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共” 打造“三地” 建设“三城” 湖南大力推进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建设和发展

教育工作情况专刊 〔2019〕第49期
(总第49期)
日前,湖南省教育厅出台建设岳麓山大学科技城(以下简称“大科城”)专门文件,采取系列举措,充分发挥“双一流”高校学科、人才和科技优势,聚焦“环境共创”“社会共治”“园区共建”和“科创共融”,着力打造全国领先的自主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地、高端人才集聚地,建设最美大学城、领先科技城、一流创业城,推进大学科技城高质量建设发展,切实落实省委“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提高服务科教强省建设能力。
一、突出加强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
一是推动开展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在确保各自需求的基础上,大科城高校通过互开课程和名师讲坛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师互聘工作,最大限度共享各校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的教师资源;选择有共性需求的优质精品课程或部分课程富余学位,供其他高校的学生自主申请选修,在线开放课程实现跨校选修;共同建立校际学分认定和转换制度。二是鼓励高校师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围绕湖南重点产业导向,推动大科城高校依托本校优势学科,建设特色鲜明、科技创新成果突出、产业匹配度高的众创空间或创新创业基地。学校、企业和地方合作举办 “‘麓山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进一步鼓励高校教师保留教职离岗创业。三是支持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支持引导大科城企业深度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大科城高校积极聘用落户大科城企业人才,参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四是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孵化。鼓励高校与企业在大科城共建孵化载体,联合打造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积极鼓励大科城高校的合作企业、校友企业在大科城建立研发基地、进行科技成果孵化。大科城高校每年联合举行科技文化艺术节、举办科技成果展览会,联合定期召开科技成果发布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流合作。五是促进大科城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大科城高校的学科专业体系紧密对接湖南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和长沙22条产业链,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支持大科城高校与企业联手,在重点产业领域深化产教融合和校地、校企合作。鼓励大科城高校研究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更好地服务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为企业、行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二、突出加强科技创新
一是鼓励共同申报科研项目。鼓励大科城高校和企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发展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引导大科城高校主持获批更多高水平科研项目,在职称评审、奖励申报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二是支持联合共建国家级科研平台。以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集成和转化为导向,围绕前沿科学问题,聚焦基础科学问题,针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集中大科城高校与企业的尖端资源和人才,联合共建国家级科研平台。三是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依托大科城高校和企业现有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学科群,加强合作交流,推动实现多学科交叉前沿领域重大原创性突破。依托大科城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联合培育建设省级前沿科学中心。大科城高校立强强联合,争取在新的领域有所突破,并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是推进资源共享共用。推动大科城高校和企业的科技创新平台与仪器设备实现共通互享,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体系健全、共享高效的创新平台体系。鼓励和支持高校向大科城创新创业人员开放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高校设立研究院、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业基地和实践基地。
三、突出加强文化和国际交流
一是促进文化互动互融。每年开展“麓山体育艺术活动周”,由大科城所在学校轮流主办。“活动周”设立校园歌手大赛、书画艺术作品展览、万人长跑比赛等项目,邀请大科城内的企业与社区共同参与,促进交流融合。二是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大科城高校在组织召开国际会议、留学生招生、留学生教育等领域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统一规划、统一行动、共建共享。支持大科城“走出去”和“引进来”,建立国际知名大学、国际技术转移机构等与大科城的资源链接合作机制,将大科城打造成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高地。三是深化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大科城高校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搭建学生志愿服务平台,通过积极参加文明创建、宣传引导、大型赛会、学术交流等志愿服务参与大科城建设。依托校地双方共青团组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四、突出加强园区治理
一是推进园区共建。实施大科城提质扩容行动。大科城高校的基础建设要在大科城的整体规划上进行,以开放型的校园环境促进大科城与城市的交流。推动校区、社区、园区、景区、城区深度融合。围绕“五湖、四区、两廊”和泛岳麓山创新创意集聚区,推进园区共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和本土特色相互交融的大学科技城。二是促进环境共创。抓好大科城整体景观提升、水环境治理等重点项目,加强环卫保洁、设施维护、园林美化等工作,塑造高品位的艺术景观环境,营造充满活力和魅力的高等教育场所,助力提升大科城建设和管理品质,推动大科城向规划合理、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发展。三是抓好社会共治。积极发动大科城高校教职员工、学生参与大科城市容、交通、业态等各项整治工作,营造共治共享的综合治理工作氛围。积极推动大科城高校与城区在治安上联防联治。严格业态准入标准,促进经营业态转型升级。鼓励对大科城内企业员工和社区内的相关人员进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
五、突出加强条件保障
一是推动高校和大科城实行党建区域共建。通过组织共建共联、党员共育共管、资源共享共用,打造独具大科城特色的区域化党建品牌。大力开展区校合作、街校牵手、社校结对等行动,依托“支部主题党日”载体,探索建立“学校+街道”“院系+社区”“院系+企业”等联组学习制度。依托高校资源举办各类党建培训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二是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省教育厅牵头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大科城高校轮流担任大科城联席会议执行主席,负责处理大科城融合的日常工作事务,受理、收集各学校反映的问题和要求,协调各学校开展各项活动,主持联席会议。三是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大科城高校建立紧密的校地协作机制,积极参与大科城建设。大科城高校坚持优化服务,在评价机制、人才引进、生活保障、离岗创业等方面制定出台政策举措,充分调动大科城高校师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大科城管理部门进一步积极探索共享融合的服务工作机制,提供优质的安居、子女就学、医疗等服务。四是开展宣传示范。大科城高校及管理机构大力宣传推进大科城建设,持续跟踪建设的工作成效,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对大科城建设的理论研究,汇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和经验,通过典型示范、经验交流等方式进行宣传、推广,推动大科城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形成新亮点、做出新贡献。