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省教育厅>信息公开>建议提案办理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539号提案的答复

湖南省教育厅 jyt.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24-06-19 16:40 【字体: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539号提案的答复

郑晓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涉农高校实践教育促进就业和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经商省农业农村厅,现就您提案中提出的有关建议意见答复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1.聚焦产业需求,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高等学校的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鼓励高校专业设置向直接服务“三高四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领域倾斜,目前局52所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开设涉农专业点132个。二是印发《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服务“三高四新”战略的意见》,重点部署办好涉农职业院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现代涉农职业教育,目前78所职业学校开设涉农专业点141个,推进教育兴乡、人才兴乡、产业兴乡有机融合。三是印发了《湖南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强化学科专业组调整顶层设计,明确到2025年至少调整20%的学科专业,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近年来,我省新增智慧农业、智慧林业、水生动物医学、动物医学、经济林、生物质科学与工程等6个农林专业。

2.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开展科教帮扶

一是积极引导高校主动服务湖南千亿产业发展,探索构建“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三链融合”的科技服务体系和“高校-政府-企业-农民”多元主体协作机制,加强校院所合作、推进校地企协同,助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例如湖南农业大学构建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湘西州、怀化市等地共同探索“科技小院”“支农小队”“转化小区”新型人才培养和技术转化模式,打通深入农村、帮助农民的“最后一公里”,凤凰猕猴桃科技小院获评“全国最美科技小院”。二是组织全省职业院校派出45支乡村振兴工作队定点帮扶67个乡村,目前全省97个农村县市均举办一所示范性公办中职学校、每所农村中职学校均建有2—3个特色专业。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楚怡行动,将16所涉农院校、26个涉农专业(群)纳入湖南省楚怡“双高”“双优”建设计划建设单位,近三年全省高等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累计毕业7万余人。

3.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为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思想、理念、技术、方法、标准、体系改革创新,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我厅共立项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园艺现代产业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现代经济林产业学院、低碳竹产业学院等4个农林类现代产业学院,通过建立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批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二是组织职业院校加盟,采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互联网”的模式运作,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整合职业院校和优质企业资源,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市场营销、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特色民宿等新兴产业。联合骨干企业、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推进集团化办学,组建专家服务团队,搭建产教融合平台,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和项目支持,帮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近两年,高职院校联合企业参与乡村产业建设项目600余个,中职学校为乡村解决科技难题220余项、开发新项目(产品)340余项。

4.涉农职业技能培训形成规模

一是省教育厅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省人社厅等单位,做好农技员、农电员、乡村教师、乡村医生、中职免费师范生等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每年培养11万余人,学员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落实国家、省和市级“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乡村医生定向委托培养计划”“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等政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为农村地区输送本土化人才,2023年定向培养农民大学生9844人。二是依托“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湖南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湖南开放大学办学体系”等平台,精准培养致富带头人,2023年共培训乡村干部2万余名。

5.积极推动涉农企业和涉农机构参与人才培养

一是鼓励涉农企业主动承担实践教育责任。鼓励涉农企业与涉农高校签订联合培养的基地协议、开办不同形式的企业班,通过共同编撰实践方案、教程,指导实践过程,构建实践效果评价体系,不断发挥涉农企业在实践育人中的积极作用。二是充分发挥湖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的作用。现有的水稻等12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均分别设有若干个试验站,涵盖市州农业农村部门和不同地区的涉农企业,并鼓励试验站承担实践教育任务。

6.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鼓励老师参与实践教育

一是我省在2017年全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时,明确提出:“分类细化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制定高校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双师双能型分类评价标准,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和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作为评审的重要内容”。二是《湖南省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湘教发〔2021〕68号)规定:“重视社会服务评价。突出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加强对教师参与学科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训、科技推广、专家咨询和承担公共学术事务等方面的工作评价。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大力促进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科研成果转化、科技推广、创新创业和社会服务等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1.持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体系

一是制定《湖南省高校学科专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学科专业进行科学布局,鼓励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乡村振兴战略,优化专业结构,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办面向农村、农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相关专业。二是紧跟湖南农业产业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动态发布农业产业发展急需学科专业目录。三是集中建好“世界一流培育学科”和省级以上一流本科专业,新增设置一批农林类急需紧缺学科专业、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对饱和过剩、同质化的农林类学科专业予以限制或撤销。

2.加大涉农高校建设支持力度

一是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高等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高校提升关键办学能力行动计划,支持相关专业打造省级一流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引进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总结各高校的经验做法,广泛听取高校教师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高校教师队伍。

3.创新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提升涉农等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着力打通人才培养、成长通道,支持优质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合作举办五年制高职,支持优质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探索实施贯通培养。二是探索职普融通发展新模式,支持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办涉农职业教育本科专业,逐步扩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招生计划向相关专业倾斜。三是逐步将实践教育纳入相关项目绩效考核。针对以涉农企业为主承担的项目,在制定绩效考核内容时,逐步将涉农高校学生的实践教育作为硬性考核内容。

4.提升技术技能培训效果

优先支持51个脱贫县建设职教中心,建设14个市级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联合区域内多部门,面向农村地区,围绕乡村振兴继续开展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高素质农民、各类工匠或传统技艺传承人、创新创业等培训工作。支持职业院校充分利用师资、场地和教学实习资源优势,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在校内校外积极开展高质量培训。

5.多措并举强化服务

继续实施好定向公费培养农技特岗人员、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定向培养村(社区)基层组织人才等工作。充分发挥全省高校办学、技能、专业、人才等优势,继续抓好面向农村基层派遣科技特派员、派遣干部教师驻村、科技攻关等工作,继续开展好党建、文化、健康、生态等系列帮扶活动。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指导乡村学校常态化应用智慧教育平台,进一步促进乡村学校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应用。扩大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向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精准辐射,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衷心感谢您对我省推动涉农高校实践教育促进就业和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湖南省教育厅

2024年6月19日

联系人: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王荣 联系电话:0731-84764849

联系地址:长沙市东二环二段238号 邮政编码:410001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539号提案的答复

33508746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东二环2段238号
咨询服务电话:0731-84714899 备案号:湘ICP备09005173号-8
湘公网安备:43010202000676号 网站标识码:4300000035
技术支持: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网站技术:0731-82207750(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办公时间: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冬春季),15:00-18:00(夏秋季),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