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省教育厅>信息公开>市州动态

聚焦精准抓“三度” 教育扶贫谱新篇 ——株洲市教育资助工作侧记

湖南省教育厅 jyt.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20-06-05 15:54 【字体:

教育扶贫工作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株洲市教育局牵头负责株洲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近年来不断拓广度、增温度、升高度,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行业扶贫先进单位,谱写了一首教育精准扶贫的崭新诗篇。

落实资助有广度  覆盖到位无遗漏

2019年,株洲市九方中学的小言同学以文科559分的成绩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录取。

她出身于一个贫困家庭。其母早年因病去世,父亲弱智奶奶患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一直以来,她家靠父亲做两份清洁工的工作,勉强维持生计,家庭极其困难。依靠教育扶贫政策,小言从小学五年级现在都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高中期间获得了国家助学金和学校奖学金,2019年考上大学后,“金秋助学”活动又资助了她5000元学费,帮助她顺利入学。她深情地说:是国家的扶贫政策帮助她战胜了重重困难,圆了她的“大学梦”

和小言同学经历类似的贫困学生还有很多很多。“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为此,株洲市教育局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学生资助体系集免、奖、助、补、贷多位为一体,实现了三个“全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各级各类公办民办全日制学校全覆盖、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2017年2019年,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9.38万人次,发放资助金37593.1万元。

株洲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一直把“精准资助”原则贯穿于学生资助与教育扶贫工作的全过程,既确保“三个全覆盖”到位,又实施了差异化资助,确保资助无遗漏、无冒领。一是做到精准识别。强化家庭贫困程度认定,对家庭困难程度实施量化评分。利用教育扶贫“一单式”服务系统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对四类学生精准识别排查,组织老师入户开展线下走访核实对未匹配的信息对春秋两季的未匹配学生,全部按县按乡按校登记造册,弄清去向,摸清底数,建立台账。与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建立了定期联络沟通机制,实现了信息共享、数据同步更新。开展多轮大清查,建立了贫困学生信息库二是强化监测督查。株洲市教育局健全市、县、校学生资助三级监管体制,强化督导检查、财务审计、绩效考核和问责制度,确保各项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到位,资助资金安全高效使用组织开展年度全市资助工作专项检查开展“九清零”行动联合核查、脱贫攻坚教育扶贫专项督导,局领导分县包干负责,指导整改问题开展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教育扶贫攻坚暗访督查,通过常态化暗访督查工作,倒逼学生资助政策落实,确保教育扶贫高质量通过国家验收。株洲辖区内就读的学生,无论户籍是本地还是外地,一律平等享受资助。

潜心育人有温度上门服务暖入心

“感谢市局、学校资助干部对我们家的帮助,我们一家从中感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关怀。”隔离期间,株洲市第四中学小姜同学的家人对学校资助专干这么说。

在今年春季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小姜一家四口人被确诊,学业和经济压力对小姜造成了很大心理负担。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帮助小姜全家申领了湖南省温暖工程基金会的专项资助8000元,提前领取2020年春季最高档国家助学金1500元,共计9500元的资助款,缓解了小姜家的经济压力。学校资助专干会同心理教师,通过电话对小姜进行持续的心理疏导,缓解其压力。恢复开学后,将原班级课堂实况网络同步直播,让能正常地完成学业。

疫情无情人有情。疫情防控期间,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迅速启动学生资助紧急救助机制,提前发放2020年春季国家助学金。至4月20日,全市已提前发放各学段助学金共计3971万元,受助人数达56369人。疫情延迟开学期间,为确保“停课不停学”有效进行,各县市区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免费“流量包”,畅通贫困学生线上学习渠道,减轻其网络资费负担。对于本人或直系亲属感染新冠肺炎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每人2000元的标准发放慰问金,总计发放2.6万元,惠及6个学生家庭。

对此,株洲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罗荣华指出,保障贫困学子的受教育权利只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要求,保障贫困学子的受教育质量才是当前学生资助工作的深刻内涵。围绕资助育人”的要求,市把“人文关怀”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暖人心扉的举措不胜枚举

资助服务更加细心贴心。为减政便民,从2018年起,株洲市幼儿入园补助、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高中(职高)助学金等项目申请办理,均不需要基层单位出具贫困证明生源地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不再需要基层单位盖章,改为申请人个人承诺各地各校在国家助学金评审、公示、发放环节中,更加注意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这些举措减轻了申请人的负担,即能少跑腿,又能保持尊严,体现了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关爱。

