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第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0169号建议的答复
对省第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0169号建议的答复
邓述东代表:
您三位代表提出的《关于培养乡村振兴接班人推广校农合作教学模式的建议》收悉,经商省农业农村厅、省科协,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湖南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颁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结合湖南省情实际,扎实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强化劳动意识、规范劳动课程、拓展劳动基地、丰富实践形式、提升育人效果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注重“课程+实践”有机融合。严格落实《湖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2022年版)》(湘教发〔2022〕46号)文件精神,要求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各种社会劳动,参加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我省先后开展了以“我的低碳生活”“珍爱水资源”“节约粮食”“变废为宝”等农业相关主题的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通过实践体验,广大青少年将农业科学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农业科普场馆,在“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中学生英才计划”等活动中组织学生前往隆平水稻博物馆、国家级农业科学研究实验室等,在专家指导下亲手进行农业科学实操课程,亲身感受农业科技专家日常科研工作,了解农业科技的魅力。
二、推动“专职+兼职”联合指导。抓牢教师这个关键,采取多种方式,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改革完善考核体系,保障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提高工作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聘请高校教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和有一技之长的学校优秀教职工、社会人才等担任劳动实践特聘教师或指导老师。我省在“百名院士进校园、万名科技工作者上讲台”工作中大力开展以农业科普为主题的活动,邀请印遇龙、邹学校、柏连阳、罗锡文等农业领域的院士及科技工作者为青少年学生开展科普讲座、科普报告等,通过对当代农业技术发展动态深入浅出的讲解,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学农积极性和爱农强农意识。
三、实现“校内+校外”协同发力。一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作用,推动建立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在落实劳动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劳动社团、评选“劳动达人”、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承包校内公共区域卫生等方式落实劳动教育。将家务劳动纳入学校课程管理范畴,制定家务劳动指南,布置家庭劳动任务,推动家长指导督促,鼓励学生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通过社区和社会岗位开发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劳动机会,鼓励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二是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湘发〔2021〕21号),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形式,提升劳动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厅组织专家对各地区(单位)的申报材料进行了全面客观评审,分两批次认定长沙市岳麓区等28个县市区为湖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认定长沙市实验小学等198所学校为湖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校,认定湖南文理学院武陵行知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127个基地为湖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三是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关于动物学、植物学等有关农业方面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参加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使参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四、深化“过程+结果”综合评价。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推动劳动观念转变与地位提升。一是注重平时表现。修订《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明确每学年劳动实践类型、次数、时间等考核要求,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平时劳动教育情况,相关记录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二是实施素养监测。构建劳动素养监测体系,通过“研发评价指标——研制评价工具——实施素养监测——发布评价报告——推进结果运用”五个步骤,形成工作闭环。三是强化结果运用。推行“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增值考察,将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
下一步,我们将指导各地各校抓好贯彻落实,着力健全劳动教育体系,拓展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遴选建设第三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实验校,以点带面推动劳动教育落小落细落实。
感谢您对湖南省劳动教育的关心和支持。
湖南省教育厅
2024年5月25日
联系单位及承办人:湖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罗焱标
联系电话:0731-84722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