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教育厅 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200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湘教发[ 2007 ] 51 号 |
关于印发《湖南省教育厅 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 200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
各市州教育局、高等学校、厅委直属单位: 现将《湖南省教育厅 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2008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湖南省教育厅 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 2008年工作要点 2008年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省的总体部署,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化教育结构,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富民强省提供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2008年教育事业规模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3-5岁幼儿毛入园率达到50%左右,小学、初中的适龄人口入学率以及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均达到国家要求,小学、初中年辍学率均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以内;普高与职高招生比例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5%以上。 ——高等与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分别达到12万人和30万人以上;力争高职学院全年校均职业培训1500人次、中职学校校均1000人次、乡镇农校校均500人次。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比2007年增长9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稳中有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75%以上。 ——力争高教自考考生总数40万人次以上,各种非学历性质的社会考试规模达80万人以上。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主要发展目标, 2008年全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教育系统自身建设 1、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要着眼于领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全省教育系统形成学习宣传热潮。认真落实好党的十七大对教育提出的重大任务和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大教育宣传工作力度,营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和推进教育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 2、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配合做好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评议工作。以落实中央、省委干部教育培训“十一五”规划为契机,扩大高校处以上干部培训规模。推动高校党建评估工作深入开展,促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受组织委派党委书记的作用,规范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 3、深入推进教育行风建设。充分发挥教育纪检监察职能作用,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和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进一步增强教育行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能力。坚持标本兼治,从严治理教育乱收费,切实维护教育良好形象。认真开展教育审计工作,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制度,有效防范教育经济风险,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抓好教育信访工作和纠风专项治理工作,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4、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不断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积极建设学习型机关、文明机关、和谐机关。重视教育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重点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进一步转变职能、规范程序,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做好教育信访工作;自觉接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切实提高决策水平和行政能力。做好老干部管理和服务工作。规范机关内部事务管理,着力提高服务质量。 二、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5、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订与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标准,加强学校配套设施建设,组织启动学校改水改厕改厨工程和农村学校教职工工作用房建设工程,建设一批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并争取省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2008年为民办八件实事之一。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市、区)和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实验区建设,管好、用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紧开发义务教育学科资源。落实城市义务教育设施配套建设规划,新建一批城镇义务教育学校,保障城市适龄儿童少年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做好扶持与对口支援工作,加快发展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好西藏班和新疆班。以随班就读为重点,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6、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研究制订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合格县(市、区)标准,进一步加大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力度,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学前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切实做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与指导工作,科学合理布局高中阶段学校。启动省示范性高中重新认定工作,支持农村贫困地区与民族地区建设一批省级示范性高中。加大薄弱高中的建设力度,组织省示范性高中对口扶助薄弱高中,鼓励与引导普通高中注重质量、办出特色。 7、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依法争取各级政府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同时,加大城市义务教育投入,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8、有效化解农村“普九”负债。全面准确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核实工作,按照“先本后息、分段计息、息不转本”原则审计锁定“普九”债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筹措化债专项资金,力争全面化解农村“普九”负债;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制度,强化财务管理,坚决杜绝“边还旧债、边负新债”现象,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重提高劳动力就业与创业能力 9、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按有关规定做好年度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申报评估和遴选立项工作,组织上年度省级建设项目检查和培训,指导项目单位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加大建设力度,提高项目建设水平。积极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等国家职业教育项目建设。 10、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筹备召开全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制订与实施品牌专业建设规划,指导职业院校加强特色品牌专业的规划与建设;开展模块化教学试点,合理遴选教学内容、设置课程和设计课型,促进专业培养目标岗位化;组织职业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现场观摩活动,加强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方法改革,加强职业院校教材建设,鼓励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建设要求,编写专业课校本教材。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建立教学与科研激励机制。 11、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支持职业院校建立行业培训基地,积极参与实施职业教育“四大工程”。鼓励职业院校以行业和区域经济需求为重点,加强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急需人才的培养,培养新型农民。积极配合国家和省相关培训项目,广泛开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和未升学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 四、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12、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积极实施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充分发挥长株潭地区高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引导高等学校规范办学,合理定位,科学发展。 13、认真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加强高水平大学与重点学科建设,支持有关高校开展“211工程”、“985工程”二期建设,建好现有国家、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进一步完善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设一批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急需的专业,停业新设置在校生规模大、专业布点过多的通用专业,适度控制增设社会需求量少的特殊专业,加强师范类专业的布局管理。建好现有重点专业,并结合教育部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实施,启动实施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及资源共享,建设100门省级精品课程,力争30门左右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启动普通高等学校规划教材项目计划,评选确定一批省级规划教材,并做好高质量教材的推广和选用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14、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立项资助一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并从中确定25个左右重大教学改革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建设20个左右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力争其中6个左右入选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继续立项建设省级优秀实习基地和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力争6个左右入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资助350个左右由优秀学生进行的创新性试验项目。开展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推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候选项目。 15、创新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在组织做好国家第十一次学位授权申报和审核工作的同时,深入推动校企合作共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积极探索与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以现有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设若干个研究生创新中心,鼓励研究生开展创新性尤其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开展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认真实施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16、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根据我省产业布局和升级的需要,加强国家、部(省)、校三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引导和支持校际之间、校企之间以岳麓山周边大学为核心,共建共享高水平、多功能、广覆盖的高校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培养和引进一批在关键学科领域领先的创新人才团队,推动高校与行业、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建立健全高校科研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的互动机制,鼓励与引导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创新研发中心,积极利用高校人才优势,推动区域科技创新。面向在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等,设置开放基金项目,引导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并组织高校在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提升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直接贡献度。