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高新区校联体改革推动 乡村薄弱学校华丽蜕变

教育工作情况专刊 〔2020〕第192期
(总第282期)
长沙高新区校联体改革推动
乡村薄弱学校华丽蜕变
长沙高新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打造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教育品牌,近年来,高新区在总结和反思城乡学校“牵手发展”“捆绑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校联体”办学模式,通过人、财、物、事四个方面的统筹管理,着力打造城乡学校帮扶升级版,有效盘活了区域教育资源,推动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区共有6所乡村小规模学校由“小而弱”逐渐变成“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特”的学校。
一、统筹人员管理,让教师流动成为常态。优质学校老师不想走,薄弱学校老师不想留,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难题。作为长沙推行教师“县管校聘”的试验区,长沙高新区通过大量探索和实践,决定从校联体入手,逐步破解这个难题。校联体由一所城区优质学校和一所乡村薄弱学校组成,城区优质学校校长同时担任乡村学校校长,并委派一名副校长到乡村学校担任执行校长。校联体根据实际需要,对两个校区的师资统筹安排、统一调配,打破了教职工流动障碍,改变了名优骨干教师蜻蜓点水的“送教”方式,使“名优效应”有了更大的释放空间。麓谷小学校联体组建后,随即派出了优秀班主任刘琼、语文骨干教师张莹、李小珍、区体育兼职教研员粟凯、区音乐兼职教研员吕萍等5名骨干教师到坪山校区任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很快呈现生机。东方红小学校联体向平安校区派出了范烨、胡娟等管理和教改骨干,金桥小学校联体向推山校区派出了刘杰、吴子良等教学骨干。仅去年以来,高新区就有47名优质学校的管理或业务骨干流动到乡村小规模学校工作,流动面达到了乡村学校教师40%。
二、统筹经费管理,让财务运行走向规范。财务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以前,乡村学校财务管理人员都由教师兼任,规范意识不强、业务水平不高,财务制度不全,特别是财务预算、财务制度执行方面存在偏差。审计发现,乡村学校财务管理问题不少,有的甚至出现了较大的赤字。推行校联体管理以后,乡村小规模学校账户保持独立,但与校联体实行财务制度统一、财务人员统一、财务管理统一,两个校区一支笔签字,不仅节省了财务人员,更重要的是规范了财务管理,防范了财务管理方面失职、失范的风险。雷锋第二小学校联体两个校区的财务管理基本采用了雷锋二小相关制度,两个校区统一组织了财务制度的学习培训,得到了全体教师的认同。财务预算根据两个校区实际情况一起制定、分别预算,教职工工资发放、建设采购、资产管理、报账建账等事项统筹进行。尤其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城区优质学校教职工在绩效工资分配方面实现了完全统一,使他们不仅有了面子,更有了工作激情和干劲。
三、统筹设备管理,让资源效益更大发挥。尽管近几年高新区不断加大对乡村学校的财政投入力度,但乡村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设备设施仍然不够,而城区优质学校这方面的资源却相对集中,个别设备甚至有多余闲置。实行校联体管理以后,城乡校区真正实现了物品统筹、资源共享。虹桥小学是国家级“一校多品”体育示范校,考虑到实际需要,学校主动将部分健身器材、足球场地与其联体校区枫树小学共享,并向学生开放,在学生运动习惯养成、学校体育特色培育等方面发挥了作用。明德麓谷学校为支持联体校区科技教育活动,向国徽小学支援了部分科技教育器材,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提供丰富的资源。麓谷小学向坪山校区送去了一批饮水机,提供了大批教学资源库和体艺教学设备。据初步统计,两年来,校联体城区学校共向乡村学校援助各类物资物品50余批,累计价值达300余万元。
四、统筹事务管理,让教育教学跟上节奏。过去乡村学校办学目标不够明确,发展思路不够清晰,工作要求标准不高,内部管理不够严谨。实行校联体以后,两个校区一起制定课表、一起开展活动、一起进行研训、一起组织考试、一起推进评价,各项工作同步进行、共享共建,学校管理和办学品质实现了跨越式提升。真人桥小学5年前还是长沙高新区最薄弱的乡村小规模校,和雷锋二小“联体”以来,优质校全体班子成员轮流定期蹲点指导,大到办学理念修订、基础设施改造,小到教学模式优化、教研活动组织,都桩桩谋划、步步跟进。目前,该校六年级学生在全区数学教学质量监测中排名第一,办学水平接近城区优质校,教学教研、德育管理、学生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等也上了台阶,学校先后获批湖南省样板乡村小规模校、“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未来学校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