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行湖南省第十三届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评优活动的通知

湘教办通[2016]43号 关于举行湖南省第十三届中小学体育与 健康教育教学评优活动的通知
各市州教育局: 为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我省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努力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决定今年10月在长沙市举行湖南省第十三届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评优活动。现将《湖南省第十三届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评优活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湖南省第十三届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评优活 动实施方案
湖南省教育厅办公室 2016年4月20日 |
湖南省第十三届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
评优活动实施方案
一、主办单位
湖南省教育厅
二、协办单位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三、承办单位
长沙市教育局
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四、参加对象
全省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小学的专(兼)职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任课教师
五、活动组别
体育高中组、初中组、城市小学组、农村小学组和健康教育组。
六、活动安排
活动分两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市县级活动。 2016年9月20日前由各市州、县市区组织本区域教学评优活动,具体日期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二)第二阶段:省级活动。由省教育厅组织评审,并推荐优质课于10月下旬在长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学集中现场展示。各市州代表队由下列人员组成:领队1人、工作人员1人和参加现场展示课执教教师1名(承办地长沙市2名)。报到具体日期、地点另行通知。
七、活动办法
(一)第一阶段
1、各组别授课年级、人数要求
高中组体育课为水平五、初中组体育课为水平四、小学组体育课为水平三或水平二,健康教育课学段、年级不限;授课班级学生数均为男女各20人。
2、主教材内容
各组教学主教材内容依据“目标统领教材”的原则以及各水平阶段《课程标准》的要求,由授课教师自行确定。
3、评审与推荐
各市州按一等优质课1节、二等优质课2节、三等优质课2节,共推荐5节课参加省级评审,其中高中体育课1节、初中体育课1节、小学体育课2节(必须有农村小学体育课1节)和健康教育课1节(不含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近两届全省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评优活动中参加过第二阶段活动的教师不再选派推荐。
(二)第二阶段
1、各市州于2016年9月20日前上报第一阶段活动材料,包括:
(1)各市州第一阶段评优活动通知、通报、活动总结和参评教师在市州、县市区评优活动中的成绩证明;
(2)《湖南省第十三届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评优活动推荐评审表》(见附表1);
(3)教学U盘,包括授课教师教案、教学设计、说课材料以及该堂课的现场视频(高清MP4,720P分辨率1280×720,宽高比16﹕9)。报送的教学视频必须完整、能够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貌,视频要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并包括上课学校、年级、任课教师姓名、教学内容等基本信息。请使用数字摄像机连续摄制,图像、语音必须清晰(配字幕为佳)。
2、2016年10月,将组织专家,按照评优细则(见附表2、附表3)对各市州上报的70节课进行复审,并从中确定15节现场展示课,并及时向各市州反馈专家组评审意见。
3、2016年11月,进行现场展示活动。
(1)现场展示课前,评优活动组委会将统一安排授课教师与学生见面接触时间。
(2)第二阶段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由承办单位选派,高中课为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初中课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小学课为五年级或三年级学生,健康教育课学生年级依据教学内容确定。
(3)体育与健康教育每节课授课时间统一确定为中学45分钟、小学40分钟。健康教育课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4)授课教师于课前10分钟就展示课的教学指导思想、设计等向专家组及观摩人员作扼要说明,即“说课”。
(六)体育课均在与篮球场面积相当的场地进行,健康教育课在室内进行。除主教材所需的器材由承办单位提供外,提倡自备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自制创新器材、乡土器材等。自制创新器材、乡土器材必须经教学实践反复验证,不存在安全隐患,并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和健身价值。
(七)每节展示课后将组织专家现场点评,并安排现场交流与研讨互动环节。
八、评课的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应符合素质教育发展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育课教学应充分发挥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手段作用,健康教育课教学应注重增强学生的公共卫生和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选择上要针对教学对象的差异,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教案设计
体育课以教育部2011年颁发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及2003年颁发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健康教育课以教育部2008年颁发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明确提出教学任务、目标,要求具体,教学方法、手段有针对性,课时计划(教案)设计合理,并有创新。
(三)教师教学能力
能依据课程的目标体系合理选择教材;善于为学生营造探究、自主、合作学习与活动的空间;教学组织清晰、合理;讲解简明、生动,示范正确、恰当;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适宜并有针对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能依据教学实际,灵活把握、运用教学原则。
