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径开展全人教育——湖南省长沙高新区凌云小学大单元教学创新实践
《中庸》中的“致广大而尽精微”,体现了既从精微处着眼又从广大处入手的方法和智慧。湖南省长沙高新区凌云小学(以下简称“凌云小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以“办一所富有生命涵养的学校”为办学理念,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育人目标,以大单元教学为实践载体,扎实开展全人教育,在“致广大”的育人格局与“尽精微”的教学实践中找到平衡点。
以“广大”之视野破局,重构全人教育的价值坐标系
凌云小学立足时代需求,开启教育教学变革,其大单元教学理念的前期探索可追溯至2018年,彼时围绕“小学文学作品教学”破题,将课时融入单元教学设计,尝试构建“四线推进·四维审美”综合教学模式(“四线”是指“内容、方法、程式、结果”4条线路,“四维”是指“主题、语言、结构、技巧”4个维度);2021年,以这一成熟探索为根基,进一步形成“三维赋能”支撑体系,打造出“四化四构”大单元教学模式。
从单一学科探索到系统性改革,从课堂内部优化到校家社协同,学校始终以“培养完整、丰盈、有韧性的生命个体”为目标,通过挖掘学科知识中蕴含的智慧、情感、审美与价值信仰,让教育跳出“分数本位”的窄化视野;借助湘江新区科技企业、公园、博物馆等社会资源,建设“行走的课堂”实践基地,让全人教育的场域从校园延伸至社会;践行“教育合伙人”理念,推动家长进校园参与“治校之事”、共同解读“学生心事”,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以“精微”之实践筑基,夯实全人教育的教学支撑力
全人教育的宏大目标需依托扎实的教学支撑才能落地。凌云小学从资源、评价、教师三个维度构建“三维赋能”体系,以“精微”的实践打磨教学质量,为全人教育筑牢根基。
在资源整合上,学校搭建学科资源库,收录各科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与课例视频,为虚拟仿真、场景还原等数字化教学情境提供支持;同时,打破校园围墙,将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载体,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知知识的温度。在评价优化上,摒弃单一分数评价的局限,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实时监测学习数据,精准跟踪学生成长动态;围绕大单元核心任务设计科学评价量规,将知识掌握、技能运用与情感态度纳入评价维度;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及家长、社区代表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从不同视角捕捉学生成长亮点,让评价成为指引学生发展的“指南针”。
教师是全人教育的关键力量,学校以“精微”研修助力教师成长:通过线下日常教研与线上假期学习协同推进,开展“青蓝”师徒结对、特级教师共研、“主题式”教研与“成长营”研修等活动,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张应卓经学校骨干教师指导,“让知识‘串起来跳舞’,将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在课标中找方向、在课例里学方法、在实践中磨功夫,最终把握大单元教学的精髓。
以“辩证”之智慧构课,实现全人教育的课堂转化
大单元教学是连接“致广大”与“尽精微”的核心纽带。凌云小学的“四化四构”课堂模式,将全人教育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教学环节,在课堂实践中实现“广大”格局与“精微”细节的统一。
育人化课程结构,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挖掘单元中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等育人要素;同时,将宏大目标设计为具体课时任务。教师龚莉执教三年级“Family”单元时,摒弃传统单词操练,将“介绍家人、感恩家人、表达爱意”的张力融入教学,通过“家庭感恩卡片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动笔书写“Thankyou,Mom.Iloveyou”的过程中,既提升了语言能力,又能重梳与家人的情感联结。
情境化问题解构,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子任务。教师谭婕教《荷叶圆圆》时,把教室变成“荷塘”,学生在画叶脉理解“摇”字结构、编小诗描绘荷塘景色的过程中,观察力、想象力与表达力同步提升,内敛的学生眼中绽放光芒,调皮的学生静心创作。
整合化知识重构,打破教材章节界限。教师夏远程以“寻根传统文化”为锚点,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串联成线,带领学生“叩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码”古人智慧、“传薪”文化薪火,让文化从课本走进学生心灵。
应用化方法建构,倡导“玩中学”“做中学”“创中学”。学生不再死记硬背“造纸术步骤”“赵州桥特点”,而是在绘制《清明上河图》时走进北宋都城,体会文化魅力,实现从“知识记忆”到“素养生成”的跨越。
凌云小学以大单元教学为桥梁,在“致广大”中拓展全人教育的格局,在“尽精微”中打磨教学实践的质量,为学校基础教育改革“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提供了有力支撑。(长沙高新区凌云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刘爱灵)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