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省教育厅>信息公开>建议提案办理

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639号建议的答复

湖南省教育厅 jyt.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22-05-13 17:22 【字体:



湘教复字〔2022165



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

0639号建议的答复

彭丽秀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支持湘南高校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省委编办、省卫健委、郴州市人民政府、衡阳市人民政府、永州市人民政府,现就您提出的有关建议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政府加大对湘南地区省属高校扶持力度方面

我省大力支持湘南三市高校的各项工作,着力提高湘南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湘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省教育厅在分配财政资金时对湘南地区的南华大学和湘南学院医学类专业、衡阳师范学院师范类专业以及将湖南科技学院作为偏远地区高校进行了适当倾斜。2021年,湘南地区6所高校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共18.3亿元,其中南华大学6.08亿元、湘南学院3.2亿元、衡阳师范学院2.79亿元,湖南科技学院2.08亿元、湖南工学院2.25亿元、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1.9亿元。大力支持湘南地区的南华大学、湘南学院、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科技学院和湖南工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目前湘南地区5所高校共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1个;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8门,省级一流课程356门。

郴州市政府引进湖南领航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创办郴州思科职业技术学院,已纳入省高校设置“十四五”规划草案,正待教育部审定。为加大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郴州市还将集中力量建设引领改革、支撑发展、有地域特色的示范性高职院校。支持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成优质幼儿师资培养基地,支持湘南学院创建湖南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和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十三五”期间郴州市累计投入31502万元用于支持市属中等职业学校及高校建设。其中,湘南幼专10998万元、郴州职业技术学院7403万元、郴州工业交通学校6589万元、理工学校2512万元、技师学院4000万元。

衡阳市政府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职业院校领导班子建设,把政治过硬、品行优良、业务精通、锐意进取的优秀干部选配到职业院校领导岗位。推动高职院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开展职业院校党支部“五化”建设提质和星级达标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支持高职院校参与湖南“高水平学校、高水平专业建设。衡阳技师学院纳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序列已进入省高校设置“十四五”规划草案,正待教育部审定。

永州市委市政府“十三五”期间,在财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先后投入近30亿元完成了新建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潇湘技师学院(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整体搬迁新建、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本部二期工程、湖南科技学院教师公租房、体育场馆、校园道路、学生食堂、数字化校园等建设,全市高校由3所增至4所,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全面升级提档。如:湖南科技学院校园总建筑面积从2016年的45.26万平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54.27万平方米,增幅19.91 %;潇湘技师学院(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搬迁到新校区后,学校建筑面积增加到15.38万平方米,翻了一番;新建的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占地503.7亩,建筑面积达17.9万平方米。

关于“省政府积极支持省内985211高校到湘南三市直接建立分校,或者与当地的实力较强的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合作成立创新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直接在当地办学”的建议。自2017年以来,教育部先后3次下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管理的通知,部署了高等学校异地校区建设情况清理整顿工作,并明确除国家安排部署及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等确有必要建设的异地校区除外,不再审批高校异地校区,严禁以研究院、产业基地、科教园区等其他各种名义变相设立异地校区。因此,现阶段不太适合支持省内985211高校到湘南三市建立分校或直接在当地办学。我们将继续鼓励和支持省内重点高校加强与湘南三市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二、关于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学科,加大新兴学科研究和布局方面

在我省首轮“双一流”建设中,湘南三市的高校有30个学科入围湖南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其中国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南华大学1个)、国内一流培育学科2个(南华大学2个)、应用特色学科27个(衡阳师范学院9个、湘南学院7个、湖南科技学院5个、湖南工学院4个、湖南交通工程学院2个)。2021年,我厅认定南华大学申报的“‘医+核’重大疾病精准防治”为湖南省高校服务“三高四新”优势特色学科群。通过“双一流”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群的建设,为湘南高校的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省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医学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医学教育发展,尤其在学科建设方面,多次组织专家到相关学校现场指导医学专业办学。