(四)学生学习态度
全体学生能生动、活泼、自主的参与学习,心理体验良好,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五)教学效果
完成本课预期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生个体在原有的基础上技能、知识、情感方面有所发展;师生、学生间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做到教学相长。
(六)教研、教改因素
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手段、方法、模式,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课的练习密度
各种类型和不同教材的体育课都应科学合理地掌握练习密度。
九、评奖
(一)市州级活动评优名额及奖励办法由各市州确定。
(二)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市州上报的视频课进行复审,并根据复审结果颁发“一、二、三等优质课”和“现场展示课”证书。
十、其他
(一)各市州要加强评优活动的组织领导,结合当地实际,本着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有利于教育教学科研的不断深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认真制定本地具体实施办法,并要开展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动员广大中小学体育和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参加,开展广泛的交流、研讨,以推动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二)第二阶段现场展示活动期间,各市州可根据本地实际,安全有序组织教师观摩。
附表:1、湖南省第十三届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评优活动推荐评审表
2、湖南省第十三届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评优活动体育课评价细则
3、湖南省第十三届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评优活动健康教育课评价细则
附表1
湖南省第十三届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评优活动推荐评审表
市州教育局(公章) |
| 联系人 |
| 联系电话 |
| |||||
通讯地址、邮编 |
| 电子邮箱 |
| |||||||
推荐参加省级评审优质课(5节) | ||||||||||
序号 | 市州评选 获奖等次 | 学段 | 主教材内容 | 授课教师姓名、性别、单位及联系电话 | 主教材教学所需的教具、 器材(注明数量) | |||||
1 | 一等优质课 |
|
|
|
| |||||
2 | 二等优质课 |
|
|
|
| |||||
3 |
|
|
|
| ||||||
4 | 三等优质课 |
|
|
|
| |||||
5 |
|
|
|
| ||||||
附表2
湖南省第十三届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
评优活动体育课评价细则
评价指标 | 评价内容 | 评 价 标 准 | 各项 内容 得分 | 各项 指标 得分 | ||||||||||||
一级指标及 权重 | 二级指标 及分值 | 优(100-86分) | 良(85-76分) | 中(75-60分) | 差(59分) | |||||||||||
A | B | C | A | B | C | A | B | C | A | B | C | |||||
教学 准备 (13) | 说课(4) | 普通话清楚,表情自然、大方,陈述内容有条理、紧扣教学主题。 | 4 | 3.7 | 3.4 | 3.3 | 3.2 | 3 | 2.9 | 2.7 | 2.4 | 2.3 |
|
|
|
|
教案(7) |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要求具体,步骤清晰,图文规范 | 7 | 6.5 | 6 | 5.9 | 5.6 | 5.3 | 5.2 | 4.7 | 4.2 | 4.1 |
|
|
| ||
场地设计与器材布置(2) | 布局合理,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利用率高 | 2 |
|
| 1.6 |
|
| 1.4 |
|
|
|
|
|
| ||
教师 教学 能力 (46) | 选择教材(4) | 在课程目标体系的统领下,能合理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和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选择教材内容。 | 4 | 3.7 | 3.4 | 3.3 | 3.2 | 3 | 2.9 | 2.7 | 2.4 | 2.3 |
|
|
|
|
讲解(3) | 简明、生动,正确运用术语,与示范手段有机结合 | 3 | 2.8 | 2.6 | 2.5 | 2.4 | 2.3 | 2.2 | 2 | 1.8 | 1.7 |
|
|
|
| |
示范(3) | 正确、规范、位置适宜,与讲解手段有机结合 | 3 | 2.8 | 2.6 | 2.5 | 2.4 | 2.3 | 2.2 | 2 | 1.8 | 1.7 |
|
|
| ||
教学步骤与组织(7) | 步骤合理、张弛适宜,善于营造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 | 7 | 6.5 | 6 | 5.9 | 5.6 | 5.3 | 5.2 | 4.7 | 4.2 | 4.1 |
|
|
| ||
教法选择与运用(7) | 注重教与学的双边性,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进行学习 | 7 | 6.5 | 6 | 5.9 | 5.6 | 5.3 | 5.2 | 4.7 | 4.2 | 4.1 |
|
|
| ||
区别对待(6) |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着力于个人发展率的提高,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 6 | 5.6 | 5.2 | 5.1 | 4.9 | 4.6 | 4.5 | 4.1 | 3.6 | 3.5 |
|
|
| ||
情感(6) | 注重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善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 6 | 5.6 | 5.2 | 5.1 | 4.9 | 4.6 | 4.5 | 4.1 | 3.6 | 3.5 |
|
|
| ||
能力培养(6) | 鼓励和维护学生的独立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注重学生自组、自练、自评以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引导 | 6 | 5.6 | 5.2 | 5.1 | 4.9 | 4.6 | 4.5 | 4.1 | 3.6 | 3.5 |
|
|
| ||
