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机电职院培育智造工匠 服务园区发展

教育工作情况专刊 〔2020〕第150期
(总第240期)
湖南机电职院培育智造工匠
服务园区发展
近年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地处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园区)的办学优势,坚持立足园区、依托园区、服务园区的办学理念,通过专业群对接产业链、课程对接岗位群、构建“校园+产园”的融合发展模式,推进了学院专业与园区产业的协同发展、共生共长,共同打造共建共享、共育共赢的人才培养“生态圈”,智造工匠产教融合培养取得显著成效。该院先后多次被园区授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优秀院校”称号,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园区就业率达到60%;省内外100余所院校到学院交流学习,《湖南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一、一群一业链,精准服务园区产业。2014年以来,学院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湖南“1274”行动要求,紧跟园区企业产品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的‘五化’融合发展趋势,系统构建智能制造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汽车技术及智能生产服务四大专业群,精准对接园区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重点面向园区企业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岗位群,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重点面向园区企业智能工厂系统设计岗位群,智能汽车技术专业群重点面向智能网联汽车岗位群,智能生产服务专业群重点面向园区企业服务型制造岗位群。目前,学院80%的合作企业、60%的顶岗实习、就业岗位分布在园区。
二、一院一平台,精准构建合作机制。每个二级学院以专业群为支撑,联合园区内知名企业,牵头成立一个以产教融合、人员互聘为纽带的职教集团、培训中心或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平台。学院依托园区,牵头成立湖南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业教育集团,构建“政企行园校”多方联动,共享共促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大力推进校企共育优秀人才。与集团内园区企业共建省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重点实验室、学院三菱电梯实训中心、机器人应用工程技术中心、捷豹路虎中南培训中心、智能应用技术研究所五大协同技术创新平台。近三年,校企共建工业机器人、电梯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6个专业,共同开发课程32门,教材14本,率先在全省建设了智能制造概念工厂、机器人工程技术中心、机器人培训学院。校企共同开发了100余门在线开放课程、1200个企业生产实际案例库等教学资源。
三、一师一企业,精准锻造工匠之师。以“一师一企业”为路径,校企共同培养双师队伍,打造工匠之师。每个专业教师至少紧密对接服务一家企业,紧跟一个前沿技术方向,确定一名企业导师,参与一个企业真实项目。通过“一师一企业”的实施,推动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产品工艺、解决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提升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服务园区产业发展能力。“双师型”教师培养入选教育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典型案例。2016-2020年,学院获省级以上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奖项95项,教师教学能力竞赛连续五年位列全省前5名。2019年,四位老师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教师申请专利(含软件著作权等)共计21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项,进入实审32项。
四、一课一岗位,精准培育智造工匠。对接园区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急需工匠人才。校企共同开发《智能工厂系统设计与应用维护》、《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等8门智能制造技术课程。学院与园区内中国铁建重工、山河智能、蓝思智能机器人等15家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或订单培养,学徒制或订单班培养人数年均达1800余人,“订单培养”学生覆盖率比例达64%。每年为园区企业培训在职员工3000余人,连续6年为大众长沙分公司培训高技能人才2200余人。涌现了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晏斌、获得上海大众集团职工技能竞赛“维修电工第一名”的焦喜春、在广汽三菱被誉为“机器人的老中医”的技能大师张卫华等大批能工巧匠。
五、一生一作品,精准提升创新能力。学院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根据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规律,学生三年完成两个递进的学年作品和一个毕业作品项目,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在制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围绕学年作品制作重构课程体系。除此之外,学生每门课程至少要完成一个小作品的制作,边做边学,在制作中实现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2019年在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23项,成功申请8个发明专利,23个实用新型专利,5个软件著作权,87个科技型创新项目。近三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17项,黄炎培创业规划大赛获奖9项,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34项。学院学生自主创业率达到了6.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