郴州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建设重要人才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郴州市助力全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若干支持政策》,对科技创新研究、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人才引进给予了政策支持。202112月下发的《关于建设重要人才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文件中明确了创新人才引育模式新十条,其中针对高校建设的有4条:一是湘南学院引进或新培养科技创新领域的优秀博士研究生,3年内每年6万元生活补贴,并享受市级高级人才服务待遇。二是企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教育医疗机构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取得与业务相关博士学位的,3年内每年给予4万元生活补贴,并享受市级高级人才服务待遇。三是支持湘南学院增设硕士学位授权点或入选应用特色学科的,按照每个专业或学科50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四是组建郴州职业教育联盟,鼓励郴州高等职业院校和郴州技师学院加快推进特色专业群建设,对成功入选省级专业群的给予20万元奖励。

永州市政府出台了《潇湘人才行动计划》,在省内率先成立人才办(室)和市人才发展服务中心,率先在市、县两级分别设立每年不低于5000 万元、1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率先在市、县两级建立人才发展专项编制“周转池”。近三年,为市内高校引进高学历人才近400人,全市高校师资水平持续提升。如:湖南科技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从2016年的59人增加到现在的248人,正高职称专任教师从61人增加到114人,新增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人选5人;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由2015年的37.93%升至现在的45.07%,引入和培养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2人。永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市内各高校内涵发展。注重整合资源,促进校地合作,支持高校加强学科建设,扎根永州办大学。如零陵、蓝山等县区人民政府与湖南科技学院签订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共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24个;零陵区与湖南科技学院共同推进档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课题研究,系统挖掘、整理零陵古文化,完成《潇湘古镇历史探研》《零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13个项目,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研究成果;湖南恒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湖南科技学院开展银杏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研究,获省科技进步奖。引导市内各高职院校对接永州六大产业集群设置和建设专业,促进校企共设专业、共建基地,把企业搬进学校、把教室搬进车间,形成校企互惠互利的专业共建模式。

衡阳市政府大力支持南华大学等在衡高校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支持湖南工学院申报硕士点,全面加强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推动在衡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关于“协调中南大学与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郴州医院(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成立中南大学郴州创新研究院(中南大学郴州教学基地)”的建议。根据《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规定和机构编制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中南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该校机构编制事项由中央管理,不属于我省管理范围。省委编办继续加强指导郴州市机构编制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和程序及时研究与中南大学合作涉及的机构编制事项。

三、关于加强各高校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方面

各相关厅局部门、市政府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校地合作。如零陵、蓝山等县区人民政府与湖南科技学院签订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共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24个。零陵区与湖南科技学院共同推进档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课题研究,系统挖掘、整理零陵古文化,完成《潇湘古镇历史探研》《零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13个项目,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研究成果。湖南恒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湖南科技学院开展银杏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研究,获省科技进步奖。同时,积极促进湘南三市高校与重点高校开展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近年来,先后成功促成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与湖南科技学院开展战略合作和对口支援;成功促成湖南师范大学与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办学合作,在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学中心”和“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实践教学研究基地”;成功促成国家农业科技园、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与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办学合作。

下一步,我厅将以全国和我省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积极与其他单位进行沟通、协调,促进湘南地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湘南高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引导湘南高校结合学校实际和办学特色,调整优化学校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支持湘南高校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与医学人才培养,加强与“双一流”高校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湘南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升区域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助力湘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非常感谢您对我省湘南高校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湖南省教育厅                                                                                                                             2022年5月13

联系单位:湖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

联系电话:0731-84720851

抄送:省人大常委会联工委(2),省政府办公厅(2)


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639号建议的答复

28841676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东二环2段238号
咨询服务电话:0731-84714899 备案号:湘ICP备09005173号-8
湘公网安备:43010202000676号 网站标识码:4300000035
技术支持: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网站技术:0731-82207750(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办公时间: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冬春季),15:00-18:00(夏秋季),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