课程价值观(4) | 课堂教学明确“健康第一”的课程价值观,合理运用体育手段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 4 | 3.7 | 3.4 | 3.3 | 3.2 | 3 | 2.9 | 2.7 | 2.4 | 2.3 |
|
|
| ||
学生 学习 态度 (16) | 听讲(6) | 认真、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 | 6 | 5.6 | 5.2 | 5.1 | 4.9 | 4.6 | 4.5 | 4.1 | 3.6 | 3.5 |
|
|
|
|
练习(10) | 乐于与教师、同学交换意见,积极、主动、活泼、有序 | 10 | 9.3 | 8.6 | 8.5 | 8.1 | 7.6 | 7.5 | 6.8 | 6 | 5.9 |
|
|
| ||
教学 效果 (25) | 课堂气氛(4) | 师生、学生间相互配合、多向交流,课堂气氛活跃 | 4 | 3.7 | 3.4 | 3.3 | 3.2 | 3 | 2.9 | 2.7 | 2.4 | 2.3 |
|
|
|
|
教育性(4) | 结合体育特点,进行思想品德及意志品质培养 | 4 | 3.7 | 3.4 | 3.3 | 3.2 | 3 | 2.9 | 2.7 | 2.4 | 2.3 |
|
|
| ||
发展性(6) | 围绕课程目标,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重视学生未来健康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 6 | 5.6 | 5.2 | 5.1 | 4.9 | 4.6 | 4.5 | 4.1 | 3.6 | 3.5 |
|
|
| ||
体育素养(6) | 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进步 | 6 | 5.6 | 5.2 | 5.1 | 4.9 | 4.6 | 4.5 | 4.1 | 3.6 | 3.5 |
|
|
| ||
练习密度(5) | 35%-45% | 5 | 4.7 | 4.3 | 4.2 | 4 | 3.8 | 3.7 | 3.4 | 3 | 2.9 |
|
|
| ||
加分因素 (+1) | 创造性的教学 (10) | 加分原因记录 |
|
|
附表3
湖南省第十三届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
评优活动健康教育课评价细则
评 价 指 标 | 评 价 内 容 | 评 价 标 准 | 各项 内容 得分 | 各项 指标 得分 | ||||||||||||
一级指标及权重 | 二级指标 及分值 | 优(100-86分) | 良(85-76分) | 中(75-60分) | 差(59分) | |||||||||||
A | B | C | A | B | C | A | B | C | A | B | C | |||||
教学准备 (15) | 说课(5) | 普通话清楚,表情自然、大方,陈述内容有条理、紧扣教学主题。 | 5 | 4.7 | 4.3 | 4.2 | 4 | 3.8 | 3.7 | 3.4 | 3 | 2.9 |
|
|
|
|
教案(10) |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要求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步骤清晰,图文规范 | 10 | 9.3 | 8.6 | 8.5 | 8.1 | 7.6 | 7.5 | 6.8 | 6 | 5.9 |
|
|
| ||
教师教学 能力 (46) | 讲解(10) | 简明、生动,正确运用术语,概念准确。 | 10 | 9.3 | 8.6 | 8.5 | 8.1 | 7.6 | 7.5 | 6.8 | 6 | 5.9 |
|
|
|
|
板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7) | 板书工整、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 7 | 6.5 | 6 | 5.9 | 5.6 | 5.3 | 5.2 | 4.7 | 4.2 | 4.1 |
|
|
| ||
教学步骤与组织(6) | 步骤合理、张弛适宜,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的思维 | 6 | 5.6 | 5.2 | 5.1 | 4.9 | 4.6 | 4.5 | 4.1 | 3.6 | 3.5 |
|
|
| ||
教法选择与运用(7) | 注重教与学的双边性,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进行学习 | 7 | 6.5 | 6 | 5.9 | 5.6 | 5.3 | 5.2 | 4.7 | 4.2 | 4.1 |
|
|
| ||
情感(6) | 注重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善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 6 | 5.6 | 5.2 | 5.1 | 4.9 | 4.6 | 4.5 | 4.1 | 3.6 | 3.5 |
|
|
| ||
区别对待(6) |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体健康的需要 | 6 | 5.6 | 5.2 | 5.1 | 4.9 | 4.6 | 4.5 | 4.1 | 3.6 | 3.5 |
|
|
| ||
能力培养(4) | 鼓励和维护学生的独立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评以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引导 | 4 | 3.7 | 3.4 | 3.3 | 3.2 | 3 | 2.9 | 2.7 | 2.4 | 2.3 |
|
|
| ||
学生学习 态度 (18) | 听讲(8) | 认真、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 | 8 | 7.5 | 6.9 | 6.8 | 6.5 | 6.1 | 6 | 5.4 | 4.8 | 4.7 |
|
|
|
|
讨论(10) | 乐于与教师、同学交换意见,积极、主动、活泼、有序 | 10 | 9.3 | 8.6 | 8.5 | 8.1 | 7.6 | 7.5 | 6.8 | 6 | 5.9 |
|
|
| ||
教学效果 (21) | 课堂气氛(5) | 师生、学生间相互配合、多向交流,课堂气氛活跃 | 5 | 4.7 | 4.3 | 4.2 | 4 | 3.8 | 3.7 | 3.4 | 3 | 2.9 |
|
|
|
|
教育性(4) | 结合健康教育特点,进行道德品质及其价值观的培养 | 4 | 3.7 | 3.4 | 3.3 | 3.2 | 3 | 2.9 | 2.7 | 2.4 | 2.3 |
|
|
| ||
健康素养(6) | 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进步 | 6 | 5.6 | 5.2 | 5.1 | 4.9 | 4.6 | 4.5 | 4.1 | 3.6 | 3.5 |
|
|
| ||
发展性(6) | 围绕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健康意识,重视学生未来健康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 6 | 5.6 | 5.2 | 5.1 | 4.9 | 4.6 | 4.5 | 4.1 | 3.6 | 3.5 |
|
|
| ||
加分因素 (+1) | 创造性的 教学(10) | 加分原因记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