师生结对,温暖贫困学子。2017年起,株洲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师生“一对一”结对帮扶,发动全市所有在职教师每人帮扶一名或多名建档立卡学生,实施“点对点”帮扶。帮扶教师们重点开展政策宣传、信息核查、学业辅导、心理抚慰和励志教育,做到“一人一案”、“一月一访”、“一人一册”,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为保障资助育人发挥实效,株洲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抓实资助政策宣传,确保国家扶贫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指导各学校将资助育人工作纳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办好中职国家奖学金评选与发放工作;讲好株洲教育扶贫故事。2019年在省市媒体发表各类宣传稿件一百余篇。

开拓创新有高度亮点纷呈显特色

为稳固教育扶贫成果,进一步提升教育扶贫工作水平,株洲市教育局强化统筹协调,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教育扶贫路径和方法,凝聚教育扶贫合力,打造知名助学品牌。

创新教育扶贫路径

2017年8月6题,醴陵市左权镇扶贫专干刘泽林带来了5名学生,报名就读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2017届自强班”。他兴奋的“这一教育扶贫模式非常实在,希望能有更多的贫困户子弟、两后生能够在这里继续升学,且学有所成。

“自强班”的设立,实现了教育扶贫的多个“精准”。一是对象的精准。学员都是“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劳动力),为贫困学子找到了一条“志智双扶”之路,有效地斩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二是扶贫政策的精准。该班学生免去全部学费,列入“雨露计划”,享受国家助学金,给予专门的生活费补贴等。三是培训就业精准。实行“专业分方向、课程有选择、学习小组化”分类培养模式和“宽基础、分层次、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所教即所需。2019年6月第一届101名学生全部顺利毕业,素质良好,技能过硬,最终8人圆梦大学、4人准备参加2020年高考、3人入伍、86人就业。2018年10月,该自强班成为2018年湖南省扶贫工作现场会学习观摩典型,省委副书记乌兰亲临自强班参观考察,给予了高度评价。

图片1

省委副书记乌兰亲临自强班参观考察

因地制宜创特色

各县市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努力,结合当地实际已逐步形成自己的资助特色。茶陵县面对全市近一半的建档立卡学生,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发动当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爱心人士积极捐资助学,设立各种助学基金,确保所有贫困学生资助 “一个不漏”。炎陵实行“阳光资助”,坚持“四公开”,即公开资助政策、公开工作流程、公开受助学生名单和资助标准、公开投诉举报电话,把好事做好,民生实事做实。发动全县1100名教师,进村入户逐一核实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信息,宣讲教育扶贫政策,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醴陵市创新工作模式,建立助学工作长效机制,采取“三看、三查、三问”的形式确保资助工作落实到位。即看学校政策宣传情况、看受助公示情况、看贫困寄宿生生活状况;查受助学生人数、查资金落实到位情况、查档案资料管理情况;问学生、问老师、问家长对资助政策的了解和资助金领取情况。攸县强化资助工作监管,每年由市教育局、财政局、审计局、县纪委组成检查小组对资助资金进行专项检查,全程监督,确保资助资金安全有效使用。渌口区将学生资助工作纳入对学校年度绩效考核,实行目标管理,确保资助工作年年有突破。天元区对残疾、智障等特殊群体学生,全部采取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的方式,加大资助力度,保障就学;联合民政、团委设立“专项资助”,对义务教育阶段非寄宿的家庭困难学生给予1000元/年的资助,保障完成学业。荷塘区围绕“学生得实惠、学校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社会得和谐”工作目标,实施“惠民资助”、民心工程,做到“应助尽助”。芦淞区发动民营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资助学,为家庭困难的学生专设“绿色通道”项目,免除他们的教辅费、生活费、保险费、校服费等;为遭遇重大意外、重大疾病家庭子女设立“特殊资助”项目,2019年资助70人次,发放资助金70000元。石峰区联合关工委设立特困家庭学生帮扶基金,每年对特困家庭学生实施救助,对41名考取985/211高校的优秀困难学生给予奖励,发放奖金20.5万元;云龙示范区对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在籍学生实施了全免费入学政策,教辅、保险、校服、“营养午餐”等费用全部免除,2019年区内共投入900多万元。

多部门联手树品牌

为加大特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力度,株洲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做好国家助学项目的同时,积极联手各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和各类慈善组织,发动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

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市教育局组织、市直部门、新闻媒体及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爱株洲·金秋助学”牵手贫困大学生活动已连续举办了16年,是本地最具影响力的公益慈善品牌,累计募集助学资金8千多万元,资助家庭困难大学生达3.8万人。

图片2

2019年“大爱株洲·金秋助学”牵手贫困大学生活动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东二环2段238号
咨询服务电话:0731-84714899 备案号:湘ICP备09005173号-8
湘公网安备:43010202000676号 网站标识码:4300000035
技术支持: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网站技术:0731-82207750(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办公时间: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冬春季),15:00-18:00(夏秋季),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聚焦精准抓“三度” 教育扶贫谱新篇 ——株洲市教育资助工作侧记

12266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