制订高校重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计划,加强“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努力完善与充分发挥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湘潭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功能,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17、积极主动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落实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推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五、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进一步加强师资建设 18、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广泛开展师德教育活动,表彰一批师德先进个人,积极倡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点希望”。建立健全师德考评与激励机制,引导与鼓励广大教师加强师德修养,争当学生的良师益友,赢得社会的认可与敬重。 19、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完善中小学教师培养体系,提高教师教育质量,鼓励和支持优秀师范本科生到农村中学任教。继续实施有关定向培养计划,为农村乡镇以下小学免费培养2500名专科层次小学教师,为民族贫困地区中学培养教育硕士师资。坚持校本培训为主,依托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加强省级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平台建设,构建以县市区教师培训机构为支撑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组织6万名中小学教师开展非学历远程培训,1万人参加学历提高培训。选拔15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评选500名左右中小学特级教师。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和薄弱学科教师培训。落实中小学校长培养和持证上岗制度,全年省级培训中小学校长800名左右,继续选派民族地区中学校长到省内经济较发达地区学校挂职锻炼。完善城镇与农村教师对口支援和交流制度。 20、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机制,实行专业教师每两年到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两个月的制度。加大省级专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力度,扩大专业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规模,力争有700名以上的专业教师达到专业技能认证水平。完善专业教师专业技能教学培训机制,试行培训与考核分离,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做好省级职业教育优秀“双师型”教师评选表彰工作。 21、推进普通高校人才强校战略。继续实施“芙蓉学者计划”,认真做好2008年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推荐、考核和验收工作,推荐选拔100名左右高校教师参加国家和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遴选培养50个省级教学团队,力争其中6个左右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鼓励和引导高水平教师从事本专科学生教学工作,评选表彰一批省级教学名师,力争5名左右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 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重点,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22、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整体建设工程,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实到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环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好、管好、用好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积极开发学校和社区德育资源。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机构的作用,办好家长学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出抓好十七大精神“三进”工作,重视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指导与督促高校开展心理普查、课程开设、心理咨询活动,并认真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 23、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义务教育学校认真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深化义务教育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努力做好初中毕业学生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积极稳步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研究制订有关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配套政策和高考改革方案,推动高中课改与高考改革的有机衔接。 24、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工作。贯彻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筹备全国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为契机,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活动,上好体育课,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做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抓好包括预防艾滋病和血吸虫病的学校健康教育。组织全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和各类艺术比赛,努力提高大学艺术公共课和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程开课率,确保教学质量。加强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力争长株潭本科高校学生军训实行基地化训练。 25、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教育教学专项督查,引导学校端正办学思想,按要求开齐开好各门课程,从严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总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深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律法规,依法查处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校、重点班现象。督促落实教育教学管理常规,严禁中小学重复教育,严禁违规乱办班、乱补课、乱发资料,严禁城区小学附设学前班。 26、着力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紧紧围绕当前建设教育强省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问题开展应用性、对策性研究,努力为教育科学决策服务。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和指导,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抓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与管理,大力推广应用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增强教育科研效益。 七、着力推进教育改革开放,深入落实依法治教 27、深化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与落实教师管理体制,依法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争取统一城乡中小学编制标准,并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其它层次教育的教师编制标准。指导学校按要求科学设置岗位,认真开展以岗位设置为基础的教师聘任制改革。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完善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制度,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在县域内实行“校对校任职交流”,新任教师先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1年以上。 28、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大民办教育宣传力度,贯彻落实有关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规定和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发展民办学前教育和民办中等职业教育。修订完善民办学校设置标准,积极支持民办学校(幼儿园)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职业院校和幼儿园。组织开展民办学校年度办学情况检查,建立民办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评估体系。加强对独立学院的管理,规范民办学校招生行为和办学秩序,督促民办学校依法办学。 29、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层次与水平。加大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力度,部省合作派出留学人员增加至40人。精心承办第七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促进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建设,提高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水平。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规模,提高培养层次和质量。加强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的指导与规范管理。进一步拓宽政府间教育交流渠道,强化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加强境外捐赠项目管理,争取与利用更多外资发展我省教育事业。 30、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职能作用。研究制订建设教育强市州、教育强县市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组织对首轮最后一批县市区开展“两项督导评估考核”,依法督促县级政府落实办学责任。进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试点,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抓好省级示范性高中的督导评估工作。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 31、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强教育法规宣传,推进我省教育法制建设。组织开展政策调研,抓紧调查研究《湖南省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修改工作。做好第二批依法治校示范性学校评选工作,切实提高依法治校水平。继续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项目及非行政许可项目。建立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规范校务公开,逐步向高校院系延伸,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管理民主化进程。依法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应用与规范化工作,积极抓好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 八、研究解决教育热点与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与和谐发展 32、切实保障建设教育强省投入。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按“三个优先”依法落实财政性教育投入,争取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比上年同口径提高1至2个百分点,其中省本级在保证正常的财政刚性支出外,省本级教育经费年初预算比上年递增20%,并坚持公共教育经费重点向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按要求筹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经费,落实城市义务教育设施配套建设资金。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捐资或投资办学,鼓励学校依法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33、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并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启动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确保100%的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得到国家资助。认真落实高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和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捐资助学,确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34、认真抓好高校招生与就业工作。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进一步完善与落实招生录取相关政策、办法和制度,建立健全透明高效的招生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努力从源头堵塞各种体制性漏洞。总结和完善并列志愿填报、国考统筹等经验做法,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招生考试管理与服务模式。加强对保送生、特长生招考录取工作的监督。做好招生广告审核备案工作,规范高校招生宣传、咨询活动,坚决制止和有效打击各种危害考试安全和招生录取的欺诈行为。同时,认真落实有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积极争取有关职能部门支持,真正把毕业生就业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争取组建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相对稳定的就业基地和区域。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整体提高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