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261号提案的答复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261号提案的答复
李如清委员:
您提出的0261号提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开展新时代民族教育工作》收悉,经商省民宗委、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院,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我省民族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强化组织保障,贯穿民族教育主线
一是出台政策文件。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对新时代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作出整体部署。省语委会制定《湖南省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发展提质行动计划》,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讲话要求,明确“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内的12项重点任务。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转发《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结合湖南实际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今年,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联合出台《湖南省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方案》,共包括17条具体举措,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二是搭建教育平台。安排中央、省级民族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族地区和西藏班新疆班开展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怀化市新晃县向家地、怀化市通道县打造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目前十八洞村已建成并试运营,建成湖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长沙),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湖南故事。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项目评审,全省连续十年共评选235所示范校,拨付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近3年来,共创建了8所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基地,11个省级民族传统体育基地、10个民族文化传统示范基地,成功申办2027年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功举办第十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有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全社会的扎实开展。
三是加强管理培训。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统筹谋划、统筹推进、统筹落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纳入全省干部教育、党员教育、教师培训计划,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各级各类培训课程,切实提高党员干部、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动意识和实际能力。
二、聚焦课堂阵地,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一是开好专题课程。从2022年春季学期起,在全省七年级下学期开设专题课程,使用《中华民族大团结》专题教材,遴选湖南师范大学、吉首大学、怀化学院、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校从2024年春季学期起率先试点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充分发挥专题教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加强资源供给。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和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支持省内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及对口支援的山南、吐鲁番学校同步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打造各族师生“共建共享”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创建“我是接班人”“未来建设者”等数字资源品牌,推出《我和我的祖国》《为民族谋复兴》《在战“疫”中成长》等优质思政课程,引导广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发挥湖南媒体资源优势,助力国家教育资源库建设,协调湖南卫视将《中国》纪录片(共三季)授权给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供全国师生免费公益学习使用,为国家推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积极贡献湖南力量。
三是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实现全省中小学、中职学校三科国家统编教材全覆盖。全面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达标建设,全省中小学达标率超过55%,计划2025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积极组织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中国诗词大会》湖南赛区面试选拔等活动,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凝聚作用。实施“童语同音”计划,积极推进学前儿童学会普通话,努力提升各学段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综合素养。组织在湘高校就读的西藏籍、新疆籍大学生参加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开展考前培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举办骨干教师普通话水平提升研修班,组织专家赴藏赴疆开展基层语文教师培训班,提高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核心素养和教学能力。
三、丰富载体形式,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开展结对帮扶。近年来,省教育厅协调长沙市一中、湖南师范大学附中两所省直优质高中对口帮扶邵阳县一中、汝城县一中以及湘西的4所县中,安排专项经费支持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对花垣县边城高级中学等5所县中开展托管帮扶,依托湖南师范大学、衡阳师范学院和湖南科技大学等有师范专业的省属高校开展县中对口帮扶工作。2023年,组织15所省级优质普通高中与省乡村振兴重点县薄弱县中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并专门安排经费予以保障,通过“互联网+教育”,国家、省智慧教育平台和名师网络工作室,探索以“三个课堂”为主要形式的校际“互联网+”育人方式和教研模式,推动被帮扶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推动长沙、株洲、常德等市协调市域内优质高中对县中进行结对帮扶,促进市域内县中和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从2024年起,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要求,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由长沙市优质学校对大湘西地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实施3年一轮的帮扶,组织长沙市优质中小学校通过委托管理、对口帮扶、共建共享等方式,对大湘西地区中小学校开展全县域、全学段、全学科帮扶,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此外,围绕“三湘石榴红”品牌建设,依托湘吐同心“1+1”平台,深入推动吐鲁番与我省100多所学校联动,累计开展结对活动1.8万余次,开展“以省包校”“百校手拉手”活动,支持山南、吐鲁番教师来湘跟岗挂职,促进湘藏、湘疆两地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二是组织各类活动。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着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民宗委、省教育厅、团省委连续举办十届全省“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主题演讲比赛,每年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征文比赛,组织“湘遇山南·格桑花开”湘藏青少年冬令营、“红石榴·湘吐同心”研学夏令营、“我的韶山行”全省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在湘就读西藏籍新疆籍学生教育实践、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湘台青年人才交流会等交流活动,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引领社会主义育人新风尚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持续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注重培育先进典型,用促进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的事迹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2023年,开展湖南省首批“新时代新雷锋”学习宣传活动,发布湖南科技大学教授王育霖致力于援疆支教、用音乐浸润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灵的先进事迹,在全省范围内组织集中宣传报道,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发展。
三是促进共学共事。持续扩大省内高校面向西藏、新疆等边疆民族地区的招生规模,目前在我省就读的西藏籍、新疆籍学生约2万人。支持鼓励省内高校毕业生赴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就业。全面实现省内民族地区各族学生合校混班,积极稳妥推进西藏班、新疆班“两混一共”和一体化管理,打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宣传研究,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深入开展研究。我省高度重视爱国主义、党的民族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史的宣传、教育与研究,组织全省党史部门编纂出版党的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读本,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系列讲座,分享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点评。
二是积极做好宣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乡镇和农村,组织开展“一起赶场学党史”“民族文化进乡村”等活动,不断深化各族干部群众对“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高度认同,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积极探索“互联网+民族团结”有效途径,推动线上宣传教育常态化。依托新媒体形成宣教矩阵。充分利用“湖南民宗”、“三湘·道中华”等平台,持续开展宣传教育,联手“报台微网”媒体、广播电视、广告喷绘、LED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营造宣传教育浓厚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采纳您的建议,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党史学习和价值观教育,推动我省民族教育工作更上新台阶。
感谢您对我省民族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湖南省教育厅
2024年6月20日
联系人: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康颖 联系电话:0731-82207016
联系地址:长沙市东二环二段238号 邮政编码:4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