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感悟“恰同学少年”——探访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
“拿到《征友启事》的朋友们,快到这边来集合了!”
刚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湖南一师)城南书院校区门口站定,几名民国装扮的学生便往记者手里塞了一份《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这则启事当年用兰亭帖体书写后油印,笔力刚劲,文情真挚。端详着微微发黄的纸张,众人仿佛穿越回“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峥嵘岁月。
1915年秋,在湖南一师读书的毛泽东发出一则征友启事,希望结交对学问、时政感兴趣,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为友。启事注明,来信由第一师范附小陈章甫转交。落款署名“二十八画生”,即毛泽东的笔名。
近年来,湖南一师师生从这一历史细节出发,精心设计、排演沉浸式大思政情景剧《征友启事》。记者一行在实景演绎中移步换景,途经校训大厅、大礼堂、八班教室、八班寝室、城南古井等14处纪念点,体验开学典礼、修身课堂、寝室讨论会、野蛮体魄等课程环节,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年湖南一师学子寻良师、觅益友的经历,从吉光片羽中感悟革命先辈成长成才、确立信仰的过程。
1913年春,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的毛泽东,听说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招免费师范生,且膳宿费低廉,毕业后还可担任教师。他觉得不错,于是前去报名,以作文满分成绩被录取。第二年,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入湖南一师,毛泽东被编入第一师范本科第八班。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一代伟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远大理想从这里起步。
“纪念馆用丰富的展品讲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成长成才经历,每年参加红色研学的学生有数十万人。让青少年回到历史场景中亲身体验,把历史和现实勾连起来,青少年在红色场馆中才会真正地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行,这是我们创作这堂课的最终目的。”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馆长杨丹说。
当年的学生是怎样上课的?跟随情景剧中“陈章甫”的步伐走进八班教室,板仓先生“杨昌济”正在教授“伦理学”课程。八班教室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的教室,共复原陈列了30个座位。教室桌椅连为一体,右侧有栏杆,黑板为推拉式,便于学生誊抄笔记。
“学习是为了什么?”“杨昌济”向在场学子发问。
“为了使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学习是为了振兴中华。”“救亡图存!”……在场参与者纷纷回答。“学习就是为了救国,我所倡导的伦理思想并非仅仅局限于个人情感认知的培养,而是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和提高个人的伦理修养,志在挽救国家民族之危亡。”“杨昌济”说。
红色是湖南一师最鲜明的底色。现如今,曾经的红色足迹依旧如火种般承载初心使命、传递理想信念。
“身处八班教室的复原场景中,我更能感受到当年青年毛泽东和同学们的学习精神,当年的学子吃不饱穿不暖,但心中想的是家国。”湖南一师学生袁伯仁告诉记者,“我们也要把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结合起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夯实专业本领,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
“近年来,学校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积极发挥校本红色育人资源优势,构建出红色场馆育人、红色校史育人、红色游学育人、红色研究育人、红色艺术育人、红色环境育人‘六位一体’的红色育人体系,实现教学相长。”湖南一师教育学院院长胡春光介绍,“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学校红色资源转化为‘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生动教材,与新时代对接、与新青年对接,创新话语体系、丰富育人手段,以一师红铸就青春红。”
来源: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