.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 | 5 | 5 |
B8.义务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近三年教育经费做到“三个增长”。 | 6 | 6 | |
B9.推进合格学校建设,制定并有效实施了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财政性教育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 | 8 | 8 | |
B10.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60%以上。 | 6 | 6 | |
A3.教师 队伍(35分) | B11.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教师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按时足额发放。 | 10 | 10 |
B12.义务教育学校学科教师配备合理,师生比达到省定编制标准。 | 6 | 5 | |
B13.建立并有效实施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 10 | 10 | |
B14.落实教师培训经费,加强教师培训 | 4 | 4 | |
B15.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机制 | 5 | 5 | |
A4.质量与管理(20分) | B16.按照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 | 2 | 1.5 |
B17.小学、初中巩固率达到省级规定标准 | 3 | 3 | |
B18.小学、初中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到省级规定标准 | 3 | 3 | |
B19.义务教育阶段不存在重点校和重点班,公办义务教育择校现象得到基本遏制 | 6 | 6 | |
B20.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得到有效减轻 | 6 | 5.5 | |
总计 |
| 100 | 96.5 |
(四)公众满意度调查情况
《方案》要求,评估认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需要对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就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问题,征求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不同群体的意见。我省对苏仙区开展的公众满意度调查综合结果为87.66%。
督导评估组还对苏仙区有关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未发现作为“一票否决”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违纪违规行为。
综合以上结果,评估组认为,苏仙区达到了湖南省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认定标准。评估组将此次督导评估结果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报告,提请最后认定公布。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苏仙区秉承“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苦孩子”的优良传统,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首要民生工程,作为推进区域教育整体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统筹规划,持续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统筹规划,完善政策体系。一是加强统筹规划。从2008年湖南省启动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以来,苏仙区将农村学校“温暖工程”和城区学校“提质扩容”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民生100工程。近几年共投入5.5314亿元,其中农村学校“温暖工程”投入1.4808亿元,完成了31所幼儿园、25所学校操场、19所寄宿制学校热水工程、64所(含高新区3所)乡镇中心完小以上学校的合格学校等8大工程建设。目前,全区所有寄宿制学校24小时均有供应热水。城区学校“提质扩容工程”3年来已投入4.0506亿元,新增3所区直公办园,新改扩建12所学校操场,提质扩容和新建6所学校,分别新增幼儿学位1080个、新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9600个。在2016-2018年计划投入12.3223亿元,新建或接收学校(幼儿园)7所,新增幼儿学位1080个,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4550个。每年对相关乡镇(街道)和部门实施绩效考核与问责。二是出台政策支持。区委常委会和区政府常务会、区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共14次,切实解决扩容提质、教师不足、教师待遇、校园保安等影响教育发展重大问题20多个。三是创新教育督导。构建了督学责任区框架下的专职督学、家长督学、“两代表一委员”督学的“三位一体”督导模式,对每一所学校进行全方位地督导。家长督学、“两代表一委员”督学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积极为学校出主意、想办法、解难题,真正成了学校的“贤内助”。2015年荣获“省示范性督学责任区”优秀等次,《中小学校长》、《平安校园》、《社区与教育》等多家中省媒体推介了苏仙区“三位一体”督导模式的主要做法。
(二)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是教育经费优先保障。严格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要求,全区教育经费做到了以区统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5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12.5个百分点。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做到了逐年增长。二是加大新扩改建设力度。3年多来共投入4.3951亿元,新扩改建学校13所,新增学位13520个。其中投入1.093亿元,通过“腾笼换鸟”方式接收学校3所,新增校舍面积74000㎡,新增学位4730个;投入3.28亿元,新建学校2所,改扩建学校3所,新增校舍面积102200㎡,新增学位8790个;投入221万元,更换课桌椅7700套,床铺1940套。2016—2017年计划投资71700万元,新建和续建学校5所,新增校舍面积116500㎡,新增学位7240个。三是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3年来共投入3393万元,全区29义务教育学校实现校校通光纤,100%的班级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建立了网络视频专递课堂。苏仙区还从民族大团结的高度,与新疆托克逊县结成友好联盟,积极开展网络联校,对市一完小、湘南小学等学校专递的每一堂示范课,进行全程实录,积累了大量的课件、教案、学案、课堂实录等优质资源。这些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及校园群共享,为托克逊县的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学习、观摩和教研素材,助推了两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公招外引,提高教师素质。一是配足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近两年公招外引教师269名,其中分三批共招聘义务教育教师173名,有141名补充到农村学校任教。合理引进区外优秀骨干教师40人,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免费生等8人;加大区内生源定向师范生培养力度。两年来分配48人充实到农村学校任教,输送126人到师范学校定向培养。二是大力开展教师培训。近两年共组织6864人次参加学习培训,其中参加国家级培训1315人次,参加省级培训2603人次,参加市级培训530人次。市级校长任职资格培训35人次,国家、省、市级校长提高培训100多人次,全面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三是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教师工资高于公务员平均水平。城乡学校教职工与区直机关公务员的医疗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等执行标准、资金来源和发放方式一致,教师“五险一金”按标准落实到位。2014年、2015年,全区中小学教师与公务员一样,分别拿到了8000元、10000元的年终绩效奖金。
(四)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发展。一是推行教育精准资助。苏仙区认真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享受资助政策的贫困生近7000人。区教育局还把包乡联校与精准扶贫融合,干部通过下到所包的乡镇、区直学校狠抓学校教育扶贫工作任务,让各类教育资助政策和资金落到实处、贫困学生得到实惠。二是尝试教育联盟发展。大力开展城乡学校接对互助和支部大对接活动,在办学资源、教学资源、人才培训、送教下乡、跟班学习上互动联盟。市一完小发挥百年老校的辐射作用,组建了两个校区,实施“管理互促、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五大工程,搭建学校管理和教研交流平台,互促互动,共同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扩散。三是实施“一校一品”工程。着力创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特色文化品位,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奠定基础。市十三中的“好习惯一生好”教育,市四完小的家长督学工作,华湘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这些特色教育先后被中省媒体推介。
(五)促进公平,关爱特殊群体。一是关注随迁子女。坚持“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原则,实行小升初阳光招生,切实保障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2016年,全区共接收进城务工随迁人员子女9337人,其中入读公办学校比例为70.54%。二是关爱留守儿童。做好农村中小学每年春秋季开学时的本辖区农村留守儿童普查统计工作。依托现有农村中小学、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资源,确定各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建设点,并配置电脑、电话、图书、文体用品以及所需活动设施器材。2015年确定全区20所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纳入“民生100工程”。三是关心残疾儿童。采取分类就读保障三残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对有一般智力、视力、听力障碍的适龄入学儿童,采取就近跟就读的办法入学;对智力、视力、听力障碍特别严重的适龄入学儿童,采取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办法入学。目前,全区现有6-14周岁“三残”儿童235名,已入学225名,入学率95.7%。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乡学校有一定差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硬件条件和办学水平整体落后城区学校,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设备相对陈旧落后,图书资料相对不足;二是一些未进行合格学校建设的村小、教学点办学条件需逐步改善,边远山区的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很难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任教,教师数量不足,结构短缺,水平相对较差,使这些学校管理水平、教育质量无法迅速有效提高;三是城区学校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由于原有规划不足,城市建设中配套学校建设不力,加之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产生了新增入学压力,使得城区学校出现了资源紧张,生均校园面积、生均校舍面积不达标,以及大班额现象。
四、督导意见
一要突破薄弱环节。要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坚持“雪中送炭,抬高底部,倾斜薄弱,补齐短板”原则,将财政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重点解决各薄弱学校存在的薄弱环节;二要提升办学水平。深入研究对策,重点解决村小、教学点的硬件配置,全面优化其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三要正视新问题。积极应对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区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多部门协作,积极解决老城区教育用地和校舍建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